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十大大将几乎都有改名字的经历。 [打印本页]

作者: superben911    时间: 2009-7-24 14:04
标题: 十大大将几乎都有改名字的经历。
  粟裕,幼名“继业”,原名“多珍”,字“裕”。17岁离家外出读书以后,即把字改成名。一下子改成好名字。立志做沧海一粟,抱负远大。战争年代,曾经化名“金米”、“余良”、“苏群”,与家人通信时称“季业”、“季业之”。名字既与民以食为天的粮食有关。

  黄克诚,原名“时瑄”。上学后改名“克诚”。

  谭政,原名“世铭”,学名“清河”,号“举安”。1927年春,入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特5营时,其妻舅陈赓取出花名册说:“投笔从戎,参军了,你把名字也改改吧!”谭世铭思索片刻说:“那好吧,我从此之后不再叫谭世铭了,就改两个字叫谭政。”

  萧劲光,原名“玉成”乳名“满哥”,后改名“劲光”。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时,萧劲光还有一个俄文名字,叫“查戈洛斯基”。

  王树声,原名“宏信”,乳名“国荫”。7岁离家外出读书以后,改名为“树声”。

  陈赓,乳名“福哥”,原名“庶康”,字“传瑾”。其名为爷爷陈翼琼所取。陈翼琼出身贫寒,后奋而投奔湘军,骁勇善战,擢升相当于师长的花翎副将,御封“武显将军”。幼年的庶康对爷爷传授的“幼从戎为官致富,善战闻于当时”,印象颇为深刻。所以,他13岁投湘军当兵时,遂改名“赓”。赓的本意即继续、连续。所以,陈赓是为了继续传承爷爷的事业,决心“效命沙场、建功立业”。

  罗瑞卿,乳名“吉娃子”,14岁上高小时,老师他取了一个新名字“瑞卿”,老师解释说:瑞者,好也;卿者,官也。

  张云逸,原名“运镒”,乳名“益友”,又名“胜之”。后以谐音改“云逸”。

  许光达,原名“德华”。本来,如果按家谱取名,父亲应给他取名叫“德贵”,但与父亲“子贵”的名字冲突犯忌,于是,父亲给他取名“德华”。1929年初,德华在白色恐怖下辗转河北、北平,又南下江苏、安徽找党,行前他借鉴李白的诗句,改名许泛舟,希望像只凫雁似的小舟,即使泛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党。后来终于在安徽找到党组织。1929年10月,被分配到洪湖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前夕,他更名为许光达,意在经过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作证,许光达正是凭借他不懈的奋斗,最终抵达了光明的彼岸。

  徐海东,原名“元清”。1926年参加北伐军时,他改名徐少奎。黄麻起义失败后,他的家被抄,房子被烧,亲属20多人惨遭杀害。但他毫不气馁,把这血海深仇牢记心里,毅然又改名为徐海动,就是决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把反动统治搞个天翻地覆。后来人们把海动听成了海东。最后,他干脆就叫海东。

  十大大将的籍贯:湖南籍6人,粟裕,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人;陈赓,湘乡县龙洞乡泉湖村羊吉安人;黄克诚,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人;萧劲光,长沙县岳麓山乡照洲港村人;谭政,湘乡县龙洞乡楠竹山村人;许光达,长沙市东乡镇萝卜冲村人。湖北籍2人,徐海东,黄陂县夏店区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王树声麻城县乘马岗区项家冲村人。四川籍1人,罗瑞卿,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马家坡村人;广东籍(现海南籍)1人:张云逸,文昌县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人。从统计结果看,十大大将大部分出生在长江流域以南,个别出生在长江流域边沿,所以,他们都是通常所说的南方人。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