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独家】 北京排外主义为何在质疑声中长盛不衰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8-6 21:10
标题: 【独家】 北京排外主义为何在质疑声中长盛不衰
七月,正值大学生毕业之际,一个名为“双外生”的专业词汇陡然走进公众视野。来自《京华时报》的消息说,北京市今年将严控“双外生”进京,朝阳区更是“原则上不审批”。所谓的“双外生”,指的是外地生源或外地高校毕业生,“外”当然是首都之外。毫无疑问,与以前“外来人口限入制”之类的舆论命运一样,这种粗暴的排外主义再次遭到了舆论的痛斥。



     这种作法自然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备受人们质疑的北京包容性居全国倒数第二和那带有歧视性的流动人员登记表事件,想到人们一直抨击的北京排外主义。当越来越多人对北京排外主义政策加以批判的今天,重复“迁徙自由”、“就业自由”、“城市不能以邻为壑”之类简单常识已经是痛苦的,而“北京排外主义为何在质疑声中长盛不衰”更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一二月份,一般是北京每年的排外主义表现得最强烈、最集中的时候,因为时值北京开两会,北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起门开会讨论北京的现实问题,一切以地方利益为核心。这时候,他们会充分感受到外来人口拥入带来的种种负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站到身边人的利益立场上讲话,这种“地方两会效应”很容易形成一种排外的多数人暴力,毫无顾忌地表达地方狭隘的利益立场。大前年张惟英的“外来人口准入制”,前年某学者的“学历准入制”,去年某博士的“就业许可制度”,都是在这个时段提出来的。

三四月份,一般是北京每年的排外主义最弱而纳外主义最强的时候,因为时值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集中在北京议政听政,如果北京这时宣扬排外主义的话,会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起而攻之。

    4月23日,国内知名的调查机构零点集团公布《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在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而上海、北京和大连分列倒数前三。“北京包容性居全国倒数第二”的消息传出,立刻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沦落到如此地步,究竟是是谁的羞辱?   

   所谓包容性,是指外来人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包容性的调查,包括:沟通、就业、就学、做邻居、子女结婚等7个问题。结果表明,在我国的主要城市里,本地人对外地人的包容程度不如表面所见那么高。

    零点集团2006年4月开始这一调查,历时近1年时间,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深圳、大连、济南等20个城市的2553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三亚、成都和深圳居城市包容性排行榜前三,北京则居全国倒数第二。

    为什么“上海包容性居全国倒数第一”还不如“北京包容性居全国倒数第二”更受人们关注,可见人们对北京包容性的强烈不满!这也应该引起有关决策者的惊醒!

    城市首先是一个经济系统。但事实上,“居京大不易”。无论是北京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还是个人创业的环境、人才服务市场,或者是找工作的难易度,以及外来人口就业状况满意度都不高。多少外来人口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从事种种卑微贫贱的职业,与城市管理者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前不久,北京推行的“流动人员登记表”受到舆论的质疑,这份登记表因为把外来人口视为潜在“高危群体”而被认为带有明显的歧视性。由此引发的议论再次把北京户籍改革问题推到风口浪尖。这都是北京包容度低劣的一面镜子。

    城市也是一个人文系统,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同文化的互相融通,不同价值观的互相宽容,不同阶层的和睦相处,各种社会关系和谐共赢。而这种共赢是以城市的公共特质所决定的,理应公平公正地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让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使每一个居民都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北京市是外来打工子弟较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其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城市之一。一些生存了多年,分担着政府教育责任的打工子弟学校先后被取缔,媒体和公众曾发出了京都之大容下不打工者子弟一张课桌的喟叹,而这正是对首都教育机会之平等性的质疑。

    包容性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城市人际环境的根本取向,排外主义则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毒瘤。前不久,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曾呼吁,要善待农民工。“北京有几百万农民工,他们抛家离子,在这里为北京干活儿,筹办奥运,雪里来,雨里去。”单是目前北京每天有1300吨的餐厨垃圾、1.4万吨的固体废弃物,每天上万吨的城市垃圾就要依靠外地的农民工来处理。不能不承认,“我们离不开他们”。(见1月28日《京华时报》)。但竟有人建议在奥运期间对农民工予以限制,我们也许可以原谅少数人的无知,但这种排外意识却非常可怕。

    无独有偶,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昨天联合发布《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北京在“城市市民亲和力”这一项得分最低,在中国内地50个城市中,仅高于上海。“所谓的‘城市宜居忠诚度’,指的是大家不考虑其他因素,还愿不愿意在北京居住。”专家认为,这一结果反映出北京、上海人情的冷漠,而且由于地域优越感的存在,对外地人融入本地欠缺包容性;同时,公众对这两个城市的就业、治安方面也不太满意,导致宜居忠诚度很低。     

    正如我在《北京"流动人员登记表"事件凸显户籍改革迫切性》中所说: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让自由的人们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善之区。但如今的事实却是,一个外省青年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得到一个单位肯定,成为京城的有房一族,却很难让这个城市接纳为新市民,不能以为这座城市做贡献而骄傲。这就是户籍之痛!在户籍改革呼之不出的复杂博弈里,我们一次次见证着户籍面具下的“傲慢与偏见”。一个城市给流动人口设置的藩篱越多,越是能够看出其背后的狭隘和偏执。将外来人口视作“高危人员”,这种“疑人偷斧”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与以人为本理念相左的“高危”观念。一个城市如果还在争论要不要歧视外来人口,而不是研究如何去保卫外来人口的权益和自由。那么,它的宜居指数和开放精神就值得怀疑。北京包容性居全国倒数第二”是又一个有力的证明!

     “北京排外主义为何在质疑声中长盛不衰”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北京有关部门也应该多听取民意,要明白“北京市全中国人民的首都”。期待更多人团结起来,一起摧毁北京排外主义这道影响国家和谐的樊篱!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