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Balance of Power) (秦亚青\杨闯写)
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平衡状态。以力量平衡为原则谋求自身利益的政策称为均势政策。研究力量平衡与国际稳定的关系的理论称为均势论,属研究国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稳定的理论。均势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争的论述,主要指城邦国家之间相对力量的平衡及其对国家之间战争的影响。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对均势进行研究,逐步将均势从一种国家对外政策目标提高到国际关系理论,着力研究均势与国际系统稳定的关系。代表作包括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的斗争》、爱德华。古立克的《欧洲传统均势论》等。该理论认为,如果国际系统的主要大国保持基本均衡的实力,并为此采取灵活结盟的手段,以防止其他国家称霸,国际系统就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均势的基础是实力,相互对立的国家为增强实力和争夺优势的斗争,往往又会打破业已形成懂得均势。传统均势理论将欧洲一个世纪(1815-1914)的相对和平归功于欧洲均势,认为以英国为均衡国的欧洲大国均势关系是维持和平的根本机制。一战以后,均势理论受到理想主义的攻击,集体安全体系被认为是更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二战以后,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核军备的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核恐怖均势”,均势理论再度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地位和作用的加强,欧洲在欧美联盟中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中国国际作用的加强等因素使两极体系向多极均势过渡。冷战后,两极均势结束,多极均势格局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家开始重新讨论传统均势关系的可能、意义和作用。
历史终结论The End of History
在世界迈向结束冷战之时西方研究国际关系发展模式的新理论,是西方世界对"共产主义彻底失败"产生的盲目乐观心态的产物.在兰德公司任职的美国前国务院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年夏季号《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1992年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其观点。主要观点为:冷战结束表明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等赢得了彻底胜利和与西方对立的其他意识形态体系的失败。哲学意义上的长期意识形态冲突告一段落,长期以来的人类冲突因此宣告终结。追求自由成为人类的主要奋斗目标。虽然福山所指的历史终结在特定的时间内局限于一定地区,但他坚信历史的终结必将在所有的地区实现。批评这一论点的学者认为福山的论述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分析,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冷战后的形势并未出现福山所预料的情形,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诸方面的争夺更趋复杂、尖锐。1989年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不再适应形势,西方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如何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分析与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单极时刻”论、“民族国家衰落”论、“不再有主要战争”论等,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影响最大。
复合博弈论 Game Theory
又称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它是基于数理分析和逻辑推理基础山的一种合理决策理论。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学派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1944年约翰。纽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一般来说,博弈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弈者,每场博弈都有两个以上的弈者组成;2、收益,由于行为者的价值体系不同,收益也不同;3、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博弈正常进行;4、信息条件,它决定每一行为者对博弈环境以及其他行为者的选择所掌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5、每一行为者用来达到目的的战略;6、进行博弈的整体环境;7、动态的互动作用。在这些要素中,策略选择是中心环节。
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博弈论首先有两个基本假设:1、竞争各方在安排其优先选择,估算得失和估计对方选择时都是符合理性的;2、每一个竞争者的战略和决策都取决于另一个竞争者的战略和决策。博弈的定理是任何策略均以最小最大值为基础,即最小收益最大化、最大损失最小化。博弈基本形式有零和博弈和变数博弈两种,即“谁是懦夫”博弈和“囚徒困境”博弈。博弈理论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注入了活力,加深了我们对国际问题的理解,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博弈模型显得过于简单、刻板,人们对其实用性提出了质疑。
(领导)长周期理论 Long Cycle Theory (秦亚青写)
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理论,亦称政治长波论。重点研究周期性发展和变化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乔。莫德尔斯基的《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和乔。戈尔茨坦的《长周期:近代繁荣与战争》。该理论从历史角度讨论自1500年以来国际系统的发展,认为全球政治系统呈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有一个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制定国际规则、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世界秩序。每个周期约100年,经历全球战争、全球强国、非正统化、权力分散四个阶段。世界性战争标志着旧的领导国家的退位和新的领导国家的确立,因而是周期的开始与终结,长周期指两次世界性战争之间的时间。国际系统呈长周期发展的动力是国际权力的不均衡发展―――世界领导国家权力衰弱、权力逐渐分散、直至挑战国家出现,并引发世界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挑战国家失败,领导国家退位,经济基础雄厚的第三国成为新的领导国家。自1494年至今,出现了五个长周期:1494-1579年的葡萄牙周期、1580-1689年的荷兰周期、1689-1792年和1792-1914年的两个英国周期和1914年至今的美国周期。长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试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霸权的变化作出解释和预测,但有很强的历史宿命观。该理论关于世界领导国家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的假设也没有得到确切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