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发展最有潜力的国家
[打印本页]
作者:
flora1988
时间:
2009-6-28 08:30
标题:
发展最有潜力的国家
作者:
WOODBOY
时间:
2009-6-28 10:26
America
作者:
harrypotter
时间:
2009-6-29 23:38
中国
作者:
scala
时间:
2009-6-30 18:00
定義不清
作者:
lassay
时间:
2009-6-30 23:25
我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
handandan
时间:
2009-7-1 16:32
支持祖国
作者:
kxkfox
时间:
2009-7-1 18:51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中国
作者:
kxkfox
时间:
2009-7-1 18:51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作者:
criminal
时间:
2009-7-9 19:28
中国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11:56
chinsa id te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11:56
fsdfsdfsdfsdfsdf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11:56
fdsfsdfsdfff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03
cscscscscsc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03
cscscscscsc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03
ccsdcsdcsdcsdcs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03
cscscscsdcsd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04
cscssccscs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04
cscscscscssczscvsdc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38
fewfwe
作者:
zjyzf_sucess
时间:
2009-7-10 22:38
吃的问长问短重定位
作者:
1314911
时间:
2009-7-11 00:14
今天我服了。。。下载东西你扣国关币我接受。。怎么还把我的阅读权限给降低了。。
作者:
swhwqc
时间:
2009-7-15 06:41
China
作者:
swhwqc
时间:
2009-7-15 06:41
China
作者:
bluedream001
时间:
2009-7-15 13:19
还没人投2、3、4、5嘛
作者:
yangyiserein
时间:
2009-7-16 10:50
欧盟
作者:
zyhbaby
时间:
2009-7-16 16:42
当然是中国了
作者:
jg1313
时间:
2009-7-16 22:16
中国
作者:
心灵笑窝
时间:
2009-7-17 19:48
作者:
bblph2006
时间:
2009-7-18 10:36
hehe 看看
作者:
bblph2006
时间:
2009-7-18 10:36
hehe 看看
作者:
lixiangyu870215
时间:
2009-7-18 11:19
中国
作者:
lixiangyu870215
时间:
2009-7-18 11:20
中国
作者:
momo03141
时间:
2009-7-18 17:53
我爱国!支持中国!
作者:
kellymelon
时间:
2009-7-20 00:41
中国~
作者:
白色恋曲
时间:
2009-7-20 23:55
必须中国……
作者:
yi.rui.juan.163
时间:
2009-7-21 16:22
支持祖国啊
作者:
土包儿也ego
时间:
2009-7-21 18:14
中国 虽为中国人 但绝对理性的回答
作者:
iou51
时间:
2009-8-4 10:15
支持咱中国
作者:
伊恋
时间:
2009-8-4 13:24
当然是我们国家!
作者:
枫桥古月
时间:
2009-8-27 11:34
中国
作者:
cuiwenbo6
时间:
2009-8-27 14:52
真正的强国。。俄罗斯咋没?
作者:
kunlucky
时间:
2009-8-27 21:24
水吧
作者:
kellymelon
时间:
2009-8-28 01:03
China~
作者:
kellymelon
时间:
2009-8-28 01:04
中国~
作者:
kellymelon
时间:
2009-8-28 01:04
叮叮叮~~
作者:
fly126
时间:
2009-9-4 07:59
檫,居然有人选韩国棒子?
作者:
左边の晴天
时间:
2009-9-4 10:20
选项有点奇怪啊,除了中国以外都是发达国家
作者:
臣已水
时间:
2009-9-4 13:58
谁投日本了?!切~~~
作者:
臣已水
时间:
2009-9-4 13:58
为什么在这里说话分就涨的很快呢?
作者:
神jin
时间:
2009-9-13 23:32
中国万岁
作者:
chenmo202
时间:
2009-9-14 16:50
中国牛
作者:
汪汪22
时间:
2009-9-14 17:23
看清楚,是潜力啊
作者:
汪汪22
时间:
2009-9-14 17:24
当然是中国~~~~~~~
作者:
della
时间:
2009-9-14 18:16
中国
作者:
小六哥
时间:
2009-10-17 17:50
最有潜力,说明现在实力还是不行
作者:
雨中的薄荷草
时间:
2009-10-17 18:51
祖国啊,当然
作者:
细雨冰封
时间:
2009-10-19 00:21
中国
作者:
国关新娘
时间:
2010-5-7 16:41
君看三代士执雉
作者:
皮风
时间:
2010-5-17 20:48
正常~
作者:
CHINA2010
时间:
2010-5-19 11:04
支持祖国
作者:
CHINA2010
时间:
2010-5-19 11:04
支持祖国
作者:
CHINA2010
时间:
2010-5-19 11:04
支持祖国
作者:
CHINA2010
时间:
2010-5-19 11:04
支持祖国
作者:
CHINA2010
时间:
2010-5-19 11:05
国际政治海权论
国际政治
讲 海权论
一、海权论的产生
阿尔弗雷德第二•T.马汉 (1840—1914)
主要著作:
1890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年-1783年》;
1892年-《海权对FaGuo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年》;
1897年-《美国的海权利益:现在和未来》;
1900年-《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作用》;
1905年-《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二、海权论的核心概念 ——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
二、海权论的理论假定
(一)争霸世界的关键在于夺取制海权。
(二)通过控制世界上重要的航海通道和海峡能够获得制海权。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鸟瞰
朝鲜海峡
曼德海峡
马六甲海峡
伊斯坦布尔海峡
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英吉利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一)海权的组成在于六项基本条件——必要条件:
地理位置
自然结构合理
适当领土范围和海洋人口
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
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
政府性质
1.优越的地理位置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欧洲地图
2.影响全局的是拥有众多的天然深水良港
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英吉利海峡、多弗尔海峡
3.适当领土范围和海洋人口——如果拥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人口分布,那么在这个国家的海权发展的主要内部阻碍就不存在了。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英国
加拿大
俄罗斯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充足的人口。
“到现在可以这么说,拥有一个与海事有关的众多的人口总数,是一国海权大小的重要标志。……可惜的是,美国在这方面还很弱。”
欧洲的航海事业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
——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
——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国内的生产力水平
大规模的%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5
dddd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5
ddddddddd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6
dddddddddd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6
ddddddddddd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6
dddddddddd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6
ddddddddd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6
ddddddddd
作者:
bupianni
时间:
2010-6-6 10:46
dddddddd
作者:
saliman
时间:
2010-6-28 09:41
崮rz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