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Neorealism and its critcs(edited by Robert Keohane) [打印本页] 作者: dengxi6489 时间: 2009-6-1 16:16 标题: Neorealism and its critcs(edited by Robert Keohane)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后现代哲学。他们的研究往往有别于通常性的实证研究,而常常要超出经验进入抽象的甚至
先验的领地,至少也要将课题置于较为广阔的世界历史或科学史的大背景中,而当他们准备
论战之时,就自然容易伸入形而上领域。这个领域也只有一流学者才有实力涉足。一旦富有
自由辩论精神的思想精英涉足这个区域,就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就会把一些遮掩多年的"真
相"告诉读者,就有可能动摇长期自以为然的基本信念,引发思想革命。
四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也是理论批评史。自1919年国际关系学正式进入社会科学学科以
来,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上至少发生了三次思想革命【注释】有不少西方学者借用库思的"范
式"一词,用"范式转换"对三次大论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种分析在讨论
第三次论战是否为"范式内论战"时,遇到了难题。而且,范式一词本身很模糊,有21种含
义。因此,我们暂且用"思想革命"替代它。有关范式的讨论,见Ken Booth & Steve Sm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4-17.【注尾】,第一次思想革命与第一次"大论战"基本吻合,我们不妨称之为
"现实主义革命"。 "现实主义革命"最著名的发韧者,一般认为是E·H·卡尔。这次革命
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各个领域,但主要是认识论领域,革命的对象是理想主义,
焦点是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的还是合作的,权力与道义孰为根本?第二次思想革命与第二
次"大论战"在时间上和内容上大体一致,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科学行为
主义向传统主义发起。这次革命主要围绕着是否应该和在何种程度上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
究国际关系,故又称国际关系的"方法论革命"。
自70年代中后期,受马克思、尼采、福柯、德里达、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人理论的影响,
理论界已经不满足于在认识论、方法论等领域进行讨论,而是要刨根问底,集中追问"我是
谁"、"国际关系的本体是什么"这个多多少少遮掩了半个多世纪的理论问题。【注释】"国际
关系是何种存在"在1919年之前已有讨论,第一次"大论战"也涉及过"世界的最高存在",
但基本上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的。【注尾】 一场远比认识论和方法论革命更为复杂和根本
的第三次思想革命,随着《国际政治理论》的出版而展开了。新现实主义的本体论缺失,成
为诸子百家的攻讦焦点。这或可被称为"本体论革命"。它在时间上,与有些学者眼中的第三
次大论战相重合,也与有些学者所说的第四次大论战相一致。【注释】第三次"大论战"有人
认为是"范式内论战",即"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有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相
互依赖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战"。有人认为,还有第四次"大论战",即像基欧汉所
说的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间的论战。有关文献可参见秦亚青:《译者前言》,载亚历山大·温
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新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6-15页。国外文献可参见David
A. Baldwin, ed., Neorealism &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3; 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2-23;
Iver B. Neumann & Ole Waever, e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sters
in the Making?(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7),pp.7-29; Y. Lapid, "The Third
Debate: on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a Post-positivist Era,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3, No.3, 1989, pp.235-254; R. Little & M.
Smith, ed., Globalism versus Realism: International Ralationss Third Debate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2); A. Lijphar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Great Debates and Lesser Debat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18,
No.1, 1974, pp.11-21.【注尾】1993年,戴维·A.鲍德温教授主编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
由主义:当代论战》,开篇第一句话就是:"1986年,罗伯特·O.基欧汉主编了命名为《新现
实主义及其批判》的论文集......",并认为他的书是《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的续集。在他看
来,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是从"新-新"论战开始的。【注释】David A.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3.【注尾】可以说,《批判》是这次思想革命(前期)的历史见证者和总结
者,也是后来论战的开启者。
《批判》所收集的多数论文,或深或浅、有意无意地触及本体论的论战,其中以阿什利、
拉格和科克斯的文章最为明显。他们反对只从主要国家的实力分配来认识国际结构;反对忽
略国际关系中的"交往力度",从而无法准确把握中世纪国际体系向现代国际体系以及现代国
际体系向后现代国际体系的制度性转换;反对只重视结构层次,而不关注进程层次,对于国
际组织、国际规范、国际制度与信息力、跨国运动等非权力性因素关注不够;指责沃尔茨完
全排除了从社会力量尤其是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力量的国际联合等角度研究世界秩序的可能
性;提出了要重视权力合法性的国际政治研究,不但要从物质角度,更要从文化制度、合法
性或国际服从角度研究霸权问题;提出了要从社会变化和制度变迁的领域加强国际政治的动
态研究和结构研究;提出了要把国际政治视为一种实践力的产物,树立一种实践本体的观念;
指出在肯定物质力量本体的同时,也把话语、知识和文化作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存在......也许
并非《批判》的所有作者们,在本意上"动摇"新现实主义本体论的根基,有的只是在稍稍
涉及本体论的地方批评它(如基欧汉的新自由主义),但客观上这次论战却揭开了非主流学派
持久地批判新现实主义的序幕。回观之,《新现实主义的贫困》、《社会力量、国家和世界秩序》、
《世界政治体制的继承与转换》、《世界政治理论》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上第三次思
想革命的最高水准。
《批判》出版之后,原来批判新现实主义的松散阵营一分为三,本体论"革命"向不同
方向发展。首先,新自由主义逐渐与新现实主义合流,上升为主流理论。它虽提升制度在国
际关系中的实体地位,但认为"任何制度的规则都将大致反映了制度所覆盖绝大多数成员的
相对实力地位。"【注释】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wo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December 1988, p.386.【注尾】 承认
制度对物质的从属性,故未能将本体论的"革命"贯彻到底。其次,阿什利的后现代主义坚
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和后结构主义立场,继续用历史实践本体论和观念本体论来解构一切主流
学派,成为一种激进的建构主义,是一种"不断革命论"。第三,拉格和后来的温特,希望有
条件地接受一部分现代性的成果,用结构主义改造观念本体论和社会本体论,以图发展出某
种中庸型的建构主义,这是一种革命加改良的方向。
目前这次"革命"正以持续、系统、集中的形式,促使国际关系理论界进行第三次也许
是最大的理论反思。《批判》成为了第三次思想革命的记录者和宣言书,也是第三次"大论战"
和第四次"大论战"的分水岭。可以说,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合流之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批评界,其关注点主要不在"相对获益"与"绝对获益"之类的技术性概念对立上,而在于
本体论"革命"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学理论战前景。人们尚不能确定,第四次论战主要是建构
主义内部不断革命论与改良革命论之间的论战,还是建构主义作为整体继续与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论战,【注释】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
版,第69至73页、第81至85页。【注尾】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本体论的"革命"给目前
和今后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重新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