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年代,传统主义受到了行为主义日益增多的挑战。后者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多伊奇(Karl W. Deutsch)、辛格(J. David Singer)和罗西瑙(James Rosenau)等。这些人谋求使国际政治研究更科学,方式是通过借用来自于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更严格、更复杂的方法,建立一种累积的知识体系,所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等,并且使用计算机。
[10]证伪方法(Falsification Method)是有针对性地搜集反面事例,并用它来订正原来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创始者是卡尔·波普尔(Karl R. Popper)。该方法论认为,任何事实本身都是不可穷尽的,采用传统的归纳方法,不可能证明普遍的定律和理论确实是真的,只要找到一个与普遍的定律和理论相矛盾的事实,就可以判断原来的定律和理论为假。因此,“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对理论进行证伪,目的在于排除错误,因为理论乃是“其实性”与“虚假性”的统一。对理论进行证伪的过程,就是理论逼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按照波普的模式,科学开始于问题,随后科学家会针对问题提出各种猜测、假说和理论,这些理论在竞争中需接受批判性检验,真则存,伪则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理论不断出现,证伪过程也不断重复。可参阅金哲、姚永抗、陈燮:《当代新方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262-263页。波普有关论述的原始出处是: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agan Paul, 1963, pp. 33-39。
[11] 可参阅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233-236。
[16] “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争论”的说法,最早是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的,见Robert Keohane,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l.: Westview, pp.161, 173-174。
[17] 关于理性主义、建构主义、反思主义这三派理论的分法,可见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22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