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除了其政治意义以外,它还在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一个“社会学运动”,[27 ]不仅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与政治学、经济学一起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国学术界广泛接受,而且社会学在中国有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发展方向,即乡村社会学,并取得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如费孝通先生的《农民和绅士》(1946 年) 。到了40 年代,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中国的学术界生根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正如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am) 后来所评价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北美和西欧之外,中国是世界上社会学最为繁荣的地方,至少在知识分子的质量方面是如此。”[28 ]尽管出现了激烈的科玄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但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西方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当时中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并在制度建设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突出地表现在社会科学专门化的协会得以建立,西方意义上的大学和学院制度得以完善,全国性的统一教学科目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重视。这三种学术制度建设为全盘西化奠定了教育体系上的基础。社会科学最早的全国性的专业协会是1915 年12 月5 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学会”(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并于1916 年出版了该学会会刊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中国社会和政治评论)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西方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类专业协会。
[16 ] Hu Shih ,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1 , 1934 ,p21
[17 ] Jessie Gregory Lutz ,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1850 —1950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66 ,pp67 —69
[18 ] C1F1Remer , Readings in Economics for China , The Commercial Press ,Shanghai ,1933 ; Garland Publish2ing ,Inc1 , 1980 ,p676
[19 ] Werner Radtke Kurt and Tong Saich ( eds) , China’s Modernization : Westernization and Acculturation ,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 ,1993 ,p87
[ 20 ] Hayhoe Ruth and Bastid Marianne (eds) , China’s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 Studies in Cultural Transfer , M1E1Sharpe , Inc1 , 1987 ,p59
[ 21 ] Hayhoe Ruth and Bastid Marianne (eds) , China’s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 Studies in Cultural Transfer , p1681
[22 ] Benjamin Schwartz ,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 Yen Fu and the West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