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自由主义对女性主义不仅谈不上友好,而且充满着敌视。为该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在把人看成独立、自由地遵循道德准则进行理性思考的抽象个体时,把女性作为一个“可疑的范畴”,同他所厌恶或希望与之分离的身体、情感等联系起来。[28] 20世纪初,自由主义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一方面主张在坚守和维护正义、民主、自由和理性的基础上处理国际事务,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女性获得公民权利。他曾在一次鼓吹和平但反对女性参选的讲台上竞选美国总统的职位,[29]被丝维斯特等女性主义学者称为对女性特质“毫不脸红地占有”。言下之意,他和其他自由主义学者虽然通过弘扬人类本性中的某些被现实主义称为“女人味”的特征来颠覆对方的论断,却与后者一样,把女性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30] “两种方法论以不同的方式具体表达了战略上的怀旧性,即‘男性’是人类的代言人,‘女性’有夸大了的私人特征,它们既是男性道德(现实主义)的怪诞译本,也不同于人性的价值解说,除非她们作为人类特征(理想主义)由‘男性’来表现。”[31]
最后,同现实主义一样,自由主义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严格遵循客观、冷静和价值中立等原则,女性主义则认为其充满着强烈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如要求研究者成为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割裂的自主个体,不仅凌驾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上,而且必须将后者从其所处的背景中剥离出来;研究者应将创建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及将其运用于解释相关领域的所有现象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而无须过问其成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等等。凡此种种,都是西方白人中产阶级社会中典型的男性特质的再现。有关学者指出,研究者不可能超然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上,各种知识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 所谓“客观性”、“价值中立”等标准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念。相形之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更偏爱植根于历史、注重人文和哲学思考的知识传统,而后者在自由主义看来,很难称得上是对国际关系的严肃探讨。[49]与现实主义相比,自由主义对待女性主义的态度和缓了不少,但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意见相左限制了它们合作的空间。基欧汉曾抱怨他的善意未能引起女性主义的回应, [50]而后者的考虑是,自由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收编不但无助于消除,反而强化了国际关系学中的社会性别等级制。“在国际关系学中,例如,当我们将极少数非凡的女性,如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或果尔达·梅厄( Golda Meier)等以像男性一般行事的方式,在刚性的国际政治领域取得成功的佼佼者加入现行架构时,这会心照不宣地暗示她们缺失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相反,如果我们去寻觅在和平团体等‘女性领域’工作的妇女,只会强化由社会建构的、被认为分别适合于女性和男性的活动之间的界限。”[51]常规的科学方法能否适用于对国际关系的社会性别分析、女性主义应当更多地向传统的国际关系学科开放还是后者有必要接纳和吸收女性主义的视角和方法成为女性主义学者安·蒂克纳( J. Ann Tickner)和基欧汉论争的焦点。[52] 女性主义不仅要把妇女添加到国际关系学,更将改造社会性别化的该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自己的使命,这自然超出了自由主义能够认可的范围。
5. Р. Тарнас, История западного мышления, М. : Крон -Пресс, стр. 375.
6. 唐小松:《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第8页。
7. Hans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and Peace, 5th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73, pp. 4 -15
8. Christine Sylvester, Femin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Unfinished Journ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80.
9. Francine D ’Amico, “Pluralist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 in Francine D’Amico and Peter Beckman, eds. , Women, Gender, and World Politics: Perspectives, Policies, and Prospects,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1994, p. 56.
22. Charlotte Hooper, Manly States: Masculiniti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ender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103 - 105.
28. Jean Bethke Elshtain, Meditations on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Masculine /Feminine Themes from Luther to Arendt, New York: Praeger,1993, pp. 22 - 28.
46. Cynthia Enloe, Bananas, Beaches and Bases: Making Feminist Sens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p. 120,转引自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第165页。
47. 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第166页。
48. 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第166页。
49. J. Ann Tickner,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Troubled Engagements between Feminists and IR Theorist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 41, 1997, p. 622.
50. Robert O. Keohane, “Beyond Dichotomy: Conversat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emin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S tudies Quarter2ly, Vol. 42, 1998, p. 193.
51. J. Ann Tickner,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pp. 620 - 621.
52. J. Ann Tickner,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2, 1998, pp. 207 - 209.
62. J. Ann Tickner,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p. 620.
63. J. Ann Tickner,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pp. 614 - 615.
64.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5页。
65.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8页。
66.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1页。
67.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1页
68. Christine Sylvester, Femin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Unfinished Journey, p. 11.
69. Elisabeth Prügl, The Glob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Home – Based Work in the Political Econom y of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7.
70. Elisabeth Prügl, The Glob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Home –Based Work in the Political Econom y of the 20th Century, p. 3.
71. Elisabeth Prügl, The Glob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Home – Based Work in the Political Econom y of the 20th Century, p.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