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际互动所导致的国际体系具有多元的属性和多元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考察对之进行解释的三种(也许还有更多)国际关系理论时,应该给它们以这样的定位,即它们所提出的基本假定都从一个方面有意义地解释了国际体系的属性,但都不能同时解释国际体系的全部属性。因此,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有关国际体系的惟一解释,不可能垄断有关国际关系的解释。拉米(Steven L. Lamy)认为,每一种理论都会忽略一些东西,没有理论能够提供有关复杂世界的图画,没有理论能够垄断真理。15国际关系的体系所具有的多元属性是需要有多元的解释的。
沃尔特(Stephen M. Walt)曾经指出,竞争中的每一种视角都捕捉到了世界政治的重要方面,但任何单一途径都不可能捕捉到当代世界政治的全部复杂性。如果我们的认识只局限于其中的一种,我们的理解就会失之贫乏。因此我们最好运用竞争理念的不同组合,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正统理论。理论间的竞争有助于揭示它们的长处和短处,并且会导致更精致的东西的产生。20
1 迈克尔·布雷彻(Michael Brecher)1999 年在国际研究会(ISA)的主席致词中就表达了对20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的强烈不满,他认为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学者追求时髦、新奇、形式而划分出许多不必要的学派,这种不适当的“两分法”、“三分法”阻碍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使之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他力主理论的“综合”(synthesis)认为在国际问题研究的所有方面都应进行综合,包括研究途径、理论、方法和经验主义的发现。他指出,没有知识的一体化,不能按照新鲜的理论洞察改进方法和新的证据,国际研究就注定只是有关现实和行为的零星解释的集合。他认为综合不仅代表更高的学术成就,它而且会加强我们对国家决策的贡献,参见Michael Brech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Flawed Dichotomies, Synthesis, Cumul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3, No.2, June 1999, pp.216-217, 252。
2 参阅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第二版,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第7 页。
3 参阅[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年版,第4 页。
温特的依据是:John Mearsheimer,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Issue 3 - Winter 1994/1995, pp.5-49; Robert Keohane and Lisa Martin,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Issue 1 - Summer 1995, pp.39-51; 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Vol.110, Spring 1998, pp.29-47.
4 参阅[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版,第135、147、150、155 页。
5 Herbert Butterfield, 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 London: Collins, 1951, p.21.
6 [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 版),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9-11 页。
7 参阅:[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苏长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年。
8 Matthew J. Hoffmann, “Constructivism and Complexity Science: Theoretical Links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paper for ISA meeting 1999.
9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版,第18 页。
10 [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 版),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 页。
11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年版,第4 页。
12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年版,第5 页。
13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版,第13、107 页。
14 基欧汉说:“对于国际制度的新的研究(在1980 年代)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假定,接受了这样的说法,即国家的相对权力和竞争的利益是世界政治中的关键因素,但同时却得出了制度对进程影响的新的结论。”见R.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 Foreign Policy, Vol.110, Spring 1998, p.83。
15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97.
16 参阅[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17参阅 Steve Smith, "New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225.
18 R.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82.
19 Jeffrey W. Legro, Andrew Moravcsik, “Is Anybody Still a Realis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2, Fall 1999, p.6.
20 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44.
21 毛**:《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二版,第3 页。
22 Christopher Layne, “The Unipolar Illusion: Why New Great Powers Will Ri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4, Spring 1993,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