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人员来说, 无政府状态一词无疑是国际政治理论的关键词, 被置于国际政治学的中心地位。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 通过国内与国际的比较, 把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体系结构的组成部分来分析国际政治的本质, 认为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征中派生出来的。新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对合作的分析也是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开始的, 他要论证的是即使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自助体系中, 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体也可在霸权国并不存在的情况下, 通过国际制度的安排, 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在阿特和杰维斯主编的《国际政治》这本论文集中, 第一部分就从无政府状态的意义、无政府状态的摆脱和无政府状态的缓解三个方面论述了无政府状态的环境,他们认为,“ 无政府状态代表了国际政治环境的持久概念和现象. . 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事实, 要处理无政府状态的后果,或者改变它, 就必须首先理解它。”2 肯尼斯· 奥耶(K e n n e t h O y e ) 在其主编的《无政府状态的合作》中,开门见山地指出: “ 由于没有中央权威对主权利益的追求进行限制, 国家处于永久的无政府状态中, 并且明确地把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政治的中心条件, 书中的作者都是以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政治的中心背景条件来展开对合作的探讨”3 秦亚青教授对无政府状态在理性主义学派中的意义作了简明归纳: “ 首先是其本体论意义, 即无政府性是国际政治的基本事实。既然是事实, 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也就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只要国家体系存在,无政府性就是这个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其次是方法论意义, 即无政府性成为国际政治的第一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 就是无需质疑即可以认为属真的东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几乎所有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都以这个假定开始。如新现实主义从无政府性开始考虑生存的竞争, 新自由主义则从无政府性开始讨论为发展的合作。第三是学科意义。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这两个政治学的基本次领域也是以这个基本假定分解的。这样, 无政府性就具有对国际政治定义的功能。”4
注 释: 1、奥纳夫和克托齐威尔也对无政府状态的概念进行过分析。这里主要以温特的分析为主。秦亚青教授对温特的无政府状态( 他用无政府性一词) 作了精彩的评述。见秦亚青: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美国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本文的写作受到了秦教授的诸多启发。 2、 R o b e r t J . A r t a n d R o b e r t J e r v i s e d ,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A n a r c h y , F o r c e ,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 , a n d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 L i t t l e , B r o w n a n d C o m p a n y , 1 9 8 5 , s e c o n d e d i t i o n . P 7 3 、转引自海伦· 米尔纳: “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假设” , 参见鲍德温,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肖欢容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第1 4 5 页。 4、 秦亚青:“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 见《美国研究》2001 年第2 期。 5 、参见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肖欢容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页。 6、 海伦·米尔纳:“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假设” , 参见鲍德温,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7 、R o b e r t J . ArtandRobert Jervised ,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A n a r c h y , F o r c e ,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 , a n d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 L i t t l e , B r o w n a n d C o m p a n y , 1 9 8 5 , s e c o n d e d i t i o n . P 4 0。 8 、参见鲍德温: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肖欢容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4 7 页。 9 、华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 第1 2 2 页。 1 0 、转引自鲍德温: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肖欢容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第149 页。 1 1、 同上,第147 页。 1 2 、华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 第1 0 4 页和1 3 4 页。 1 3、 8 0 年代的争论主要是新新争论, 其他的理论也批评新现实主义, 但影响不大, 参见R o b e r t O . K e o h a n e , e d . " N e o r e a l i s m a n d i t s c r i t i c s " , N e w Y o r k : C o l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 9 8 6 . 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1 4 、参见W e n d t , " T h e a g e n t - s t r u c t u r e p r o b l e m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t h e o r y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V o l . 4 1 , 1 9 8 7 , p p 3 3 5 - 3 7 0 . " A n a r c h y i s w h a t t h e s t a t e s m a k e o f i t : T h e s o c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p o w e r p o l i t i c s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V o l . 4 6 , 1 9 9 2 , p p 3 9 1- 4 2 5 . " S o c i a l 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 ,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 9 9 9 . 如果说温特在1 9 8 7年的文章中抽象地探讨了行动者- 结构关系, 那么, 在1 9 9 2 年的文章中他则把1 9 8 7 年的基本观点引申到了具体的国际关系理论中, 提出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对它的理解的论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以上两篇文章的论点, 并把它们和谐地结合起来。 1 5 、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译本, 第3 1 5 页。 1 6、同上,第383 页。 1 7、 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中文版序, 第4 1 页。 18、同上, 第1 8 1 页。 19、同上,第328- 335 页。 20、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第3 5 0 - 370 页。 21、同上, 第370- 383 页。 22、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第4 5 7 页。 23、同上, 第4 3 页。 24、涂尔干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事物, 这种事物是外在于个体的, 它以特定的方式限制着个人的行为。通过对社会事实的客观考察,我们可以从中理解行动者的行为, 即从结构角度推导出行为体的行为。涂尔干的结构虽然是社会结构, 与华尔兹的物质结构不同,但都强调结构外在于行动者或个体而存在, 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参见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