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区域主义理论基础与相关学说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xsy
时间:
2009-6-1 15:57
标题:
区域主义理论基础与相关学说
作者:朱景鹏
文章转载自:环宇纵横 http://goglobal.myrice.com
学术界关于区域(Region)的概念与定义,根据小约瑟夫·S. 奈(Joseph S. Nye)的定义,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概念系指:"由于地理因素关系,使地区部分如邦或州等得以相互结合,并同时具备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关系。"⑴而区域主义(Regionalism)则可定义为:"在区域的基础上,邦与邦之间的团体或组织结构化。"区域主义通常被用来分析社会内聚力结合(social cohesiveness)、经济内聚力结合(economic cohesiveness)以及组织内聚力结合(organizational cohesiveness)的程度。⑵而区域主义的概念可将之区分为五种类畴:
1、区域化:主要系指区域内社会性整合之成长与社会经济间互动作用的过程。区域化为非正式的整合,着重于经济发展与相互依赖过程之国家自主性,区域化并非建立在国家之间的政治共识,亦非以冲击区域间之国家利益为前提,学者称为"软性的区域主义(soft regionanlism),此为亚太区域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特征。而区域化的互动发展藉由日益频繁的市场与社会网路交通以及人员的流动,使国家间相互关系逐步形成跨区域的连结,进而形成"跨国区域主义"(transnational regionalism)。⑶
2、区域意识与认同(regional awareness and identify):基本上区域意识有其内外在因素之共同性质,就内在而言,它被定义为一般文化、历史或传统之信仰的联系因素;就一般文化而言,主要系以遭受外在强权威胁其内在安全的观点,这包括武力的威胁与文化上的影响。⑷
3、区域内国家合作:此系基于功能性之区域合作架构为主体,藉以保护国家的角色。早期学术界中的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为区域内功能性合作提供理论基础,米特朗尼(David Mitrany)的分枝(ramification)概念以及哈斯(Hass)的"外溢"(spill-over)概念,主张专业领域的合作会促成其他领域的合作,最后会渗入政治事务范围,经济整合将会建立政治协商的基础。⑸换言之,就是先把注意力的焦点从***性的政治问题转移到较少争议性的技术性问题,藉由高层次的磋商促进共同价值的实现或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然而此种松散的合作架构常会因各国自身的利益而无法在区域面临外来整体威胁时发挥重大的效用。⑹
4、促进以国家为主体的区域整合:主要以国家为对象,由各国协商出一套政策以逐步撤除人员、货物、劳务、资金等四大流通障碍。其型态可透过整合范围的扩大、整合政策的深化、整合工具的机构化,以及超国家机构的职权中央化等。欧盟发展的历程即为最佳的典范。⑺
5、区域内聚力:此类畴被界定为区域内之国家与区域外国际社会间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区域间互动关系有组织化的基础,以处理跨区域政策事务。区域内聚力的发展主要包括区域内成员在加深经济整合架构下逐步建立超国家区域组织,并形成国家间具强制力的组织安排,同时亦需兼具传统的政府间主义(intergovernmentalism)与超国家主义(supranationalism)的特质。⑻
二、区域主义、系统理论、结构相互依赖与国际分工
根据前述的说明,显然区域主义研究者的关切焦点,一为区域内部关系的调整与阻碍因素;另一方面则藉由经济整合加深建构政治整合的条件与实体。本文则以系统化理论(systemic theory)与结构化理论(structural theory)为讨论分析的重点。其中有两个面向颇值得讨论,首先是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强调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之压力与强权政治竞争下所凸显的意义;其次为区域间结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渐趋形成全球化的特征,此种转变对国际体系中经济与科技的层面影响较为显著。相对于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在区域主义的实践、强权与重商主义等方面,较强调外在的力量的重要性、强权政治竞争的动机以及其在国际体系的角色,亦强调地缘政治结构的重要性。
政治学者奥兰·扬(Oran Young)将相互依赖定义为⑼:发生在一个世界体系内任何特定部分或特定单元,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影响发生于该体系内各个体或组成单元的事件之程度。而"相互依赖"常被视为具有"相互有利关系"的特性。但此种"相互有利"不见得会带来地位上的对待;体系内依赖性较低的政治体,会形成权力(power)的来源。此外特别强调位居"核心"的已开发国家与地处"边陲"的低度开发国家间之不均匀的现象。⑽
相互依赖在国际社会中主要表现在经济层面,经济整合主要条件就是各国间生产要素需有相当程度的互补性,藉由经济合作方式以截长补短,并希望将区域内资源做最有效的利用,因此区域经济整合与相互依赖的分配效果因涉及到价值多元化,故体系可能有以下情形发生:一是整合与相互依赖可某些方面提升其价值,但同时亦可能在其他方面须作出牺牲(例如国家自主性降低):其次,整合体系的共同或许对全体有益,却未必对个体有益。基于此点,欧共体在签定马斯特里条约时,各国都面临国内的压力,易增加体系的不稳定性,在推动整合时须予以考量。
在国际做分工理论方面,1920年瑞典学者赫史斯(Eli Heckscher)乌林(Bertil Onlin)共同建立的赫克斯――乌林模型(Heckscher-Online model)⑾为目前国际分工理论的通说。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国与国间供给条件的不同。换言之,供给条件的差异解释了世界贸易发生的原因。这所谓的供给条件,不仅包含生产力高低,也包含生产供给量――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的多寡。而国际区域经济整合所表现的区域性特征,是由各国间之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而区域性经济合作手段最有效的利用,可说是国际分工的具体表现。故国际分工可说是经济整合中重要的一环。
就实际的面向观之,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目前较成功的区域经济整合范例,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力亦与日俱增。就两者之区域经济整合形式来看,NAFTA以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形式成立。而EU早期是透过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与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再加上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相互依赖,使欧洲地区整合运动朝着多元化形态发展。
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措施 采取一系列降低跨国性贸易障碍的措施以利自由贸易的推动。例如规定则透过国际协调的方式动作。 透过对策略性产业的关税减免进而扩大到全区域内的关税减免与生产要素的完全流通。
会员国的优惠条款 区域内会员国一律采取最惠国待遇 对区域内落后国家(墨西哥)采取较优惠的措施。
制度性的组织架构 设有跨国性永久机制(regimes),如ouzhouyihui、欧洲法院、部长会议等。 无主要贸易目标 在区域内实施自由贸易。促进欧洲区域整合 推动区域内完全自由贸易。
区域内主义早期的研究范围仅局限北大西洋两岸,然因欧洲区域整合速度加快,心脏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使国际整合(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研究重新获得重视。不过整合研究因区域内各国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怀科技等部门的发展呈现显著的差异,故研究时需多方面着手进行。现今区域整合研究范围已扩大到第三世界与亚太地区,但由于这些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背景,既有的区域整合理论在这些地区可能 有适用上的困难。
三、区域主义与整合理论之关系
虽然在二次战后初期的主流发展是国际主义(universalization)或是全球主义而不是区域主义,但是从过去的发展经验来看,区域主义的发展远较全球主义的发展来得成功。主要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体系特殊因素的影响,由于美、苏两国的对抗,国际体系呈现了民主与共产党集团之间长期的对抗,使联合国维持和平的功能及其全球主义的理想无法实现。⑿其次是国际相互依赖性的增强,在经济加速发展及国际分工的情势下,一个国家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才能得到发展与生存,此种因素皆促成区域主义的迅速发展。
而衡量区域主义发展的程度时,一般学者皆会透过整合理论加以分析,因为区域主义的发展往往是透过区域整合。一般而言,整合理论可以分为联邦主义学派、沟通主义学派(transactionalist),功能主义学派(functionalist)及新功能主义学派(neofuncionalist)。⒀其中沟通主义学派以多伊奇(K.W. Deutsch)为主,功能主义学派则以米特拉尼(David Mitrany)为主,而新功能主义学派则以哈斯(Ernst Haas)、林析格(Leon Lindberg)、约瑟夫·奈、史密特(Philippe Schmitter)为代表。
一般而言,联邦主义是用于解释政府组成的方式,但是有些学者也将联邦主义用在区域整合问题与国际组织发展的研究上。所谓联邦主义是组织国家一种方式,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一定的范围内分权,彼此独立。在一联邦制国家内,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来自宪法,任何一方都无法削除别一方的管辖权。换言之,中央容忍下级单位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透过区域差异(regional differences)的承诺,人微言轻联邦统合的起点。而联邦主义论者认为,联邦主义是以谈判的方式达到政治权威领域的扩张,如美国十三州间的谈判与妥协,即是联邦主义实行的最好例证,这也是国际组织成立所要达成的目标。⒁
功能主义则在国际整合的研究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说明国际关系的若干内涵,另一方面则影响了国际社会进行整合的思考模式。1993年米特拉尼对国际联失败的因素加以探讨,认为国际联盟失败的因素乃是因为它正面向国家主权挑战。事实上,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成立并不代表民族国家的领域已被打破,也不表示国家之间就可以和平相处。除非国际整合有深度的发展,否则这些祟高的目标将永远只是口号布局。为了加速国际整合,国际合作就从各国利益相符的地方着手。这包括技术、经济和社会领域,而专门性国际组织的成功是普遍性国际组织成功的先决条件。
功能主义的学者认为由于国家间政治的争执十分激烈,并且因为国家主权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应当先透过非政治领域,而这种"合作的习惯"我通过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非政治"事务的合作来养成,⒂并且相信在非政治领域,共同面临一些问题可以相对摆脱国家利益的尖锐冲突,从而可以求助于社会政治?quot;良知",并要求透过国际合作来解决符合双方利益的共同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功能主义的学者相信经济和社会合作的增加,将逐渐建立起相互交往的习惯,并且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将"分枝"到政治的范畴。首先,功能主义主张技术性的专家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在一国之内如此,在国际层次上也是如此,由于技术专家不会染上政治色彩,政治冲突较不容易发生。其次,功能组织的的形式与组织范围应以功能的本质决定之,此即米特拉尼认为功能主义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即形式依随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s)。而功能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的主张即是"分枝说"(The Doctrine of Ramification),是指在某技术功能方面的合作,会有助于⑽其他功能方面的合作。⒃功能合作是基于某一项功能合作遇到瓶颈,需要提升到较高的政治层面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功能性的活动可以重新调整国际活动性质,推向更高层次的政治合作,因而产生功能连锁。⒄
整合理论发展至后来以新功能主义为主,新功能主义以三个理论为基础,包括功能主义、系统论(System Theory)、⒅多元利益团体论(Pluralist Interest Group Theory)。⒆在1958年出版的《欧洲整合》一书当中,哈斯有系统地分析欧洲煤钢联营 的经验。他认为欧洲的经济整合终将导致政治整合,有限的经济决定终究比重要的政治决定容易达成。此外,它有助于会员国的利益逐渐汇而为一,不过有这个制度上的条件,即是致力于功能整合的国家应属多元民主国家,换言之,政治权力并不集中于一个集团,而是由若干团体共同分享,他认为整合的过程最终会导致新国家的建立,当然这个国家将会是联邦国家。而新功能主义强调"溢出"(spill-over)的效用、精英社会化与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溢出"是统合过程中的关键过程(key process),最初由技术的、不受争议的、不涉及各国主权的部门入手,渐次导向政治化。基本上新功能主义的"溢出"概念与功能主义的"分枝说"(Ramifimcation)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指较早的决定超出了原告的范围而进入一个新的功能范围,或指在某一功能技术的合作有助于其他方面的合作,进而使人民与技术官僚的接触增加,不断磋商以应付新的问题。
哈斯的整合理论显示出他与米特拉尼的不同之处,哈斯特别重视超国家组织在整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他的整合理论被称为新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技术性的合作将自然导致政治合作。新功能主义则认为必须以政治性的手段完成政治整合,但是若希望人们将忠诚、期望与活动转移到新的权力中心,超国家组织必先确立,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是连续的,相互为用的。⒇
除了功能主义之外,沟通理论也试图分析整合的过程。这派学者认为所谓的整合就是讯息的沟通与经验的累积,如前所述,多伊奇是这派学者的代表。沟通理论探讨民族国家如何形成较大的政治体,多伊奇认为所谓的共同体有两种形态,一是一元化共同体,一元共同体强调中央集权的原则;另一则是多元共同体,多元共同体允许成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一般政治整合都不出这两个范畴。21
而整合是一个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参与整合,在整合过程中,主权必然受到若干限制。而一个国家在权衡利害得失之后,终于参与整合,必定是有其寻求整合的明显动机。而这种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为发展经济潜能而谋求整合;2.基于安全的考量而寻求整合;3.为发展政治潜能之目的而整合;4.为了妥善解决邻国间的潜在冲突,而参与整合;5.为自由化、平等化与流动性而谋求整合。22
在整合过程的发展顺序上,学者则分别提出不同的见解,根据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见解,整合是先由适应(adaptive)阶段而进入分配(allocative)阶段,然后进入社会整合阶段(socially integrative),最后则进入规范整合(normative integrative)阶段。23而哈斯则认为整合顺序首先应是适应阶段,然后进入分配阶段,接着是社会整合,最后则是进入政治整合。24伊茨奥尼(Emitai Etzioni)对于整合的顺序又有不同见解,他则将整合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创造(initiation)、起飞(take-off与溢出(spell-over)这三个阶段。25
区域主义虽然与整合理论截然不同,但是区域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区域整合是一必然的过程,所以在衡量区域主义的发展时,还是需要配合整合理论,才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注释:
⑸请参阅小罗伯特普法拉兹格拉夫(Robert·L. Pfalezgratt Jr.)、詹姆斯·E. 多尔蒂合著,胡祖庆译:《国际关系理论导读》,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306、310页。
⑽此项概念系以依附论观点为基础,强调工业化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间之经贸互动关系。
⑾请参阅伍世安、余春根、陈白琳主编:《国际经济合作》,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及其以后。
⒀朱张碧珠:《国际关系》,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