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白毛女(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4
标题: 白毛女(中国)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6
编剧:水华、王滨、杨润身(根据贺敬之、丁毅的同名歌剧改编)
导演:王滨、水华
摄影:钱江
美术: 卢淦
作曲:瞿维
扮演者  田华 喜儿
张守维 杨白劳
李百万 大 春
胡 朋 王大婶
陈 强 黄世仁
李壬林 穆仁智
故事片(黑白)
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 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 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 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 。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日久,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抗日战争爆发后 ,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 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在 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 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 换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6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传说加革命的经典传奇!

  影片1951年荣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6
影片根据延安鲁迅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同名歌剧改编。歌剧的题材来源,是1938年开始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奇故事。影片采用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结构方法,打破舞台剧的时空局限,以喜儿的命运为中心主线纽结人物关系,展开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影片在出色地运用了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的同时,大量使用了原歌剧中优美动人的民歌插曲。其中的《北风吹》唱段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传唱不衰。扮演喜儿的田华则因为《白毛女》的巨大成功迅速成为新中国电影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6
影片根据延安鲁迅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同名歌剧改编。歌剧的题材来源,是1938年开始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奇故事。影片采用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结构方法,打破舞台剧的时空局限,以喜儿的命运为中心主线纽结人物关系,展开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影片在出色地运用了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的同时,大量使用了原歌剧中优美动人的民歌插曲。其中的《北风吹》唱段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传唱不衰。扮演喜儿的田华则因为《白毛女》的巨大成功迅速成为新中国电影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7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8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8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9-5-30 22:38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