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旧精华珍藏区》】[《旧精华珍藏区》]琐悟
[打印本页]
作者:
xizhang01
时间:
2009-5-25 20:08
标题:
【《旧精华珍藏区》】[《旧精华珍藏区》]琐悟
记不清哪一位伟人说自己吃饭是为了活着,那毕竟是伟人的话。我至今仍不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每天反复地循环着“起床--吃饭--上学--放学--晚自修--睡觉”的程序。唯一能让我们对这份枯燥麻木的借口是未来,未来会怎样?鬼知!
我只知道隔壁的姚叔是街坊邻居众所羡慕的:考了研究生,在私企为高薪而工作,成了家又生了子,有个所谓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每天还不是一样“起床--吃饭--上班--下班--看电视--睡觉”,除此之外还要养家育儿,肩负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乡下的二叔一辈子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挣钱,盖了一栋“不是一般华丽”的房子,又给两位刚满二十的表哥娶了媳妇,然后大叹自己死也瞑目。搞不清他村里的人为何会对他眼红,这种人一辈子就这么过了,生存的意义不外是传宗接代,自己却毫无价值。
关于世俗的诠释,没有比这些更透彻的了。
脱俗呢?脱俗是另类,众谓其为叛逆。把旧传统自恭维成美德的中国人总喜欢以大众的准则束缚自己的个性,以俗事礼节拘束自己的言行,更喜欢唾骂个性放纵的人,把另类的人加以贬蔑。
人生在世,如果做什么事都要顾及别人的看法,那人身还有自由吗?在没有触犯刑法的前提下,事物是没有存在绝对的客观正误准则的。就如我们《冰峰热点》的口号--只要你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在忘了很多读过的书籍内容后,对余杰的话却依然记忆犹新:“渴望理解的往往是弱者。相反,没有人能够理解强者。于是,希特勒便成了同性恋者,两性人及精神病人。”
然而社会本身就是一座直接触及生存的高山,若不懂得面对现实,学不会虚伪,学不会塑造自己的外观形象,学不会适应,那么登上高峰对于你便只是一种妄想。桃花源地毕竟是幻想出来的。细细想来,童年真好。我们不会思索人生,不懂得忌讳,也不懂得虚伪。哇哇的几声大哭便能忘掉一切不快,童稚是世俗唯一无法涉足的天堂。我们可以把世界与人生随意地用思想去定制。如今一下子知道了现实不可能更改,我们再也无法幼稚地认为上帝是有良心的,也再不能一厢情愿以为事物的发展应该完全符合理想中的真善美。懂得
了思索使我们失掉了九成以上的快乐的理由。
小时候听过很多有趣的故事,至今能记起的所剩无几,不过有一个故事我却不曾忘怀,那是关于俞伯牙在钟子期死后感慨世上再无能懂其琴艺的知音而摔琴绝弹的故事。
渴望知已,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我一直喜欢用疯狂来逃避现实,却在无意中伪造了一个乐观开朗的自我。身旁那些一辈子躺在幸福中的人又怎能发觉那隐藏在乐观与疯颠背后的苍桑与辛酸和那冷静后独自于黑暗中黯然滑落的真实而脆弱的泪水。又有谁会相信那开朗的外观里孤独的内心世界。
走过了许多坎坷后,蓦然地发觉人的内心感受是很奇妙的,指望他人永远陪伴并洞见这些感受未免过于理想化。知音难寻和缺乏理解实在不足为叹。
于是一直以来都固执地认为自己学会了享受孤独,学会了无畏他人舆论,学会了独行自己的路,学会了冷漠从容地面对人生。可最终还是于现实面前屈膝。
那个无月的夜修。独自站在走廊遥望星空时,他走了过来,说我的每一丝笑容里都似乎包容了许多伤感。冷漠的心在陡然间获得莫大的理解,于是花了整整一个夜修畅谈心事。后来才明白了鲁迅当时何以书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也发觉了自己始终还是渴望理解--毕竟我是弱者。
记得曾经有一位初中时特别要好的异性朋友写信来,大侃特侃后,却写道:“……真好玩!要是我们以后不再年青,各自有了家,有了子女,或是老了,还能像现在这样无所顾虑地相待那该多好……”一句话,把我读信时的狂笑声扼杀了。
年轻真好!因为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周末里我们常跑到陌生的城镇去瞎逛一天,然后带着疲惫搭车回来。有时跑到教堂玩闹半宿后,又回家被逼着求神拜佛,却宣称自己是新一代无神论者。喜欢追求个性,总爱将自己塑造得很前卫,让政教楼那群老古董大跌眼镜。总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成见,和性格相仿的好友于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大笑畅玩。
这仅仅因为年青!在中秋之夜我们登上东山,和一群不相识的同龄人围坐篝火,弹吉它吃月饼,于日出时不留姓名地分手。在期中考后,我们成班结队的跑到中信去追潮逐浪,闹了一个通宵。上课前就总爱把那一句“老师好”用高音量把尾音拖得长长的。班会课上又常为那疯狂的节目而兴奋得擂桌踏地,然后却向楼下班级上来投诉的老师报以一个道歉意的微笑。花上点课余时间,联和百中的朋友一起用激情创办《冰峰热点》这份属于自己的自由文学娱乐刊物,联结潮汕地区同在蓝天下的同龄人……
不用为俗事牵制,不用为家庭负担,不用为子女烦恼,不用为柴米油盐牵肠挂肚。这种种的自由便是年青里最大的财富。
青春无悔,浪漫无罪!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为家庭劳累,为子女奔波,为工资计较。但无论人生怎样,我们正当年青。年龄岁数是抽象虚无的,青春应定义在对生活的热衷和生命的活力上。
现实无法改变,但却可以逃避。年青也就一次!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