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旧精华珍藏区》】[《旧精华珍藏区》]交往实践下的人际关... [打印本页]

作者: langfanyun2001    时间: 2009-5-25 19:11
标题: 【《旧精华珍藏区》】[《旧精华珍藏区》]交往实践下的人际关...
第二章
           对过渡式关系格局的理性反思
    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带来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从而把人的活动方式,包括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活动方式也引入到一种新型社会的多元结构之中。在转型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多无结构中,人际关系的活动方式较之传统式抑或同志式关系模式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总的说来,人们相互交往的功利意识日益加强,在交往中,人们更重视利益与效率的实惠,而感情因素,伦理观念则从维系人际关系主要纽带的地位逐渐跌落下来。人际交往也不知不觉渗透了等价交换原则,经常地、普遍地表现为一种经济交往,人们交往的面越来越广泛,交往的对象大大拓宽,已发展顾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交往。但交往的深度却在不断弱化。吴克昌博士将其归纳为:人际关系初级化,人际关系世俗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以及交往范围扩大化,笔者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反思,进一步发现:这种关系模式具有正面效应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尤其有三种危及社会机体的痼疾更不可等闲视之。
           第一节:关系网:特殊主义的极度泛滥
    前面谈到,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资源的非制度渠道渗出,人际关系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第三种力量”,这就为资源交换中的投机行为提供了很多空间,不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之间可以交换,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等不同归属的资源之间也可以交换,为此,人们为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便极力巩固和利用既有的关系,又不断地寻求和编织新的关系,就这样,有形的,无形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纵横交错,缠绕在一起,各个关系主体都同时处于各种关系网络之中,整个社会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系统,即人们所称的“关系网”,社会成员按照网上结点有差别地占有社会资源或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关系网是转型期人际关系特殊主义倾向的极度泛滥。
一、 关系的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关系”一词有六项解释,它们分别是:
1、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2、 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
3、 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值得注意的地方
4、 泛指原因条件等
5、 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
6、 关联,牵涉
    当然,我们对“关系”一词有兴趣,并不是要玩弄文字游戏,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中国人现在所说的“关系”窨是什么内涵,细加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关系”的六项解释,可以看出“关系”其实只隐含两重涵义,其中第1、3、4、6种用法可概括为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状态,第2、5两种用法可归结为不同事物之间由于某种性质所构成的状态。由是,关系的结构便可界定为两种类型:一种表萌层面的静态关系(简称表象静态关系),一种内存层面的动力关系(简称内在动力关系)。
    表象静态关系是指个体或若干个体或群体,由于某种性质所构成的状态,构成这种关系状态的性质是特定的,“全”或“无”的,没有形成和变化的过程,通常显露在现象层面,比较容易察觉,由于这种关系状态取决于关系双方之间的某种特定的性质,所以,不同主体之间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样的表象静态关系。比如老乡是一种居住的物理性质的关系,血缘关系是一种遗传的生物性质的关系,婚姻关系是一种制度性质的关系,同时对于具体关系而言,特定性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先赋性和获致性关系。前者是关系双方之间先天具有难以更改的,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后者为关系双方之间后天选取它可能解除的,如婚姻关系、雇主关系。
    相应地,内在动力关系是一种内在层面的动态关系,它指个体或若干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状态。这种关系状态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须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由于这种关系状态取决于关系双方之间一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不同的关系主体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有什么样的内在动力关系,如情感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表象静态关系和内在动力关系两重层面综合的状态,通常,关系双方不仅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表象静态关系,而且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关系双方只具有某种表象静态关系,而没有实质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时,就是纯粹的表象静态关系。如有些人虽然是同学但从来没有接触,甚至有血缘关系的姊妹也可能从未谋面。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资源的非制度渠道渗出,关系成了一种配置手段,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地通过内在动力关系去启动表象静态关系,“吃喝风”“送礼风”“拜年风”等正是从强度和频度两方面对表象静态关系进行作用和影响的实证。
    另一方面,人们不可能在没有表象静态关系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地发生内在动力关系。假如某关系主体既缺乏表象静态关系又渴望获得某种稀缺资源,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途径便是“拉关系”或称拟亲化,这样,本来的非亲属关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获得亲属待遇,改革开放以来,拟亲化成为一种时尚,典型的有联姻、结拜、认干亲、拉帮结派、呼朋唤友等,甚至农村宗族的复兴也并非空穴来风。
二、 关系网的功能
    关系网是指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作为非制度因素的关系网之所以成为社会群体成员获取资源的另一套机制系统,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显然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社会资源配置力所决定的,如果将关系网看作社会行为的场,社会资源的分配乃是社会行为场的效应,社会资源正是通过关系和网络而流动,现实中有的人个人资源积分关不高,却神通广大,近乎无所不能,这有其关系网的利用不无关系。
    对于关系网的功能,西方学者提出过不同的观点,格拉诺维特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与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要,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则在群体、组织间建立起纽带联系,他从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序,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弱关系充当信息桥”的判断,在他看来,强关系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在群体间的流动转移和利用无疑较易进行,但其成员的教育水准、智力和社会地位等大体接近,这样,他们因其同质性而少互补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新的社会联系源自于对新的社会资源的需求,弱关系所具有的异质性便起到了将不同背景、取向和利益的人们联结起来的粘合剂作用,即一个人的异质性弱关系越多,通过这些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机率越高34。
    罗纳德博特则提出“结构洞”概念,即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及网络从整体来看好象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如在ABC网络中,如果AB有联系,BC也有联系,而AC没有关系,则AC是一个结构洞,他认为只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就大,获得资源回报的机会就高,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相互无关联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得信息和控制优势35。
上述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事实上,他们从不同阶段共同说明了关系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当代中国社会,人们不是通过填补结构洞,建立弱关系,达到强关系最后才能真正获取所需资源。
三、 关系网的动作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既可能单独存在表象静态关系,也可能是表象静态关系与内在动力关系的结合,而不同的主体都同时处于多种表象静态关系与多种内在动力关系之中,某种性质的表象静态关系与实际的内在动力关系的结合却有一套对应的规则,同时,大的规则之下还包含各种细则,如同是亲人与父母和与兄妹的关系规则就完全不同。但这套关系规则具有游戏意涵,一方面,游戏的规则具有非正规性或者说不太明确,不太严格,只是通过各种途径共存于人们的意识经验之中,另一方面,游戏的运作具有可变通性,或者说人们可以对游戏进行改造,创新。
    人是社会规定性和主体实践性的统一,首先,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构成了各种性质的关系,每种关系都对应一套规则,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这种规则的指导和制约。其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特定的欲求动机,情感态度,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特质和行为意向,人们面对每种关系及其规则就有各自的对待和处理方式,人们对待和处理某种关系及其规则的过程也就是关系网的运作过程。
    第一步,对关系的选择。诚然,对于先赋性关系人们是无法选择的,还有很多关系也不一定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但关系主体,可能选择佯作不知,或不承认或解除这种关系,或不使其互动,这样,就不需要遵循这种关系所对应的规则了,当然,人们更可以主动选择某种关系,于是,个体就可以预期:一旦与某人构成某种表象静态关系,对方就会如何与自己发生互动(即内在动力关系),据此,个体就可以进一步在想象中作出价值判断:这种关系能满足自己什么需求,或者说对自己有什么价值,价值有多大,是否合算,倘若是负面的话,自然要改善量避开这种关系,倘若是正面的话,自然要强化这种关系,不过,一般说来,每种关系既有“利”又有“弊”,由于关系规则的非正规性,每个人都可以“趋利避害”。
    第二步,对关系规则的解读。既然每种性质的表象静态关系都对应一套规则,对联么,人们在发生与其对应的内在动力关系之前,通常必须对这种关系规则进行解读,事实上,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就包括不断解读各种关系规则的内容,中国人关系规则的非正规性又使得这种解读格外复杂,通常,这种关系规则的大部分内容不显见于规章、条例之中,而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解读而接受的,对这些内容人们或可意会即不可言传,甚至不可意会,只是积淀于潜意识之中,就人们的具体解读而言,可能正读,也可能误读,可能心领神会,也可能自以为是,甚至曲解,更有意思的是,关系双方对同一关系规则的解读不可能一致,有时甚至南辕北辙。

    第三步,对关系规则的操弄。当关系双方发生互动时,实际上双方就已经存在表象静态关系,虽然双方不一定对所有关系都能意识到,但只要意识到某种表象静态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所对应的规则就开始运转起来,对关系双方起指导和制约作用,当然,双方所遵循的规范已经各自解读,但由于各人的解读不一致,双方在互动中将有一个“磋商”“调整”“磨合”过程,其间,误会或冲突是难免的,但双方仍然遵循着一个相对稳定,一致的规则,一般说来,张三与李四一旦构成同学关系,就遵循着同学的关系规则,一旦构成夫妻关系,就遵循夫妻的关系规则,当然,张三与李四实际上会构成各种表象静态关系,因此,他们之间的互动必然受到多种关系规则的交互作用,中国人关系规则浓浓的非正规意味,既不明确又不严格,给关系主体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正所谓“存乎于心,运乎于妙”。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