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答案8 [打印本页]

作者: ydxrg    时间: 2009-5-22 15:10
标题: 答案8
奇怪战争
(1)背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2)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海上,而在欧洲大陆上,英法军队却躲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后面,坐视波兰的灭亡。在法德边境上,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长达七八个月之久,史称“奇怪战争”。
东方战线
(1)背景: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
(2)建立过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出兵波兰,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
(3)主要目的:保证自身安全。
(4)评价: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
(1)背景:二战,法西斯国家猖狂,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同舟共济,组成联盟。
(2)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协调战时关系,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举行了会谈。双方就一致同意的原则发表了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并于9月24日得到苏联的赞同。
(3)主要内容
(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在政治上已经成熟。
《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
(1)背景:1940年,由于英国国内严重的财政困难,丘吉尔致信罗斯福,要求美国全面援助,加速了《租借法案》的诞生。之后罗斯福通过努力促使《租借法案》于1941年1月正式生效。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日益加深,其适用范围扩大到40多个国家。
(2)意义:《租借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中立主义政策的终结,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英美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对世界反法西斯各国提供了物资、财政援助,对于二战的胜利器了重要作用。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卫美国本土安全。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干预部分受援国家的内政,加强了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实力。
珍珠港事件
(1)背景: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东条英机,《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赫尔备忘录》)
(2)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Pearl Harbour)发动了突然袭击。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3)影响: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东方慕尼黑阴谋
背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内容:英美纵容日本侵略,准备牺牲中国
斯大林格勒战役
(1)从1942年7月中旬到1943年2月初,苏德两国展开了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苏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2)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略态势的扭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德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鼓舞了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苏联的国际地位也由此提高。
雅尔塔协定
       1945年2月11日,美、苏、英三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并带有一些条件。该文件有损中国的主权利益,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1)背景: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2)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
(3)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1)背景: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形成过程:逐步形成(苏德战争,美英支援;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苏、美、英召开莫斯科会议,《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阿卡迪亚会议;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3)意义
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1)形成过程: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的苏、美、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反对法西斯的《联合国宣言》。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在莫斯科发表了《普遍联合宣言》,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1943年二战形势扭转后,在开罗和德黑兰会议上,盟国首脑对新组织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罗斯福是建立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者。1944年8月在敦巴顿橡树会议公布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正式建议新组织命名为联合国,并提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建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召开旧金山制宪会议,讨论制定联合国宪章。
(2)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3)作用:联合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遍和广泛原则的国际组织。它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为宗旨,制定了平等、善意、和平、非暴力、协作、世界、不干涉内政等七大原则,第一次以国际公法的形式赋予中小国家和大国同等的发展权利。但是,联合国的组织和章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比较浓厚,联合国及其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1943年,卡萨布兰卡会议、开罗会议(P.322),德黑兰会议(P.323)—— 1944年,国际货币金融会议(P.332),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333)—— 1945年,雅尔塔会议(P.333),波茨坦会议(P.335)
遏制战略
(1)背景:二战后,美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尖锐,杜鲁门就任总统之后,美苏围绕德国、波兰等问题冲突不断。1946年2月,美国政府致电美国驻莫斯科使馆,要求搞清楚苏联不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真实意图。代办乔治?凯南着手起草电报,并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1947年7月,乔治?凯南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对遏制政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2)内容:
① 对苏联共产党的路线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是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其内部的竞争不一定引起战争;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利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苏联对世界事务的敏感看法源于俄国人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
② 认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和过去沙皇的独*统治一样,只不过披上了马克思主义这块遮羞布而已。斯大林对外扩张的目的是出于俄国统治者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强调意识形态分歧的目的是为了使其政府合法化,使其对国内的镇压和向国外的扩张具有理论依据;苏联人不会放过任何扩张的机会,但在遇到强大阻力时却可以轻易地退却。
③ 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即保持自己社会的健康和活力,为其他国家指明更为积极、更具建设性的美国人希望看到的世界图景。
(3)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从合作到敌对的转折时期,选择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即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侵略”行为组织有效的对抗。这一理论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项重大举动,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
马歇尔计划
(1)背景:在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中,欧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美苏而言,控制了欧洲就意味着赢得了世界的领导权。在苏联事实上已经控制东欧的情况下,西欧的稳定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另外,当时美国国内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可通过援助欧洲来缓解危机。而西欧作为二战的主战场,在战后初期几乎是废墟一片,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并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动荡不安,西欧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需速发展、共产党力量普遍增强,这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强烈恐慌。为了对付共产主义威胁和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西欧必须依赖美国的保护和援助。马歇尔计划就是美国援助和控制欧洲的第一步。
(2)1947年6月,乔治?马歇尔公开提出了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设想,即马歇尔计划。西欧国家对该计划反应强烈,在经过诸多的争论、怀疑以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后,英国、FaGuo等16个国家向美国提出了援助要求,美国很快做出了回应。美国国会于1948年4月2日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于第二天正式实施。从1948年4月到1952年6月,美国向西欧提供了以粮食和消费品为主的大量援助,且多为赠予。
(3)评价:
① 对于西欧: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西欧经济逐步恢复,从此走上了经济稳步发展的道路。此外,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客观上为西欧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 对于美国: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和政治回报。在经济上,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得到了缓解。美国通过该计划迫使欧洲国家极其殖民地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向美国投资者开放,大大有利于美国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在政治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政权,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也进一步深入。
杜鲁门主义
(1)背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为统一政府内部的思想和争取美国民众的支持,美国政府起草《美国与苏联关系》,系统地阐述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设想;1947年的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创造了机会,之后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咨文并通过了法案,杜鲁门主义出台。
(2)评价:是一种新的世界范围的门罗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克什米尔问题
(1)克什米尔: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中77%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战略位置比较重要。
(2)根源:1946年,即印巴分治的前一年,英国为了在印巴之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土邦出售给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大君。英国在1947年的《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科自由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印度,或保持原来的地位。
(3)产生和发展:1947年,穆斯林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宣布进行法对印度教王公的圣战,克什米尔土王逃到印度,获得印度的军事支援,印度出动军队进驻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94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划分了停火线,印占领2/3的地区和3/4的人口。1953年印巴发表联合公报,赞成克什米尔人民投票解决争端,但1954年印度借口巴基斯坦参加美国在东南亚组建的军事同盟,改变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此后,克什米尔争端成为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主要问题。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把建立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放在外交工作的首位。1949年12月毛**访苏,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逐步打消了斯大林担心与中国结盟会引起美英等国的不满,从而危及苏联的既得利益的疑虑。
(2)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3)内容:
① 军事方面:保证共同制止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的行动。
② 政治方面:对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
③ 经济、文化方面:发展、巩固两国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4)评价:
① 有利于保障中苏两国的安全,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② 中国方面:新中国不仅在建设方面获得了苏联的极大帮助,而且在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上获得了苏联的有力支持。中苏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 苏联方面:苏联获得了一个可靠的经济同盟者,使7500公里的中苏边界处于安全和友好状态。
④ 但是,执意条约的某些条款也损害了中国的部分权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与各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制定的根本指导原则。它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与相邻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印两国的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是新中国面临的棘手问题。
       形成与发展:1953年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成员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印度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谈判的指导原则,之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亚非国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事实进行挑拨作了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之后亚非会议通过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的政策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作出的重大发展。在它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获得了良好发展,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作者: hakxds    时间: 2011-5-12 20:30
楼主说得很不错!





















浪漫香榭丽祛斑霜怎么样牛尔老师
作者: pdrkssz    时间: 2011-11-12 07:41
楼主辛苦了


















网店老板好体贴好给力,买衣服竟送TT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