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威慑理论。1949年以来,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更多地卷入了军事冲突。一直到最近的10多年,中国经济对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重要性才得以显现。因此,大多数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仍是对中国使用武力的条件和后果的探讨。这部分文献或明或暗借鉴了有关威慑、强制和危机信号等方面的著作。艾伦•怀廷最早对中国的“威慑等级论(calculus of deterrence)”进行了研究。最近,柯庆生对过去中国使用武力背后的“机遇窗口(windows of opportunity)”逻辑及其对海峡两岸稳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逻辑表明,一个软弱的中国仍可能及早使用武力,因为将来的军事和政治条件可能会更不利。如果中国对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产生怀疑,那么这种窗口逻辑(windows logic)就会更为突出。柯庆生的著作丰富了威慑理论,它研究了一个困难的问题,即国家间是如何同时可信地发出威慑信号(阻止一个国家对本国的攻击)和保证信号(向那个国家保证,如果它不使用武力,其基本利益就不会受到挑战)。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既是中国使用强制政策也是美国采取对华威慑政策的关键。柯庆生对冷战期间亚洲中苏力量遏制的研究,引用了威慑理论和结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