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王晶进军内地市场 三大障碍难续票房神话 [打印本页]

作者: dulidiyijun    时间: 2009-5-13 11:02
标题: 王晶进军内地市场 三大障碍难续票房神话
香港导演王晶曾经在本港票房里创下神话,红极一时。当港片衰落时,他在09年携《金钱帝国》、《大内密探灵灵狗》、《未来警察》等电影进军内地。但是,王晶电影一贯以来的题材恶俗、大片时代下低成本制作难突围等一系列因素,让王晶此次进军内地市场难握胜算。


王晶进军内地市场,《金钱帝国》打头炮
网易娱乐独家报道(文/青鸟) 华语影坛里有种导演就是为钱而生的,内地是冯小刚,台湾是朱延平,香港就是王晶。冯小刚的电影固然庸俗,但好歹不算是粗制滥造,而朱延平与王晶则是不折不扣的“数量之王”+“烂片之王”,考虑到台湾电影市场惨淡(每年仅出品十几部),朱延平在每年扮演“救市”的角色,倒也有情可原。倒是王晶,这个习惯于抄袭拼凑、粗制滥造的钻营者,才真正是香港影坛的那个祸害。香港本土影业在1993年之后急剧下滑,人人失去了对看电影的渴望,这与观众厌倦了本土电影的粗俗不无关系,而这些烂俗之作的本源,就是这位传奇版的香港导演——王晶。
背景:王晶携三大作品进军内地
2008年到2009年,香港电影以《投名状》、《赤壁》、《画皮》、《叶问》、《游龙戏凤》等为代表,纷纷在内地捞钱过亿,成了市场上的最大赢家。而在香港呼风唤雨,不惧陈可辛、吴宇森、刘伟强诸人的王晶,于征战内地的环节上也只能俯首称臣。王晶本次卷土重来,却没有事先精打细算,如同《金钱帝国》上映之后即遭猛烈的批判,让他也不由得开始自我忧心。
王晶进军内地,与大多数香港导演一样调整了演员阵容,本土女星被遗弃,内地女演员还是获宠担任“晶女郎”,以此拉近与内地观众的距离。王晶采用影帝扎堆打头炮,《金钱帝国》里就有梁家辉+黄秋生的影帝组合,以此来增强电影的保险型。且当下谈及电影,王晶每次开口放话之时都极尽对内地的谄媚,譬如他称赞“内地女演员比香港女演员有素养、更专业”,其实就是一种故意拉拢内地媒体,制造舆论好感的手段,而他所张扬的“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内地”的口号,更像是一种模棱两可、引人质疑的双关语。
记得尔冬升接受魏君子采访时说过一句话:“说冯小刚是内地的王晶,那是抬高了王晶”,话里虽然饱含了部分私人恩怨,却也是不无道理。冯小刚吃东北华北,朱延平吃台湾,王晶吃香港九龙,三位导演早早的划开了地盘,成为各自领土上的票房之王,不过他们一旦越界就会有些水土不服了。尔冬升坦言冯小刚到了香港“连二流导演都打不过”,事实上也是如此;朱延平在1990年集齐无数名角拍摄了《火烧岛》,票房也不理想,而他进军内地之作《一石二鸟》也没赚到太多甜头;王晶进军内地的《野蛮秘籍》和《雀圣》也一样票房惨淡。三个人的失败其实各有其自身的局限:冯小刚的“山药蛋派”风格无法引起港人的认同,朱延平的电影风格与内地观众欣赏习惯相差颇大,王晶则是一味流俗于小打小闹。其实内地市场是很欢迎他们来捞钱的,只是捞钱需要找门道,朱延平顺应了这个时代的走势,斥巨资集合周杰伦、蔡卓妍、陈柏霖等两岸三地明星打造《大灌篮》卷土重来,票房终于过亿;反倒是王晶,一味采取中成本的制片道路,不懂变通,就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2009年他携了《金钱帝国》、《大内密探灵灵狗》、《未来警察》等电影进军内地,妄图狂捞大笔资金,实际上很难如愿。
可以说,王晶这次进军内地市场,注定失败。
进军内地障碍之一:题材恶俗,观众反感
进军内地障碍之二:选角保守,新人难捧
进军内地障碍之三:大片时代低成本制作难突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