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环保部门角色尴尬 地方环保难落实 [打印本页]

作者: dengxi6489    时间: 2009-4-25 16:59
标题: 环保部门角色尴尬 地方环保难落实
  近日,黑龙江环保厅召开执法会议,邀请10余家媒体参会,而对会议的一些核心内容实行保密,拒绝曝光违法企业名单,一时间,环保厅变身保密局。此举引起社会各方人们质疑不断。对此,王锡锌教授在昨日《新闻1+1》节目中表示,地方环保部门的保密行为毫无道理,而地方政府部门同当地企业的直接联系使其陷入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环境保护还要从体制上加强监管。

  环保部门角色尴尬
  对于黑龙江省环保厅在执法会议上拒绝曝光违法企业名单,以及这一事件被曝光后的“挤牙膏”式行为,王锡锌教授认为,这其中包含着各方的利益关系,环保部门角色尴尬。
  王教授说: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的考虑,刚才我们分析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环保局和一些违法的重点排污的企业之间可能有某种内在的利益上的联系。但是,我想我们有时候也必须要帮环保局说几句话,环保局毕竟是地方政府的一个部门,还得听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那我们现在地方政府有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关注经济的后果就是关注GDP,有的时候GDP跟环境就是在打架,主要领导如果不点头,环保局长可能也不敢做,做了也得考虑乌纱帽,还有问责制。所以这种情况下就回到刚才你讲的,挤挤出来一点,也许也有某种内部的请示、报告程序等等,根本性的问题还是环保局在这样一个体制环境中,它有没有强有力的独立的权利,它能不能硬起来。
  环保从目前的体制来看,它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夹心饼干,处在中间那一层,因为环境污染这种情形是越来越严重,而且我们都能够看到,尽管环保厅说,有些环境的信息要保密,但是我们知道那些环境被污染的信息已经弥漫在污浊的空气中,已经写在被污染的河流上面,所以它压不住,老百姓怨,怨谁呢?怨你环保局,但是环保局如果真要来管,能不能管好呢?从目前体制来看,地方政府的领导,一方面说要对环境保护负责,但另一方面集中最重要的是GDP,而GDP的考核中并没有考核这一块,所以环保总局特别是潘岳副局长一直在呼吁,就是所谓的绿色GDP这个概念,要进入到GDP考核中,但是推进还是比较慢的。
  法律政策难落实
  面对政府和企业同握的一杆的经济秤,环保部门也感到自身所处的尴尬角色,对此,《新闻1+1》连线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的王灿发教授,他表示,将环保部门独立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环境质量负责问题概念很粗,执行过程很难落实。
  王教授说:现在的我们《环境保护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都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地方人民政府怎么对环境质量负责呢?它应该通过一个具体的部门去管,不可能市长都直接管一个东西,所以它还是需要一个环保部门的,那个观念就是,能不能把环保让它有一票否决权,比如像这个地方的领导有没有成绩,你说市长、市委书记在这个地方干出成绩没有,应该考核它环境保护搞得怎么样,如果考核它这一点,作为一票否决的,只要没搞好你就不能升迁,他肯定就支持环保局长,所以关键的问题在这儿,不在于环保局能不能独立,由上面管还是由下面管的问题。
  咱们国家的法律往往都写得很粗,比如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就只写这一句,但是它没有进一步地写怎么来负责,实际上这种负责应该包括很多的内容,地方出了环境污染事故要追究你这儿的领导的责任,这儿的环境污染不达标,该升迁的领导GDP再高,也不能让你升迁,还有这个地方治理污染应该是由你政府来出钱,你不出钱也是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要给它一条一条的规定细才行,现在我们的法律都规定得太粗,仅仅有原则的规定,到时候就没法操作。
  环保需要公众参与
  目前对环保问题进行体制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而环境问题又急需解决办法。对此,王锡锌教授认为,让公众参与,将对环保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教授进一步表示:在目前公众去了解这样一些信息,并且借助这种了解去参与它,这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有关的事例,比如我们前几年注意到所谓的圆明园穿上纸尿裤的事件,在地下盖一层膜,防止漏水,后来就是因为有公众知道的,媒体报道了,然后就要环评,最后是把你这个项目停下来了,类似这种情形,像最近上海磁悬浮的项目,厦门的PS的项目,其实都是通过公众知情,然后来参与,使得我们的项目建设能够更加环保一些。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