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文都考前回顾大纲解析精选习题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打印本页] 作者: dengxi6489 时间: 2009-4-22 14:44 标题: 文都考前回顾大纲解析精选习题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复习提示
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难点不是太多,但是考生也不可掉以轻心,有可能出现大的题目。
重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当前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局限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难点:正确认识当前的“全球问题”,并能根据哲学原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和建议。
二、历年考点分析
本章近几年几乎没有涉及到,它的内容特别是重点的内容不是太多。但是,集中点也就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知识点上。在近几年的考研试卷中,考查本章知识的有: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00 年理科材料题第 35 题);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2003 年不定项选择题第 17 题 ) ;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2006 年多选题第 18 题)等。
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方面,此外也要注意正确把握人民群众、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等。
三、命题趋势预测
本章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特别是“群众观点”,“全球问题”等要着重关注。
四、大纲解读
本章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节新增知识点“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应多加关注。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A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
D .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2 .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决定于()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 .它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D .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3 . 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 人们发行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4 .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A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5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宿命论观点 B .机械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6 .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A .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B .德国古典哲学家
C .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 D .马克思和恩格斯
7 .“群众追随英雄创造历史”是()
A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 .二元论观点 D .不可论观点
8 .表明古人意识到人在世界中主体地位的观点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是一个世界”
C .“人无有不善” D .“人是万物之灵”
9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 .体力劳动者 B .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 .进步的知识分子 D .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0 .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 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 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 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 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11 .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 .非决定论 B .辩证决定论 C .机械决定论 D .唯心主义决定论
12 .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A .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 .唯心史观的观点
C .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 .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的三个方面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
D .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
2 .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围,因为()
A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B .改革并不触及生产关系
C .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 D .改革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3 .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A .监狱 B .《红楼梦》 C. 化工厂 D .生产资料所有制
4 .“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
A .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的 B .英雄没有阶级性
C .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英雄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5 .在我国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就必须()
A .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 B .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 .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D .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6 .社会规律特点是 ()
A .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 .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C .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D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7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D .宿命论的观点
8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是()
A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必然结果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C .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 D .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斗争放松的结果
9 .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A .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B .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 .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D .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的标准
10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
A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B .革命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C .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
D .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1 .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 .人人创造历史 B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 .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12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3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
A .发动群众的方法 B .辩证分析的方法 C .历史分析的方法 D .阶级分析的方法
1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A .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 .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
C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D .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5 .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 ()
A .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B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