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文都考前回顾大纲解析精选习题第五章 [打印本页] 作者: dengxi6489 时间: 2009-4-22 14:44 标题: 文都考前回顾大纲解析精选习题第五章 复习提示
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是历年考察的重要章节,有一些涉及当前现实的重点、热点问题。
重点: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难点:应该紧扣当前现实社会热点,来分析诸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二、历年考点分析
本章涉及到自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当前的热点问题,一般出选择题的几率不大,主要为分析题。它包括了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等。这些热点在近年考试试题中有集中体现,如: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04 年单项选择题第 1 题);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005 年分析题第 34 题);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2000 年文科辨析题第 30 题、 2002 年文、理科材料题第 36 题);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2001年文、理科辨析题第 31 题);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000 年文科单项选择题第 3 题、2000 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 19 题);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005 年单项选择题第 4 题);文化和文明的辩证关系( 2006 年多选题第 19 题);意识的差别性( 2007 年单项选择题第 4 题) 等。 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社会生产实践方式和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把握上,此外要注意如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
三、命题趋势预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几个知识点近几年没有涉及,考生应该加以注意。今年的新增知识点“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及去年新增而未考查的内容也是重点,希考生多加注意。
四、大纲解读
本章知识点变动不多,只在“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部分。新增知识点“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 ()
A. 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B. 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
C. 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D.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
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经济基础 B .生产方式 C .科学文化 D .精神文明
4 .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5 .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 .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 .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6 .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 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 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 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 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7 .“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说明()
A .社会发展受思想影响 B .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社会发展是道德发展的过程 D .社会发展是自发的
8 .美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说明了()
A .它们违反历史发展规律
B .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
C .社会发展不遵循任何客观规律
D .这种直接过渡违反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法
9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问题 D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
10 .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B .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
C .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D .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11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2 .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A .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 .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 .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13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 .生物学、道德、宗教 B .逻辑学、哲学、道德
C .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14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15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 .分工协作关系
二、多选择题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 .下列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形式逻辑 B .哲学 C .美学 D .语言学
3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
A.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C. 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 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4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A .它在人们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B .是生产中的“骨架”“肌肉”
C .它决定劳动资料其他因素的发展状况
D .它不仅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标志
5 .古猿构筑巢穴和用石块、木棒觅取食物的活动是()
A .生产劳动 B .包含劳动的萌芽
C .对自然的改造 D .动物的本能
6 .人类当今面临环境问题主要指 ()
A .空气污染严重 B .世界性水源危机
C .森林惨遭毁灭性破坏 D .生物物种的不断减少
7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中,正确的是 ()
A. 是不是反映经济基础
B. 是不是具有阶级性
C. 是不是带有阶级性的一整套社会观念体系
D. 是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8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 ()
A.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B.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C.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 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9 .复杂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
A. 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B. 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C. 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D. 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
10 .江**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1 .据报载,北京市××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A. 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 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 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12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13 .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这段话表明()
A .资本主义政治是其经济的集中表现 B .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C .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 .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A .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 .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 .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 .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15 .国家的职能表现在()
A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B. 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D. 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三、分析题
1 .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基本观点,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 .结合我国的人口状况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的原理。
4 .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
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 : 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 1000 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 800 多万人,社会失业人员 570 多万人。“十五”期间,我国将把失业率控制在 5% 以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一个国家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 10% 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 1999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达到 10.12% 。预计 2010 年,这一比重达到 12.37% , 2026 年,达到 20.37% 。
材料 2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社会保障完全由企业来承担,使企业负担过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 1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总目标?
( 2 )运用所学政治理论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3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四、新增考点突破
1 (多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A 社会经济结构 B 社会政治结构
C 社会观念结构 D 上层建筑
选自《考研政治同步训练 1600 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变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2. B 【解析】 考察的知识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3.B 【解析】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D 【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环境作用的掌握 , 社会发展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发展来体现。
5. B 【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马克思“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全部发展史的钥匙”的掌握。
6.A 【解析】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讲 B 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不是讲 C 项“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更不是说 D 项“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而是在谈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7.B 【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它的客观性。
8.B 【解析】 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依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这是一个大前提,人类必须遵守。
9.B 【解析】 仔细审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10.D 【解析】 考察哲学和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11.A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 B 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 D 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 A 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