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后奥运时代中国国际形象的重构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onofthegod    时间: 2009-4-21 17:37
标题: 后奥运时代中国国际形象的重构
【摘要】在当代国际竞争中,软实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形象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日渐凸显。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凭借其全球影响力,对主办国的国际形象更是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作为第29届奥运会的承办国,在奥运会前后,其国际形象都受到奥运会的双重影响,但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这些影响或将消失或将维持。因此,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在后奥运时代重构自身的国际形象成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  国际形象  重构
      
     当今国际政治中,竞争的方式渐趋缓和,软实力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这一体育盛会也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
     首先,奥运会作为一个国际性体育盛会,其国际性对当代的国际行为体而言,正是意味着一个良好的博弈舞台的产生。这种竞技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还包括围绕奥运而展开的价值理念的交锋、借助奥运之机进行的政治表达等。
     其次,时至今日,奥运理念已从一个单纯体育领域升华到一种抽象层面,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奥运精神。对这样一种精神的具体阐释和重新定义,同样也关系到国际间软实力的权力格局。
     第三,对于奥运的承办国而言,这样一个国际性大赛的举办对其综合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正是因为这样,奥运会的举办对承办国的国际形象必然产生新的冲击,换言之,承办国在奥运之后也就必然面临着一个新的命题——国际形象的重构。
                    一、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影响根据表现途径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自致的影响,即中国借由奥运之机的自我发展;一种是被赋予的影响,即国外政治势力的行为给中国综合国力造成的影响。
(一)自致性的影响
首先,奥运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
从投资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2800亿元,而整个社会的相关投资总额将达到15000亿元,大量的投资势必拉动中国的生产最终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消费需求看,大量的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购买本国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大规模的集团购买将对本国很多行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消费形成刺激,其中对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会更大。
从扩大就业看,汉城奥运会增加就业岗位近30万个;悉尼奥运会到1999年就已经增加了15万个就业岗位。北京由于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奥运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他举办城市。专家分析,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1000亿元,且每10万元投资能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100万个就业机会。
其次,北京奥运推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应包含七个方面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奥运开幕式上浓郁的华夏气息,北京“人文奥运”的宣言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奥运的开展,在各个层面上的理念文化交锋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了解到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上中国文化。毫无疑问,通过奥运产生的全球性宣传,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显得到增强。
最后,奥运会的举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众我群意识,从而最终提高了国家的政策决断和执行力。在奥运前后,全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民众的奥运热情,通过一系列民间自发性的迎接奥运活动,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而通过一系列奥运的准备活动,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尤其是在政府的动员和执行能力上。
(二)赋予性影响
奥运给予中国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为承办国自身发展的机遇。作为承办国,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给中国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引导国外行为体不断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中国是有益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赋予性影响中,作为承办国是一个被动角色,来自其他政治势力的消极影响不是我们所能主导的。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步入2008年,国际反华势力无不借奥运期间,中国成为世界焦点的时机,对中国进行垢责。通过奥运会的全球影响力来放大问题甚至妄加指责,更又甚者,借此机会对中国进行政治上的攻击,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的一些插曲便是一个典型。
尽管我们不愿看到这样一种状况,但事实上,伴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各种国际政治势力无不希望借助这股“春风”来宣扬自身政治主张进而打击对手。从历届奥运看,这种不和谐之音往往是在所难免的,如慕尼黑奥运和亚特兰大奥运上的惨案。因此,我们也应淡然处之。
                    二、后奥运时代国际形象的重构
综上所述,由于两种不同影响,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已然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这种认知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随之变化,且这种变化并不完全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正如上文所说的,由于两种不同表现途径的影响方式,国际认知的变化存在很多的不可测变量。所以为了更好地塑造和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我们就有必要针对后奥运时代的这些变化重构我国的国际形象,从而在根本上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为此,笔者以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舆论互动,以引导国际舆论的正常运作。
从以往的经验看,面对国外舆论的攻击,我国往往呈现出一种被动的应对,造成我们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的被动。但作为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我们不应是被动的应对,相反,我们应当借助奥运后国际上对我们的高度关注,进行积极的互动宣传,来引导国际舆论,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来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
第二,积极争取国际议题的设置权,使其有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重构。
约瑟夫•奈认为,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争取国际议题的设置权不仅是这一能力的充分反映,有同样有利于我国按照自身需要来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
第三,加强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非政治合作,以实际行动来展现我国的国际风貌
当今国际体系种,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作为国际体系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体系;另一方面,由于量上的优势,他们往往能表现出巨大的舆论导向能力,一定意义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就是这样一个非政府行为体。
在奥运后,我们与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接触机会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也可以通过这些行动来进行自我展示,此次的北京奥运会实际上正是我们的一次成功尝试。
当然,从奥运带来的问题看,我们针对这些也应采取一定措施:
    第一,正视价值理念的差异,有的放矢的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方针。
    长久以来,尽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发展的口号,但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市场。从根本上讲,我国价值理念的独特个性所致,使我们的观点往往不能为他人接受。但借助奥运的“春风”,我们大可就随之而来的文化交锋,引导他人更为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方针理念,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加强本国国民教育,固化自身文化传统。
意识层面的宣传和形象塑造并不是等同于创造,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的宣传和引导,根本上,必须依托于物质的基础上。因此,在进行对外宣传和引导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国内的国民教育,惟有如此,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来重构我国的国际形象。
                          三、小结
当今国际政治中,软实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国际形象更是为越来越多的国际行为体所重视,他所关系到的是一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问题,甚至可以影响到国际体系的格局。
中国长久以来是一个世界性政治大国,其国家利益的根本对内是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外是世界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因此,良好地国际形象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在奥运之后,奥运不仅推动了经济上发展,也给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冲击。而伴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构国际形象的机遇期,如何更好地把握这样一个机遇来服务于我国的长期发展,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
作者: thesonofthegod    时间: 2009-4-21 17:37
还请各位大侠指点下,不胜感激
作者: 小军    时间: 2009-4-23 19:16
人们都以为08年由于奥运会的召开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上升了(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外国人对中国的好感也有所上升,但实际上08年国外对中国的评价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许多结论都是没有经过严格调查而作出的先入为主的政治判断,但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要真正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处境,应站在中国以外的视角,仅从国内的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出发或许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
作者: 聂青    时间: 2009-4-24 19:57
楼主自己写的?写的不错呀!
作者: thesonofthegod    时间: 2009-4-27 21:48
3# 小军


但是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好评度吧?所以尽管好评度下降了,但不否认,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发生了变化,并且其影响力的变化还可以表现在通过奥运进行的意志表达吧,您觉得呢?
作者: thesonofthegod    时间: 2009-4-27 21:49
4# 聂青


哪里哪里,国语,大家相互交流下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