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汶川地震伤员等待着沈阳专家赴川为其取钢钉 [打印本页]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09-4-17 15:51
标题: 汶川地震伤员等待着沈阳专家赴川为其取钢钉
汶川地震伤员等待着沈阳专家赴川为其取钢钉
  2009年04月17日11:07   

陈有木和家人


  距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快一年了。去年5月下旬,四川地震灾区伤员被转运至沈阳,沈阳各大医院对伤员进行了全面救治。其中绵竹市西南镇红明村伤员陈有木,就是在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得到治疗的。通过沈阳市各医院专家共同努力,他终于摆脱瘫痪的魔爪,重新站起来。由于手术中,他的髋关节、膝关节都上了固定钢板,按医学规定,手术满一年之际,应实施手术摘除钢板。
  对此,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决定派最好的专家赴四川为陈有木实施钢板取出手术。由于术前,专家要根据X光片予以会诊,商讨手术方案,通过长途电话得知,最近陈有木已在当地医院拍完X光片,但陈有木住在农村,又不会上网,传X光片成了一个难题……
  沈阳德阳媒体牵手
  4月16日一早,本报记者几经周折与四川《德阳日报》取得联系,对方高度关注此事,决定两报实施媒体联动,特别指派《德阳日报》晚报版负责人罗曼与本报记者沟通,了解手术所需的协助事项。罗曼主任派采访中心记者董焦立即从德阳出发,奔赴数十公里之外的绵竹市西南镇红明村——陈有木的家乡采访,并亲自与德阳市各大医院沟通,为沈阳医生提供最理想的手术场所。
  上午10时许,历经数十公里路的颠簸,记者董焦来到陈有木的家。
  出来迎接的是陈的妻子余廷英。“他天天都在盼沈阳的医生和记者,没想到德阳的先到了。”余廷英类似打趣的话给大家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而再谈到一年前的那场浩劫,这些幸存的人已经显出超然的淡定。

  陈有木和沈阳的约定
  记者进门时,陈有木正坐在轮椅上剥豌豆,一粒粒豆子嗖嗖地从手上落到簸箕里。这个身上打了数颗钢钉的男人4月7日从绵竹人民医院康复科出院。“住了两个月,取了左腿的钢钉,右腿和腰上的还留着。一说到取腰椎上的钢板,主治医生都说没把握。”陈有木坐在阳光下,叙述自己的病情。正对面那排残存一半的新房是他曾经的家,地震那天,他就是从那里惊慌失措地跑出来,却意外被倒塌的院墙砸在底下。
  2008年5月29日,经过多次会诊,手术总共进行了10多个小时。余廷英记得当时自己一遍又一遍地问医生:“他还能治好吗?还能站起来吗?”
  “沈阳没有让我们失望嘛!”陈有木用爽朗的笑声打断了妻子冗长的讲述,他挥挥手示意妻子把拐杖递给他。记者告诉他,沈阳方面委托《德阳日报》联系他,而且沈阳的专家不日还将来川践行对他的承诺。陈有木并没有激动,像是在期待老朋友的重逢,靠拐杖的支撑,他缓缓站了起来,“我腰椎上的这几块钢板,约好了是请沈阳的医生们亲自来取的。”
  最希望的是站起来
  作为最后一名离开沈阳市级医院的地震重伤员,在陈有木眼里,自己能活到现在,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但最让他感激的还是各地的医护人员。在沈阳的100多个日夜里,陈有木受到的是无微不至的照料。“就说医院送我们回四川那天吧”,妻子余廷英细心地扶丈夫坐下,站在轮椅边做起了丈夫的发言人,“那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20多名医护人员竟然撑起雨伞为我们送行。”医护人员的关心让陈有木夫妇的泪水再也止不住。
  “如今我最想做到的就是能够凭自己站起来,生活能够自理,这样就会让她轻松很多。”陈有木的一番话显然让妻子有些猝不及防,她扶住陈有木的轮椅,一双粗糙的手因为用力而有些变形,这是另一种版本的“执子之手”。
  沈阳专家研究手术方案
  陈有木说,经历了生死线上的一遭,自己一家人把钱财都看得很淡,“最重的还是人情,那些关怀带给我的感动是别人怎么也体会不到的。”而妻子余廷英则珍藏着丈夫从沈阳带回的每一样东西:照片、拖鞋、毛巾……“等沈阳的医生们来了,我还要给他们看看。”余廷英用最朴实的言语,表达着她朴实的情意,“到时候,我还要请他们来我家吃饭。”
  昨天中午12时,本报记者得到德阳同仁的反馈,他们已结束对陈有木一家的采访,并通过互联网,将陈有木的X光片传到本报记者邮箱。事不宜迟,本报记者马上转发给沈洲医院……截至记者发稿时,沈洲医院正组织相关专家,商讨制定陈有木的手术方案。
  手术方案确定后,他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前往四川,为陈有木进行手术。本报记者将一同前往,采访这次不寻常的手术。
  《德阳日报》晚报版  记者  董焦
  《沈阳晚报》高级记者   唐葵阳
  《德阳日报》董焦 摄影 本报记者 王勇翻拍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