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创业(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7-2-19 22:26
标题:
创业(中国)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7-2-19 22:26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大庆《创业》创作组集体创作 张天民执笔
主演:张连文(饰周挺杉)李仁堂(饰华程)陈颖(饰章易之)
内容简介: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拍摄。于彦夫导演的《创业》是“**”期间仅有的几部好作品之一1949年,裕明油矿工人英勇护矿,迎来了全国解放。 十年后,我国石油落后的面貌还未改观,“中国贫油的论调还在扩散。这时,北方草原上有几口探井喷油,石油部在那里举行了石油会战。周挺杉钻井队前去参加会战,周和华政委一起,提出打破洋框框,放开手脚,拿下大油田,但是总地质师和会战前线副总指挥冯超仍旧被“贫油的旧思想所束缚。 冯超还用两面派手法为周挺杉等人制造障碍。周挺杉带领钻井队工人以毛**思想为武器,艰苦创业,经受了种种严峻考验。苏联背信弃义,断绝油料供应,冯超又里应外合,蓄意制造停电和井喷事故。周挺杉带领全队职工及家属在党的领导下,揭露了冯超的反革命罪行,教育了总地质师章易之,在他们及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为国家拿下了大面积高质量的创业油田。 不久国家实现了原油自给,使帝国主义的预言归于破产。 该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石油会战为背景,反映了中国石油工业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史。以周挺杉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具有博大的襟怀、钢铁般的意志,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影片以他们艰苦奋斗的史实为依据,真实地再现了创业时期的艰难和油田的风貌,为石油工人的豪迈壮举谱写了一曲颂歌。影片场面宏大、气势雄浑,是我国工业题材影片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于社会政治原因,影片在阶级斗争中等方面的描写,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时代政治色彩。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7-2-19 22:2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百花凋零,银幕上只有几个“样板戏”和少得可怜的几部旧影片。1973年1月,周恩来在接见电影工作者时说:今后两年电影技术要在许多方面赶上去;过去帮助关心不够,抓迟了。又说:群众提意见,说电影太少,这是对的。为了落实周恩来的指示精神,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以大庆石油会战为题材的电影。编剧张天民几次深入大庆采访,从真实的故事中提炼出了一部名为《创业》的电影剧本。
《创业》的剧情很简单:1949年,裕明油矿工人英勇护矿,迎来了全国解放。十年后,我国石油落后的面貌还未改观,“中国贫油”的论调还在扩散。这时,北方草原上有几口探井喷油,石油部在那里举行了石油会战。周挺杉率钻井队前去参加会战,他和华政委一起,提出打破洋框框,放开手脚,拿下大油田。但是总地质师和会战前线副总指挥冯超仍旧被“贫油”的旧思想所束缚。冯超还用两面派手法为周挺杉等人制造障碍。周挺杉带领钻井队工人以毛**思想为武器,艰苦创业,经受了种种严峻考验。苏联背信弃义,断绝油料供应,冯超又里应外合,蓄意制造停电和井喷事故。周挺杉带领全队职工及家属在党的领导下,揭露了冯超的反革命罪行,教育了总地质师章易之,在他们及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为国家拿下了大面积高质量的创业油田。不久国家实现了原油自给,使帝国主义的预言归于破产。
该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石油会战为背景,反映了中国石油工业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史。以周挺杉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具有博大的襟怀、钢铁般的意志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影片以他们艰苦奋斗的史实为依据,真实地再现了创业时期的艰难和油田的风貌,为石油工人的豪迈壮举谱写了一曲颂歌。影片场面宏大、气势雄浑,是我国工业题材影片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影片在阶级斗争等方面的描写,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创业》影片拍摄完成后,由国务院文化组审查通过,确定为重点影片宣传,向国内外发行。影片公映后反响强烈,在当时沉闷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已经许多没有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广大观众热情欢迎和高度赞扬这部影片,认为影片是“高唱了一曲中国工人阶级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志气歌,是推动工业学大庆运动、推动革命和生产的生动教材”。
“四人帮”对工业学大庆一直持消极态度,对于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一贯百般刁难。1975年2月10日,江青读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赞扬电影《创业》的文章,很不满意,马上给姚文元打电话:“今天《人民日报》用极大篇幅吹捧《创业》,我建议《人民日报》和《红旗》今后不要再登这类东西。对《创业》电影组织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这种评论权利我们不能放弃。”接到江青的电话后,姚文元马上给《人民日报》打电话,指示以后不要再登赞扬《创业》的文章,要登,需经他同意。接着又让秘书给《光明日报》莫艾打电话:“对《创业》电影的评论、剧照、材料都要送文元同志看,未看以前不要登。”
江青不满意《创业》,国务院文化组的几个人,就顺着江青的意图,写了一篇很长的报告,给《创业》定了十条意见。什么有意给刘少奇、薄一波涂脂抹粉啦;什么许多警句是余秋里的语言啦;什么技术语言太多、结构拖沓啦等等。影片随之被禁映。因为影片是在周恩来谈话精神指引下拍摄的,因此,江青发难,矛头还是对准周恩来和他所支持的邓小平。
影片作者、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张天民,对国务院文化组的指责不服,给邓小平写了封信,在信中张天民申述说:我和文艺界不少同志对“十条意见”有不同看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部影片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今后创作怎样搞的问题。从实践、从效果来看,《创业》是部好影片,它不是毒草,“我建议应该重新上演”。信送给邓小平后,邓小平将信送呈毛**。
7月25日,毛**在张天民给邓小平的信上写下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的文艺政策。”毛**在批示中还写明:“此信增发文化部及来信人所在单位。”
毛**作出对电影《创业》批示的第二天,7月26日,批示送到邓小平的手里。当时,邓小平正在三座门同国务院政研室的七位负责同志开会。他看过毛**的批示以后,当场就宣读了一遍。邓小平说:文化部处理问题太粗暴,连《创业》这样好的影片也不许放映,还有什么百花齐放?会上,胡乔木向大家讲了《创业》作者写这封信的情况。
毛**的这个批示,支持了《创业》的作者,批评了江青及其控制的国务院文化组,实际上是对近半年来围绕《创业》展开的争论作了结论,为受指责的《创业》翻了案。加之毛**在批示上注明要将张天民致邓小平的信增发文化部及来信人所在单位,这样“四人帮”想要封锁也封锁不住。
毛**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和张天民写给邓小平的信迅速传播开去,长期受压制、打击的文艺工作者奔走相告,欢欣鼓舞。特别感到振奋的是石油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创业》遭禁,石油部受压。上至领导,下至大庆工人,都憋了一口闷气。毛**的批示使他们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余秋里得知毛**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后,立即叫石油部政治部向长春电影制片厂订购了20部《创业》的拷贝。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7-2-19 22:27
《创业》
裕明油矿工人英勇护矿迎来解放。周挺杉在党的干部华程教育下决心为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而斗争。他们艰苦创业,为国家拿下了大油田,实现了原油自给。
在长影和共和国的历史上,真正造成轰动效应,影响最大又直接和社会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影片大概非《创业》莫属了。直到今天人们一提起《创业》,长影人仍会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因为那影片和长影,和中国的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紧密相关,我们忘不了那段历史也就忘不了那部影片。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人们对《创业》的肯定都是思想性多于艺术性。它完成于1975年,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工人阶级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的精神境界和奋斗历程,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创业》在政治上亦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影片完成后由当时的国务院文化组审查通过,确定作为重点影片宣传,向国内外发行,影片公映后,受到广大“工农兵”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扬。认为是“高唱了一曲中国工人阶级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志气歌,是推动工业学大庆运动,推动革命和生产的生动教材。”但在1975年2月江青调看影片之后却认为这个电影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并命令创作人员进行检查。编剧张天民于1975年7月份给毛**和邓小平同志写信,报告《创业》的创作经过和观众的反映,揭露江青一伙扼杀《创业》的行径。毛**于7月25日对张天民的信做了重要批示,批驳了“四人帮”的意见,表示了对影片的肯定。
《创业》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创作的一个特殊的影片,是当时电影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也会对它给予客观的评价。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大庆《创业》创作组集体创作 张天民执笔 主演:张连文(饰周挺杉)李仁堂(饰华程)陈颖(饰章易之)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7-2-19 22:28
1974年 石油工人题材影片《创业》
“政治大雪”下 《创业》蒙难记
1974年,一部以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创业》诞生。但没想到一经问世就遭到“**旗手”江青的责难。江青为影片罗织了10条罪状后将之打入冷宫。作
者张天民等人感到冤屈,便上书毛主席,毛**于1975年7月25日来信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由此该片得解禁。“四人帮”****后,《创业》由于曾遭到过江青的非议而名声大噪,风光一时。
口述影像:“政治大雪”下 《创业》蒙难记
“政治大雪”比零下38度更可怕
1971年林彪出事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恢复创作。厂里派出四个队伍到全国各地寻找创作题材,我被派到大庆。自从**开始后,林彪、“四人帮”一伙就把矛头对准大庆,把大庆破坏得很厉害,而当时国家刚刚恢复“工业学大庆”的运动,宣传大庆属于一个大题材。那一年,我们组织大庆人写大庆,搜集了几百万字的素材,写出剧本提纲。到了第二年,江青下发了关于拍摄大庆和大寨的批示,大意是说,大庆红旗是毛主席树立的,王铁人是站得住的。
我们拍这部电影吃了不少苦头,是在摄氏零下38度的大雪天里拍摄出来的,但是“政治大雪”更可怕:1974年这部电影拍完,在第四届人大会议的闭幕式上放映,受到了代表们的好评,而且在《人民日报》上有整版介绍,标题和其他样板戏一样,都是“毛主席文艺路线胜利万岁。”但公映不出半个月,就遭遇到了“政治地震”。
遭遇“政治地震”
江青看后暴跳如雷,宣布《创业》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之后下了三条禁令将这部电影打入冷宫:一是不许继续印制拷贝;二是不许发表评介文章,停止播放;三是不许向国外发行。后来,他们又以文化部核心组的名义,下发了对电影“创业”的十条意见,列数十大罪状,比如说这个片子塑造的周挺杉是个鲁莽的汉子,华政委暗指刘少奇等等。电影的主创人员要不停地写政治检讨。
自从1973年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人和四人帮的斗争就开始白热化,而当时正是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开始全面整顿的时期。他为了进一步整顿文艺,就要求文艺界找一个典型案例,出一篇有分量的材料。胡乔木找到白桦、张锲等人去商量,他们推举了张天民,因为电影《创业》是被“四人帮”干扰得最严重的一部片子。出面找张天民的人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因为她对领导上层和文艺界都比较熟悉。当然,张天民主笔来写这个报告是要顶着坐牢的危险,他得到了妻子赵亮的支持,她对他说:“你如果要蹲监狱,我来带孩子。”后来,邓小平夸奖赵亮说,虽然她不是共产党员,但比我们表现更好。
上书毛** 掀起轩然大波
为了防止江青查压,他们采取了障眼法,把信复制了三封通过三个渠道递交给毛**,一份由邓小平转交,一份由毛**的秘书转交,一份投到信筒里。后来,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封信到达了毛**的手里,听说是他的英文教师卢荻给他读的这封信,一个星期之后,批示就下来了。毛**说:“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这件事情在文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1975年9月15号,我们接到通知说,江青要在大寨见我们。当天下午7点多,江青从虎头山回来,一进门,别人就告诉她说《创业》摄制组的同志到了,她第一句就问:“张天民在哪儿?”张天民走上前去,江青说:“你这个娃娃告了老娘一个刁状,老娘今天要找你算账。”张天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不过我们那时候对江青已经有看法了,知道她迟早要完蛋。江青为了给自己遮羞,就给张天民施加压力,要他再重新给毛**写信,说:“《创业》即使没有大错,也有小错,同意不发行。”这显然就是在否定毛**的批示。我们摄制组表态决定不能写,因为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不写信就出不了大寨,所以最后信还是写了,但出了个花招,就说我们打算继续深入生活,再拍一部反映大庆人创业精神的新影片。再后来张天民又去了大庆,剧本也写了,但没拍成电影。有人批评张天民还是有投降痕迹,但这是当时的历史,不能苛求前人。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7-2-19 22:28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7-2-19 22:28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