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外交政策与威尔逊主义。在美国从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转向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其中两种关键因素是:美国国力的日渐强大和欧洲秩序的瓦解,其中两个关键人物是:老罗斯福总统和威尔逊总统。尽管两个总统均体认到美国应在国际社会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老罗斯福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理念,而威尔逊总统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理念。最后的结果是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激发了美国人在国际层面的一种道德热情,抛弃原来的孤立主义政策,卷入世界大战直至形成一种干预主义的政策。而老罗斯福的现实主义理念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B. 俾斯麦的个性与德国的道路。俾斯麦是基辛格所极力推崇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以政治现实为原则,依靠高明的外交手腕平衡西欧各国的利益,最终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目标,完成了德国的民族统一。但俾斯麦的出现必然给德国带来“悲剧”性的后果,因为他在外交上所获得的成功的成果都是依靠铁血宰相出众的个人能力完成的,然而他并没有设计一种制度来继续他的事业。因此,俾斯麦之后短时期内很难有第二个俾斯麦的出现。俾斯麦之后德国的外交困境,只能靠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发动战争的方式来摆脱。
C. 历史人物的对比。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是同一时期的外交家,在同样的历史情景和历史任务面前,他们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正如基辛格所做的精辟的总结:拿破仑三世的可悲之处是他的眼高手低;俾斯麦的遗憾之处则是他的能力超出了社会可接受的程度。拿破仑三世留给FaGuo的是策略上的动弹不得,而俾斯麦留给德国的是难以企及的丰功伟业。
D. 苏联兴亡的微观因素。美国人具有强烈的“天赋使命”道德感,俄罗斯却也有这种思想和道德上的传统。从俄罗斯向周边地区的扩张,而后19世纪俄罗斯一度在中东欧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再发展到共产国际中俄罗斯所推行的世界革命策略,这些都表明了俄罗斯向外军事扩张、道德输出的传统。正如凯南早先的分析,如果俄罗斯扩张不成,就会走向***。苏联的瓦解一定程度上应验了这种分析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