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透析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3 14:00
标题:
透析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
透析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方向博士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的统计分析,考察了其在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实践研究中的多元发展趋势。并在对此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毕业论文选题 国际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王逸舟教授所言“看看‘**’期间和此前的状况,看看现在的众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以及招生情况,看看学术界渴望进一步发展、渴望独树一帜的强烈自我意识,就知道这种进步有多大”。甚至有学者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讨论构建宏观理论,孕育各种学派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借用各种分析路径和理论资源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发展、基本现状、主要特色乃至利弊优劣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有关反思与前瞻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专项研讨也明显增多。就此而论,对国际关系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博士生不仅是我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而且他们的博士论文是他们在攻读博士期间最高的学术成果,其写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透析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以国际关系专业的名义招收博士生始于2001年,但在此前的若干年里即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就开始在“科社与共运”、“政治学原理”和“世界经济”的学科点内招收国际关系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受资料所限,本文仅以1997年—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相关专业内以国际关系为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为研究样本,进行初步分析,以发现其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某些不足。
一、相关变量设定
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范围,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美国学者霍尔斯( K. Holsti)曾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明国际关系研究范畴的不断变化,他以厨师比喻国际关系学者,以菜单比喻国际关系研究。他指出,20 世纪20—30 年代,厨师只对烹饪的目的有不同意见;50—60 年代,他们争论烹调的方法;现在,他们似乎对烹饪的任何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结果造成菜单的大幅扩充。摩根索认为,国际关系就是“处于权力之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昆西?赖特曾经列举了20多种国际关系的定义,但他最后认为最贴切的定义应该是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而我国学者则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分为史、论、现状三大部分” “应该包括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归结于政治关系”,还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综合以上认识,且为了分析的便利,笔者对相关分析变量加以界定,其具体指标为:
一、具体研究方向。
二、研究议题,即对国际关系研究议题的分类。按照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成果”和“国际关系研究主题”(或“文章类型”)两大类。在对“理论成果”的统计分析上,本文把它分为三类:1、基础理论,指整个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理论,可以认为是整个国际关系学科的“哲学”;2、学科理论,指纯粹就某一具体领域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3、应用理论,指仅仅被当作分析工具来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
对于“国际关系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分类标准主要采纳王缉思教授提交给福特基金会的报告中所用的标准,即把它分为“大国关系/国际战略、国家/国际安全、地区研究、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权/人权(人道主义干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同时根据笔者选题的实际情况,把“民族/宗教、政党研究、外交决策研究”也加入其中。此外,为了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笔者在研究主题方面的偏好,特把“关键词”作为一个分析的变量。与此同时,为了关注具体研究主题在切入点的相关情况,故把学生的选题视角也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析变量。
三、研究方法。不同的文章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也综合采用各种互不相同的研究方法,这样就使得“研究方法”这个变量在数目上显得太多、过于分散。为了显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使用偏好,本文仅对有两人以上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四、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一般地,社会科学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与文献法(又叫文件法或历史法)。本文根据这四种方法来对论文的资料收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五、引用文献相关情况。很显然,论文文献引用的相关情况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情况。为便于操作,本文从“引用文献分布篇平均量”、“有无外文引用文献”以及“中外文引用文献的比例”等三个方面对文献引用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六、学术规范性问题。结合以上变量的分析,最后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可以控制的变量来考察文章的整体规范性问题,这些变量是:“是否有文献综述”、“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交代”、“是否对应用的理论进行了说明”,“是否有引文”。
二、对变量的统计分析
(一)具体研究方向情况
表1 具体研究方向情况统计表 n=38
说明:①有些文章虽然在属性上为同类,如“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实践”虽然也属于“国际政治”,但为了较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研究方向,就不再细分。
②有些作者的研究方向,例如“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因为是包括两个不同的属性,因此就在“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国际政治实践”中各计一次。
③本表格的统计分析主要是根据笔者在毕业论文上所填写的“具体研究方向”,与论文的实际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在表格中仅仅有一个人填写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为“政党问题”,但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对政党进行研究的共有三人。
通过上表统计可以看出,23.7%的学生选择“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实践”为其具体研究方向;选“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战略思想”做自己研究方向的占到13.2% ;把“中国对外关系”与“东欧中亚研究”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占到10.5%;把“当代共运/当代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笼统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作为自己具体研究方向的占到7.9%;同时,分别有5.3%的学生选择“国际制度/政治制度”、“俄罗斯问题”、“世界经济”作为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而把“东亚安全”与“政党问题”作为自己具体研究方向的则分别仅占2.6%。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实践”为学生比较倾向于选择的具体研究方向。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3 14:00
(二)研究议题情况
1、理论成果
表2 理论成果研究情况统计表 n=29
在被调查的29篇文章中,有10.3%的学生做基础理论研究,27.6%做学科理论研究,而做应用理论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则占到62.1%。可以看出,由于做基础理论研究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也需要高度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相当的耐心与毅力,所以做的人较少。
2、国际关系研究主题情况
表3 国际关系研究主题情况统计表 n=41
上表显示,论文的研究主题为“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方面的学生占到19.5%,为“大国关系/国际战略”的占到17.1%,为“国际组织”的占到14.6%,为“国家/国际安全”占到9.8%,而把“地区研究”、“政党研究”、“俄罗斯经济”作为自己研究主题的均占7.3%;同时,把“国家利益”、“国际政治经济学”、“民族/宗教”、“外交决策”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研究主题的均为2.4%。可以看出,由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相对而言,学生对此类主题关注较多。
a、关键词的情况考察
表4 “关键词”的统计 n=100
说明:①由于下面要专门考察行为主体的分布情况,所以这里对关键词中出现的相关国家就不再考察。
②由于许多关键词都是仅仅出现一次,出于考察作者选题偏好的考虑,所以本表格统计的仅仅是关键词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
很显然,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全球化/经济”,占到17%;其次是“国际组织/制度”,占到8%;然后是“转型/演变”,占到6%;再者,是“战略”,占到5%;最后是“政党”和“结构”,均占2%。结合表3,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全球化对我们学科建设的影响。同时,以“全球化”为论题的提出本身也说明了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正在逐步与外交实践接轨,正在与国际学术发展接轨。
b、国际行为体的考察
表5 国际行为体的统计 n=29
表5显示,论文研究主题分布在国家行为主体上的仍然最多,占到51.7%;而分布在非国家行为主体上的则占到24.1%;另外,有24.1%的文章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行为主体。
c、对国家行为主体的考察
表6 选题“国别”的统计 n=16
说明:①如果选题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分别进行统计。如“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涉及到2个国家,所以就在“中国”与“美国”2个国家中分别进行计算。
②如果出现“苏联”,则归类到“俄罗斯”内。
③选题为“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研究”,因为研究的对象是美国人,也归类到“美国”。
上表显示,研究主题具体在相关国家的分布上,俄罗斯占到50%,美国为18.8%,中国和德国则分别为12.5%,而印度为6.3%。对俄罗斯的研究之所以在相关国家问题研究中占到半壁江山,主要与我院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关,这也充分反映了我院的传统优势——科社与共运。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具体到相关国家问题研究中,我院博士生全部着眼大国之间的关系,而对“中等大国”和“弱小国家”的关注不够。
d、研究主题的切入点
表7 选题视角情况 n=29
说明:①像“全球化”、“地区主义”等,涵盖国家很多,虽然站在其中某一国的角度,也可以勉强说是某国的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结合,但是本文为了考察“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联系,在归类时均按照“出发点”进行考虑,例如“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就是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考察的,因此就归类到“国内国际”相结合一项。
②对于有些主题,例如“国家利益分析:一种建构主义视角”,因为它不单纯是美国的理论,所以划分到国际类。
表7显示,学生们的研究主题“纯粹以国际问题为视角”的占到51.7%, “纯粹以国内问题为视角”的占到41.4%,而研究主题把“国内、国际问题相结合”的仅仅占到6.9%。统计表明,我们应该加强对“国内、国际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的重视,因为“如果不将国际关系同国内政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对当今世界许多问题的理解就很有可能流于肤浅” 。
(三)研究方法情况
表8 论文研究方法情况表
说明:①在阅读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笔者发现了一篇文章往往是多种分析研究方法的综合,例如“德国外交决策的社会机制”一文就利用了“结构功能分析/个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四种方法,这一方面表明了他们使用的分析研究方法已经相当多元,但另一方面也给笔者的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显示他们在使用分析研究方法上的偏好,本表格只对两篇文章以上同时采用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统计。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8篇文章使用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6篇使用了“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而使用“马克思主义”、“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的均为5篇;使用“层次分析”、“个案分析”研究方法的均为3篇;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功能分析”、“制度主义”研究方法的都为2篇。由此可见,在研究方法上,学生们比较喜欢运用的两种方法是“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
表9 论文收集资料方法统计表 n=30
上表显示,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上,仍然是以“文献法”为主,占到了96.6%;而采取“访谈法”收集资料的仅有1篇,占到3.3%。
(五) 引用文献情况
1、引用文献分布篇平均量
表10 篇平均引用文献情况
说明:①由于种种原因,在笔者做此统计分析时,图书馆中有关2005届毕业生的博士论文还没有整理上架,通过种种方式,笔者也仅仅看到论文的“摘要部分”,因此文献考察只做到2004届。
表10显示,2000届到2004届博士毕业论文共引用书本3431本,而被统计的博士论文共有20本,每本平均引用的书本有149本。
2、有无外文引用文献的比例
表11 有无外文引用文献情况考察 n=20
上表显示,在被考察的20篇文章中,有18篇引用文献的来源包括外文文献,占到被考察文章的90%,而没有引用外文文献的文章占到2篇,达到被考察文章的10%。事实上,如果国外对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没有相应的考察,在引用文献上忽视外文文献还有情可原,但是笔者看到其中没有引用外文文献的2篇文章,在国外皆有大量的研究,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3、中外文引用文献比例情况
表12 中外文引用文献比例对比情况
上表显示,2000届到2004届博士毕业论文共引用中文著作1495本,外文著作1936本,中外文引用文献的比率大概是0.71。这说明,平均而言,做一篇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论文,同学们引用的外文著作已经超过了所引用的中文著作,这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关系的学科特点造成的,但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同学们在吸收外文著作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
结合表10,可以看出,做一篇论文大致需要看149本著作(含杂志),其中英文大概有76本,中文73本(含杂志)。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3 14:00
(六)学术规范性问题
表13 论文规范性考察 n=29
表12表明,如果仅仅从“是否有文献综述”、“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交代”、“是否对应用的理论进行了说明”与“是否有引文”等四个可控制的变量进行考察论文的学术规范性问题,可以看出有87.9%的论文比较规范。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实践”为学生首选,其次是“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战略思想”、“中国对外关系”等。
在研究议题上,由于种种原因,做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这方面的研究应该适当加强;而在对国际关系主题的考察中,结合对“关键词”的统计,发现学生的选题已经相当多元化,其中“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国家/国际安全”以及“地区研究”等几个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同时,统计表明,国际关系学在我国已经从单一的国家间关系研究扩展到几乎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例如国际制度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在对这些研究主题分布相关情况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仍然是以对国家行为主体的考察为主。其中,大国关系仍然是关注重点。这既说明了我们的传统优势所在,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在关注对象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将来的研究中,应适当加强对“中等大国”和“弱小国家”的关注。
而在对这些研究主题切入点的考察上,发现学生仍然把切入点主要放在“纯粹以国际问题为视角”与“纯粹以国内问题为视角”上,而对“国内、国际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的重视不够。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权力既向上转移又向下转移的时代,在从贸易壁垒到人权等一系列问题上,一国政策对他国的态度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使‘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间的传统区别变得模糊不清” ,所以,相应地在“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方面应该得到一定的加强。
同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也已经相当多元,其中学生们比较喜欢用的是“比较分析”、“历史分析”、“实证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的采用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注意研究方法的“自觉”,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近年来取得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上,可以看出博士生仍然是以“文献法”为主。事实上,离开了必要的“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我们的研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原因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最后,本文通过“是否有文献综述”、“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交代”、“是否对应用的理论进行了说明”以及“是否有引文”等四个可控制的变量进行考察论文的学术规范性问题,发现有87.9%的论文比较规范。
【本文原发表于《人大国际评论》2006年第二期】
来源:世纪中国 来源日期:2006-4-2 本站发布时间:2006-4-2
作者:
zhishan
时间:
2007-1-4 09:47
看这个样感觉要是真下不了决心做冷板凳,博士毕业论文很难写出来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4 10:14
我现在正在发愁我的论文
作者:
zhishan
时间:
2007-1-6 09:20
还好,比理工科的要好写,无非就是瞎编乱抄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7-1-6 11:19
瞎编 估计导师会让我不及格 [s:6] [s:5]
作者:
tianlespring
时间:
2007-1-9 15:58
我转载了。谢谢
http://blog.sina.com.cn/u/1254654077
作者:
shibo
时间:
2007-1-11 00: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