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应用理论提出了媒体“造势(claim-making)”的概念,其所要表明的含义为:某些所谓的“社会问题”并非都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它往往经过媒体的挖掘、整理、传播后始为人知,这一活动可视为造势的过程。造势本身也是一种伴随着冲突、争议的互动形式,造势者为实现其诉求,需要借助媒体资源对某些社会问题或事件赋予特殊的意义,并说服他人默认或接受,以便最终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10]对于媒体而言,某些问题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赋予它们特定的社会意义,并将其引入公共领域,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讨论,经过“共同定义的过程(a
process of collective
definitions)”,从而达成一种全社会的“共识动员(consensus
mobilization)”。如果说20 世纪的70、80
年代,日本大众媒介所倡导的“重新认识中国”是以“正面积极介绍中国”为主调的话,那么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日本的媒体则主要以强化本国民众的“厌中情绪”,即负面造势为报道的主轴。“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问题”、“在日中国人犯罪问题”、“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均成为大众媒介持续造势的主要内容。
传播学的应用理论提出了媒体“造势(claim-making)”的概念,其所要表明的含义为:某些所谓的“社会问题”并非都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它往往经过媒体的挖掘、整理、传播后始为人知,这一活动可视为造势的过程。造势本身也是一种伴随着冲突、争议的互动形式,造势者为实现其诉求,需要借助媒体资源对某些社会问题或事件赋予特殊的意义,并说服他人默认或接受,以便最终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10]对于媒体而言,某些问题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赋予它们特定的社会意义,并将其引入公共领域,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讨论,经过“共同定义的过程(a
process of collective
definitions)”,从而达成一种全社会的“共识动员(consensus
mobilization)”。如果说20 世纪的70、80
年代,日本大众媒介所倡导的“重新认识中国”是以“正面积极介绍中国”为主调的话,那么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日本的媒体则主要以强化本国民众的“厌中情绪”,即负面造势为报道的主轴。“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问题”、“在日中国人犯罪问题”、“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均成为大众媒介持续造势的主要内容。
以传播学的“社会议题管理(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理论而言,《计划》和《战略》的先后出版,产生了启下承上、促使议题获致最大效果的典范意义。根据议题流程的描述,完成某个议题的周期大致要经过下述几个阶段:首先是潜伏期,即社会问题原本或许存在但尚未引起社会的关注,亦无人意识到其重要性;其次是进入准备期,即议题率先由另类辅助媒体推出,并迅速引起主流建制媒体[21]的注意,由于主流建制媒体的介入,诱发了一般大众的高度兴趣,开始产生“议题溢散(spill-over)”效应;这时便进入上升期,促使主流建制媒体更为密集频繁地进行传播报道,从而促使政治机构回应议题;最终进入高潮期,此时原本弥漫在社会中的社会思潮开始凝聚成一种有明确价值诉求的主流社会舆论,并构成一种强大的压力,迫使政府或政党组织调整政治决策,将其付诸政治行动。如果将过去的12年视为创建“普通国家”议题的一个完整周期流程的话,仅仅从社会传播学的意义而言,这堪称为一次“共识动员”的“成功”典范。两书问世后立即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在最初均以每月再版的势头抛向市场,不仅产生了短期轰动效应,同时还维持了旷日持久的溢散效果。
18. 传播层级(communication
step)的研究一直受到传播学界的关注。层级理论的成果是对“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s)”与追随者(followers)的描述,强调“意见领袖”对大众意见及舆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研究结论认为,“意见领袖”与受众间存在着一条“影响链(chains
of
influence)”。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将其对信息的解读传达给追随者。这一过程被称做两级传播(two-stepcommunication),此外,“意见领袖”通过议题设置对媒介也有一种制导能力,在“意见领袖”影响下形成的大众意见常常会对媒介的运营产生作用,成为左右媒介动向和立场的“价值链(chains
of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