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我国学术界关于绥靖政策的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gguuaann20    时间: 2009-3-14 13:32
标题: 我国学术界关于绥靖政策的研究
80年代以来争论激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绥靖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两种观点:a, 是在3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在30年代经危打击下,德日意法西斯力图打破凡--华体系,重新瓜分世界,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法西斯这一政策,自然和英法等国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但英法美等国由于各种因素:1、和平主义,2、恐苏恐共,对德日的法西斯侵略政策并没有激烈抗争,采取强硬对抗政策。而是频频退让,姑息妥协,迁就,竭力想避免战争,维持一战既得利益,把法西斯的祸水东引苏联,挑起苏德战争。为了达到此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绥靖主义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b, 也有人认为从1919巴黎和会就开始,凡约、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等都是绥靖政策的产物。20年代英国执行的“扶德抑法”、“法德抗衡”政策是早期表现形式。
2、实质:主要四种:a,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反苏**政策,目的在于“祸水东引”。b, 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避战求和”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现是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产物,故不是“祸水东引”,而是避免用战争手段去调整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矛盾和利益。c, 以牺牲弱小国家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英、法、美从本国利益出发,为满足法西斯扩张要求,放弃世界某些次要战略地带,从而牺牲了弱小国家的主权。d, 是处于守势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绥靖和霸权的关系:绥靖是表、霸权是里;绥靖为用,霸权为体。我的看法:“祸水东行”与“避战求和”的结合。
3、绥靖主义政策的发展变化。1938.9慕尼黑会议前,主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种态度。它们反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它们谴责意大利进入埃塞俄为侵略者,并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施制裁,最终又取消了制裁。对德意武干西班牙,也实行了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为却不愿采取强硬措施。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点,张伯伦达拉第等人从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希勾结,逼迫捷克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用牺牲弱小国家的办法来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保全自己的利益,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
绥靖政策破产的时间:两种看法:a, 1939.3德吞并捷克后,开始破产,表现在英法对德政策从妥协转向对抗,对苏政策从反苏转向联合。b, 直到1940.5德入侵法、张伯伦下台,彻底破产。
作者: bibi22    时间: 2009-3-14 18:04
谢谢分享,呵呵
作者: claire坤    时间: 2009-3-15 20:59
1# gguuaann20

感谢啊
作者: claire坤    时间: 2009-3-15 20:59
3# claire坤


支持
作者: 鲶鱼1    时间: 2009-3-16 16:26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