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童僧(韩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6-11-10 12:13
标题: 童僧(韩国)
<img src="http://pic.bbvod.net//3/200506/2005614174226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6-11-10 12:13
导  演: Ju KyungJung <br />主  演: Kim TaeJin,Kim MinKyo,Kim YeaRyung <br />放映时间: 100分钟 ???类型:剧情 <br />影片简介:<br />   本片以一个住在佛寺中的9岁男孩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寺庙里,三名来自不同世代的僧人一起生活,其中一个充满幻想与童真的九岁的童僧Do-nyeom,自出生起就在这座寺苗里修炼,但面对着各种清规戒律却不断地与之冲突。 <br /><br />  童僧整天期盼着母亲来看他,接他一起生活,但是母亲却迟迟未来,于是,他便把一个经常到访寺院的寡妇当成自己的妈妈,那名寡妇亦希望收养童僧。可是,这样得来的母亲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快乐,一年之后,本来要收养他的少妇又忽然改变了主意。 <br /><br />  他的大师兄?D?D二十岁的少僧Jung-sim虽然住在寺院多年,但每对着一见钟情的女子,仍闯不过情关而动了色心,并且打算还俗。寺院的主持面对两名僧人,不知如何是好…… <br /><br />  最后,童僧决定离开寺庙去寻找自己的母亲,动了凡心的大师兄也因为无法解决内心欲望与戒律的冲突,最终离开了寺院,走上了新的生活…… <br /><br />……<br />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6-11-10 12:14
关于影片: <br /><br />  本片导演KYUNG-JUNGJU,1959年出生于韩国,1985年获得印第安文学学士学位,并组建电影研究小组,1991年他执导了一个关于南朝鲜光州居民的故事。1997年,他创立了韩国光谱影业公司,并执导了最新电影《童僧》。 <br /><br />  影片曾在柏林影展儿童电影部份参展,当时影片因为描写深山寺庙里三名僧人的生活,尤其以怀念母亲的童僧演技最令国际影评人留下深刻印象。刚在韩国举行的全国首映礼共有62间戏院参加,吸引了万多名观众到场观赏,包括曾在《爱?回家》(The Way Home)中演出的童星YOOSeung-ho。 <br /><br />  影片同时也参展过我国举办的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并夺得了金爵奖最佳编剧奖(朱京中 Kyung-JungJu(韩国),评委认为影片朴素却极有说服力地讲述了人物不断探索生活、追求梦想以及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br /><br />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6-11-10 12:14
点评: <br /><br />  许多电影以自己的朴素吸引了人,但影片的朴素却是有分别的,有的朴素会使人感觉沉重、失望,有的则能让人感觉轻松、惊喜,还有一丝小小的感动。《童僧》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孩童和一个少年,他们在慢慢长大,因为自己是僧侣,所以普通人成长中的东西对他们成了戒律:童僧想寻找母亲,但他却生下来就没有了母亲;大师兄萌发情欲想亲近女子,却要受到寺庙戒律责罚――最终他们都冲破了寺庙的限制,走到外面去寻找自己要寻找的。 <br /><br />  影片并没有揭发宗教扼杀人性、反对宗教的意思,相反,它对寺庙生活的淳朴着力许多,但目的不是把它拍成清静之地,它想告诉人的是,寺庙也成了社会的分子,无法分割,许多在外面发生的事,也会在这里发生。 <br /><br />  饰演童僧的小演员演得很到位(虽然“到位”二字远远无法恰切地形容),童僧的期盼、受阻、委屈、希望,这些变化在他的眼神和表情里流露出来,似乎自身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像黄秋生说的,把自己变成角色来演。<br />
作者: 渤海边的树    时间: 2006-11-10 12:14
KYUNG-JUNG JU<br /><br />  1959年出生于韩国,1985年获得印第安文学学士学位,并组建电影研究小组,1991年他执导了一个关于南朝鲜光州居民的故事。1997年,他创立了韩国电影谱,并执导了最新电影《童僧》。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