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邱曙苇: 蕴于简约之中的优雅 [打印本页]

作者: 文本框中    时间: 2009-1-19 10:12
标题: 邱曙苇: 蕴于简约之中的优雅
邱曙苇: 蕴于简约之中的优雅

                                                             与美丽一起流传的艺术经典


                                                  萧 瑾 瑾


十月,秋日金色的阳光下,当接到中美文化学术交流回顾暨邱曙苇演唱艺术座谈会的邀请函时,作为文化记者的我对于邱曙苇这个名字还很陌生。此时此刻,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听着新购得的《邱曙苇唱拉威尔》CD唱片,手里捧着二年前由她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感动FaGuo和世界的温情文学作品《笋瓜自传》,而眼睛端详着照片中的她所流露出的高贵、迷人和宁静的神态,我若有所思。

当我站起来移坐到电脑边,将邱曙苇三个字输入到英特网的搜索引擎中,一瞬间扑面而来的新闻报道:FaGuo巴黎五年出色的学业;中唱首推拉威尔艺术歌曲唱片;上海音乐学院敬业的教书育人;中法文化节为FaGuo总统献唱;美国首都华盛顿征服观众;国会图书馆收藏艺术作品;悼念帕瓦罗蒂逝世发表专家谈话评论………….

一位年轻、宁静的女教师,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所有这些都是曾经真切的发生在她的身上吗?可是全球化和信息世界的今天,只要发生了就一定会留下痕迹。网络、报纸、电视、新闻都留下了中国著名音乐评论家任海杰“这个音乐人:沉静优雅的邱曙苇”这样感叹的标题词;留下了美国亚洲文化学院院长R. Mallory Starr, Jr.博士“你的歌声象你的祖国一样美丽而迷人,你的歌声让我们对你的伟大祖国充满向望”这样由衷的赞美词;留下了中国驻美大使馆文化参赞舒晓先生“歌声飘四海,飞五洲,促了解,增友谊”这个中国文化外交使者的衷心祝贺;还留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你的歌声会在世界人民的心中飞扬”这样的权威专家的深切期望;也留下了FaGuo驻沪文化领事Claude Hudelot 先生“《拉威尔》作品呈现FaGuo多元文化的重要一面,邱曙苇女士的非凡演唱艺术精彩绝伦,不负中国唱拉威尔艺术歌曲第一人称号。 ”这样的官方评语;更留下了她的家乡温州、瑞安报刊上“在艺术歌曲中绽放美丽”这样的骄傲词。

网络让我读到了许许多多人对她的评价和感受,网络世界又让我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音乐爱好者对她的热爱和关注,网络更让我对这位未曾相识却已让我深刻感受她凝重洗练、萧散简约之美的中国艺术歌曲第一人邱曙苇的相逢充满期待。
作者: 文本框中    时间: 2009-1-19 10:13
中美文化学术交流回顾与展望

                                         -------暨邱曙苇访美演唱座谈会



     会议时间:   二○○七年十月三十日15:00—17:00

     会议地点:   上海新锦江饭店

     主办单位: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参加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
                  美国国家民俗中心
                  美国驻上海领馆
                  美国爱心基金会
    美国威灵基金会


     承办单位: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
                  上海新锦江饭店

     邀请单位:上海市外办、文化局、教育局、新闻局、侨办
               新闻单位、艺术机构等四十人
作者: 文本框中    时间: 2009-1-19 10:13
中美文化学术交流回顾--------暨邱曙苇访美演唱(上海)座谈会



2007年10月30日,在上海访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馆长Hwa-wei Lee博士、美国亚洲文化学院UACA院长R. Mallory Starr,Jr. 博士、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馆长特别助理、美国—亚洲中东学术论坛美方主席Anchi Hoh博士、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社长赵晓明教授、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美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史勇伟教授一行代表团,出席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举办的中美文化学术交流与回顾展望--------暨邱曙苇访美演唱座谈会。同时参加会议的中美方代表分别来自上海文化、艺术、教育、新闻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代表以及美国驻沪领馆、FaGuo驻沪领馆官员。与会的专家和国际人士与艺术家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回顾和总结了中美文化学术交流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论坛项目,特别就上海音乐学院年轻的中国艺术歌曲歌唱家、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副会长邱曙苇2007年4月在美国演唱的欧洲和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所表达的高雅气韵和艺术意境,与中国的时代精神和上海的海派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座谈会中,美方代表特别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美国亚洲文化学院近年来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作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特别受到中美两国文化界关注的项目有:发现并向世界推荐中国民间二胡和古琴演奏家傅华根先生;邀请著名国画家、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教授参加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选送中国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先生、著名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女士的艺术作品列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收藏项目、联合举办中国艺术歌曲歌唱家邱曙苇艺术作品的首发、特别收藏、演讲和独唱音乐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王文章研究员《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学术报告、中国当代油画家、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鲁迅美术学院王易罡教授画展等。

这些国宝精英级的文化艺术交流,大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使美国精英阶层不仅了解到中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同时也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传统,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当代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再生。

谈到上海文化,美方在发言中还特别引用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前文学所所长陈伯海先生的观点。上海海派文化作为现代化都市文明的结晶,某种意义上预示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前景。海派文化就其源头来看,是本土的吴越文化与近现代西洋文明融和的成果。上海不像其他地方城市(如苏州、宁波)那样只发展出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也不像有的商业都会(如广州、香港)长期偏重于消费性文化,更不同于一些历史名城(如北京、南京、甚至杭州)所表现的传统的继承和转型。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以吴越文明为代表的源远流长和精细婉美,与西洋现代文明的直接交融后所诞生的一种极具中国性的文化艺术风格,而邱曙苇的成才之路及其从事的艺术歌曲和艺术形象应该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国际化城市的典型代表。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院长R. Mallory Starr,Jr. 博士特别强调,美国亚洲文化学院专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我们讲到中国性,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更要着眼于现代和未来。中国目前之所以举世瞩目,除了传统魅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所展开的对未来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和创造力,这种巨大的关于未来世界的想象空间,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激情的内在出发点。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正是基于这种激情和远见,来开展我们的文化交流工作”。
作者: 文本框中    时间: 2009-1-19 10:14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院长R. Mallory Starr, Jr. 博士
在上海座谈会上的致词

(中文稿)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美国国会图书馆、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和美国国家民俗中心共同合作的“中国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已经走过了四年历程,四年来一批中国艺术家和文化学者走上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这个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殿堂,令人骄傲地向美国社会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和中国灿烂多姿的文化艺术。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回顾和分享这个令人兴奋的合作过程和交流成果;今天我们还将听取中国同行的建议,一起讨论和展望我们合作的未来。


上海是一座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城市,上海人民和这座美丽的城市一样,热情而优雅,这座城市同样也拥有许许多多杰出的艺术家。


邱曙苇,这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年轻艺术家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不仅是我们这个交流项目中引人注目的代表,更是这个高贵城市的骄傲。


我们期待着继续和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合作,我们更期待着和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的人民长久的交流。


谢谢大家!
作者: 文本框中    时间: 2009-1-19 10:14
||星期日新闻晨报||


http://www.jfdaily.com/gb/jfxww/ ... ject1ai1846910.html


让华盛顿看到什么?



------------------------------------------
在华盛顿这个容纳着美国国会、各国使馆、智囊机构、游说团体……的政治城市,一个国家的演出,就像是一次文化外交,也是一场国际“正式社交宴”的来宾。

  “你还记得美国亚洲文化学院的斯塔博士吗?”上海欧美同学会的常务会长向隆万问。

  “当然。”邱曙苇答。

  “过两天他要来上海,出席‘中美学术文化交流回顾和展望’论坛,希望把你的演出列为论坛的一个议题,大家一起聊聊。”

  邱曙苇有些意外,没想到那场演出的影响还在持续。

  邱曙苇是上海音乐学院年轻的声乐老师,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四月下旬,她应邀前往华盛顿,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了专辑《邱曙苇唱拉威尔》的首发和收藏仪式,并且在华盛顿JCC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席间衣冠楚楚的听众俱是各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大使及夫人,各类跨国政经机构的头面人物。

  这位女高音演唱的不是莫扎特普契尼的歌剧,她专攻的领域叫做“艺术歌曲”。什么是艺术歌曲?简单地说,著名的诗歌经过谱曲后所成的歌曲。在世界音乐史的定义上,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但中国诸多古典诗词何尝不是“艺术歌曲”?吟诗作画的“吟”本就是“唱”的意思,只可惜绝大多数没有曲谱流传下来。

  邱曙苇曾在国内举办过数场独唱音乐会,以法德两国的艺术歌曲为主,但4月份在华盛顿的演出,身为一位中国歌唱家,她特地上半场全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比如《叫我如何不想她》、《红豆词》,都是一些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当时一批年轻的中国音乐家出国留学,接触到了欧洲的艺术歌曲,被它的旋律和诗意打动,回国以后立志创作中国艺术歌曲。”邱曙苇说。下半场,她演唱了FaGuo、德国和美国的艺术歌曲。

  10月下旬,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斯塔博士(R  Mallory Starr  Jr.)在“中美学术文化交流回顾和展望”论坛上向记者谈起当时的情形:“在舞台上,邱曙苇有一种既成熟又年轻的风度。她非常认真,很尊重自己演唱的曲目和台下的听众,但并不因此紧张,她又是放松的,沉浸在那些歌曲的情感中。听众被她优美含蓄、哀伤悱恻的歌声深深感动。”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唱片发布会上,这位微笑的中国艺术家也让嘉宾们意外。“她一点也不怯场,落落大方而又安静。她法语娴熟,英语也不错,和大家沟通毫无问题,”斯塔博士说,“邱曙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形象。”

  33岁的邱曙苇毕业杭州师范学院音乐分院,1997年赴FaGuo巴黎,先上语言学校,继而进入巴黎师范音乐学院和福雷音乐学院深造,受过卡芭叶等多位名师指点。“到巴黎的那天,我拖着一个很大的行李箱去事先租好的房子,在第七区,房间在七楼,没有电梯,我两手拽着把手,一级一级把箱子拽上去,到了七楼,我忍不住哭了。”这个家境良好的女孩说,“巴黎的五年,让我明白生活到底是什么。”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是华盛顿一家中文出版机构,也是邱曙苇此次美国演出的促成者之一。四年多来,作为一个中美文化交流的民间桥梁,它介绍了多位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前往华盛顿。不过赵晓明社长坦承,这次是反响最好的一次。“以前我们总认为有名的、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肯定合适,但后来发现,文化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隔阂。有些演出,外国观众的掌声更多是出于礼节性的尊重,而邱曙苇的歌声,他们不但被打动,而且很惊奇,中国居然有对艺术歌曲演绎得那么到位的年轻歌唱家。这场演出的成功对给我们以后做文化交流带来很大的启发。”

  此次演出的成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斯塔博士的一句话。当时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等几家团体在商讨今年的邀请对象,斯塔博士婉转地提出了一个建议:你们是否能够介绍一些中国年轻的艺术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文化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人并不大知道。

  邱曙苇的歌声和她的形象的确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一些特点。和陈丹青、聂华苓等在1980年代早期出国潮中前往美国的画家小说家相比,由于时空环境的变化,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不再背负直接的、沉甸甸的政治意味,海外留学深造也更为个人化,不再怀有强烈的“出走———报国”的情意结。可以说,他们变“轻”了,也可以说,他们更加自我,放松,也更加国际化。

  “中国人以为自己对美国知道的很多,其实不然;美国人以为中国就是这样,其实也不然。”上海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贾浩说,他在华盛顿已经呆了20多年,“中美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少误解,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看法是复杂的。那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演出,什么样的艺术家,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修养和魅力?怎样的‘文化外交’能够塑造和传递一个国家受人尊敬的形象?”

  
  
        作者: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谢岚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