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2008:货币政策较量市场“突变”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水煮音
时间:
2008-12-27 10:58
标题:
2008:货币政策较量市场“突变”
2008年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复杂局面,逼出了央行前所未有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突然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向世界实体经济,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从去年的“稳健”转为“从紧”后,不得不再次改变为“适度宽松”。这种“一年三变”的情势,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贯彻货币政策以来史所罕见,也展现出2008年市场变化的极度复杂和艰险。
一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像“走钢丝”般平衡在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间。年初,我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2月份我国CPI涨幅高达8.7%。作为治理通胀的直接负责部门,央行围绕着宏观调控“防过热、防通胀”的经济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甚至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中小企业大量经营困难或倒闭的情况下,依然对货币供应“严防死守”。
事实上,此时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全面衰退的局面。12月1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下属的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发布报告显示,美国经济于去年12月开始衰退。可见,与美国经济关联很强的中国沿海地区在今年年初出现经营困难决非偶然现象,而是趋势性问题。
当然,此时的货币政策也坚守着一贯的灵活性原则,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行也随之加大对地震灾区的信贷支持。但“从紧”的基调未变。因此,“从紧”货币政策尽管在防止通胀问题上达到了目标,但对增长动力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年中CPI的回落,央行开始注意到问题的复杂性。7月27日,央行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声明中首度讳言“从紧”,提出了“灵活审慎”。此时,年初中小企业大面积经营困难已经从珠三角蔓延到了长三角,并继续向北延伸。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颓势更加明显,“救市”呼声四起。
9月中旬,美国华尔街突然再次遭到巨大的信用崩溃。央行反应迅速。从9月16日开始,开始了四年以来的首次降息。10月份以来,央行又进行了三次“双率”齐降。其中,11月27日,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108个基点,同时宣布于2008年12月5日起进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
可以说,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金融政策反向出手不可谓不狠。特别是信贷政策的调整,对恢复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信心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国经济也得以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稳定局面。
但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经明显伤害到了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11月份CPI增幅迅速回落到2.4%,当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5.4%。11月5日,温Jiabao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我国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回顾这一年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受国内外复杂形势的交织影响,经受了前所未有考验。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热冷”两重天的突变;另一方面是远超亚洲金融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与全球经济接轨的中国的巨大冲击。总体而言,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实现了各种具体政策目标。在中国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央行审时度势、应对及时,对货币政策进行果断调整,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不能否认目前的货币政策仍有待完善。正如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所言,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加强前瞻性。上半年,企业经营面已经出现明显恶化,由制度变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也都在衰减,在此情况下,紧缩政策调整不够灵活,使得一大批中小企业加速倒闭,失业率上升,就业问题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则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提前放松。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初,我国对其认识不足,以致贻误战机。在次贷危机蔓延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坚持紧缩政策,是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
而且,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的操作理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在有些细节方面仍需改进。以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为例,虽然有一个比例的指标,但是缺乏合理有效的执行措施。因此,货币政策一旦从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立刻加剧。
针对2009年“保增长”的经济工作,下一步货币政策需要把握四个问题:其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处理好既防通缩又防通胀?必须认清长期和短期的工作重点,通缩短期看是最主要的问题,但也要对长期可能出现的通胀形势保持警惕。
其二,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适不适合中国国情?面对稳物价、促增长、保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货币政策应该在不同阶段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至少从目前而言,保就业与增长更为重要。
第三,信贷政策如何有效“调结构”?2009年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中小企业能带动我国就业,信贷资源有必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并支持其向现代制造业转型。
第四,如何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当前,启动内需和扩大投资无疑是“保增长”的重点所在,但启动内需是长期过程,大规模投资监控不力可能导致大量坏账。因此,信贷政策在这两方面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文/记者张辉)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