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国际舆论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在冲击全球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中扮演主要角色、英雄“救美”的同时,国内很多金融机构和企业管理者却在埋头恶补有关知识,学习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对他们而言,危机也许正意味着进入国际市场的良机。
中国企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如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所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也许正是机遇,特别是民营企业,因为别人受到的冲击更大,而我们会相对“有钱”;爱国者总裁冯军也指出:如果中国人这时候都团结起来,共同把高端品牌做好,同时价格还比日本品牌合理的多,那就不愁没有市场。
中国提升国际社会话语权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征途上,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话语权——作为世界头号钢材消费大国,中国钢铁企业却没有铁矿石定价权,往往不得不妥协于对手的漫天要价;外资连年收购我国优秀企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却鲜有成功;中国服装、零部件出口动辄遭到反倾销……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的声音很弱,只能跟随别人的脚步亦步亦趋,而这种情况现在有望扭转。
金融危机击中欧美国家过度依赖“看不见的钱”这一软肋,中国企业则是“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昔日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如今转而求助中国,邀请中国成为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呼吁重建国际经济体系,这将有助于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高端环节,并将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分析,为应对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大跌,美国适当放宽了资本进入限制,这就有可能使我们通过股权投资进入过去难得进去的领域;同时,美国金融危机还开始波及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约束,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他们急需通过股权转让解决资金问题,这正好与我国企业投资需求形成互补,通过股权投资,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企业,我国企业不仅有机会分享其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利益,也可以从中学到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东西。
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天天和企业打交道,品牌专家艾丰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以前就做得好的企业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即使看起来深处困境的纺织行业,也有企业能够在危机中保持竞争优势,照常出口。
艾丰也指出,近年来,我国出口企业加速优胜劣汰,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汇率变化、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已经把依靠低附加值生存的企业逼到死角,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低迷更是雪上加霜,无论金融危机是否发生,这类企业都须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生存空间。“就算国际上不发生金融危机,照原来那样做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原因很简单,品牌没有塑造,质量不过硬,经营方式没有达到水准,中国企业单靠低价位竞争是不够的,金融危机加速了转型过程。”
俗话说得好,打铁要靠本身硬,没有足够的实力,企业即使顺利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也将是淘汰。李佐军认为,当前而言,金融危机使欧美消费者信心受挫,高端品牌需求减少,我国企业可凭借价格优势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奥运带来的“注意力优势”也有助于企业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苦练内功,重树中国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市场地位,才能保障能够持久、有力地参与未来竞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