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制衡一直在悄然进行 [打印本页]

作者: cx_1314    时间: 2008-12-1 18:01
标题: 制衡一直在悄然进行
基于冷战后史无前例的权力优势,美国上升为体
系中的霸权国,而其他大国没有对其实施有效的制衡。
美国不受制约的力量打破了16世纪以来根深蒂固的
国际秩序,全球均势演化为单极世界。国际体系面临
500年来一再重现的变局:大国力量由于失去制衡而
危及由来已久的秩序。按照传统的均势理论,当体系
内出现霸权国时,其他大国将采取制衡行动来恢复均
势。然而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现实表明,次强大国并没
有对美国采取联合制衡。冷战后的美国统治着世界,
经济飞速发展,军事上无人望其项背,美国价值风靡全
球。世界主流舆论因此认定,多极化只能在曲折中缓
慢前进,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依然是唯一超级大国。
其实制衡一直在悄然进行。制衡的精髓即恢复与
霸权国力量的均衡,实现权力在体系中的重新分配。在
核均势主宰下的国际体系中,由于传统的传导机制受
阻,权力转移即以经济力量的消长表现出来。确保相互
摧毁的核均势的存在,缓解了安全困境导致的大国竞
争,以军备竞赛或缔结同盟构造均势的惯常模式被弱
化,而核均势奠定的世界和平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又为
列强借经济的跃进振作国家力量提供了国际机制。经
济竞争传统上是大国政治、军事竞争的延伸,而在核均
势下,军事手段在大国权力争夺中失效,大国竞争的锋
线就转移到经济较量上。经济竞争开始具有军事与地
缘政治意义。美国与各极之间的对抗与权力转移更多
的在经济领域展开。因此,在美国对面是全速发展、和
平崛起的中国,在美日同盟幌子下韬光养晦的日本,埋
头发展经济的印度,继续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欧盟和医治
冷战创伤的俄罗斯。冷战后单极体系权势分布的瞬间
聚集,在出现的同时,即开始逐渐被稀释和分散。
在后冷战时代的权力失衡期,美国超强优势依然
左右着大国之间的深层互动,而经济力量的消长成为
权力转移的终极驱动因素。传统的制衡形式隐约重
现。德、法两国在后冷战时代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建
设,隐含着牵制美国单极体系、联合自强的意图;处于
与美国竞争态势的俄罗斯与中国迅速接近,协调外交
政策;中国与印度和解、欧元诞生等都意味着单极体系
下的权力转移与次强大国力量的重组。而经济效率的
不同正在改变体系中的权力分布,坚实的经济基础以
及迅速转化为军事资源的经济力量成为居于主宰地位
的地缘政治因素。潜在大国通过经济变革提高自己的
实力,同时团结其他受威胁的国家,以不断壮大的集体
合力制衡单极霸权,恢复力量均衡。随着经济的跃进,
诸大国的军事现代化随之跟进,冷战后美国力量的过
度伸展,根本不能抗拒新老列强的联合冲击。
国际格局中诸大国力量以经济振兴恢复力量均势
的策略正在产生效力。冷战后昙花一现的单极时刻,
被证明不过是美国权力优势不断流失、均势回归的喘
息期。由于信息技术和高科技革命的推动,次强大国
综合国力的赶超更短、更快了。全球经济正经历自工
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转型,经济中心正转移到欧亚
大陆的新兴市场,“金砖四国”和“景象五国”正在改变
世界经济格局[ 11 ] 。如日本记者所说,“就像20世纪初
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一样,又一场巨大的
经济地震正一天天向我们走近。”[ 12 ]在一场持久的大
国争夺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经济基础的一方。这
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一再阐述的普遍
适用的结论[ 13 ] 。美国始于19世纪的地缘政治扩张源
于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冷战时期美国的强大力量优
势及遍及全球的扩张有赖于生机勃勃的经济。今日全
球经济已变得越来越具竞争性,而美国的经济地位逐
渐削弱,美元霸权岌岌可危,美国维持超强地位与全球
存在变得力不从心。
反美主义已成世界政治潮流,一极主宰体制开始
动摇,因苏联解体遭受破坏的全球均势大体得以恢复。
多极世界姗姗来迟,但势不可挡。伊拉克困境遏制了
冷战后美国连续不断的对外战争,国际战略态势和力
量对比因此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专家科恩认为,伊拉
克战争以来最重要的“核心事实”是美国实力下降。
“基地”组织称,美国在伊拉克的力量正“日渐衰弱”,
渐渐走向“巨大的失败”[ 14 ] 。烽烟四起是单极体系即
将破局的征兆。2007年是全球局势日趋动荡的一年,
对于不断涌现的危机,美国无能为力。日本《呼声》月
刊7月号发表文章,题为“帝国消亡”[ 15 ] 。美国外交学
会会长哈斯认为,“美国统治世界的时代正走向终
结。”[ 16 ]布热津斯基称:“正在世界范围发生的政治觉
醒对美国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斯考克罗夫特说:
“当今世界已截然不同, 有各种新的力量在产生作
用。”[ 12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日益富裕的中国、印度和
俄罗斯,同时开始取得强国地位,日本正在重新成为独
立的国际力量中心,而欧盟也在加速推进政治一体化
进程。美国曾经无坚不摧的优势和普世价值观正遭受
严峻挑战。
冷战后全球舞台上最深刻、最剧烈的变革,即中国
的崛起,中美之间经济力量的消长是核均势时代制衡
行动最有效的形式。中国作为制衡中心的形成,成为
均势再次回归的中流砥柱,使得冷战后单极体系迅速
没落。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迫近大国的门槛,中国
成为世界主导力量之一的事实开始被广泛认同。2007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幅度首次超过美国。
中国借经济的跃升,在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多极
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日本《经济学人》周刊11月文
章称,美国“打喷嚏”新兴市场不再“感冒”,引领世界
经济增长的重任将落在中国等新兴国家身上[ 17 ] 。美
国《新闻周刊》宣称,未来属于中国[ 18 ] 。中国经过近
30年经济高速发展,已搭建起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与
和平的周边关系框架,中国开始掌握未来国际战略环
境的塑造权和主动权。
美国没有大局观念,丧失了国家目标也加剧了单
极体系的衰落。美国失误的反恐战争制造出伊朗问
题,美国遏制力量恢复但并不构成威胁的俄罗斯造成
美俄对抗。伊朗正日益走上革命性崛起的道路。伊朗
在军事上日益壮大,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而在多条战
线上被牵制、实力削弱的美国在与伊朗的较量中力不
从心。美国的军事威胁一再被轻视。2007 年12 月,
美国情报部门称伊朗早已停止核军事计划,意味着布
什政府将模仿朝核模式与伊朗实现缓和,表明美国对
伊朗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伊朗却步,是因为美国的力
量被崛起的大国中、俄所牵制。美国学者艾恩霍恩说,
布什卸任后,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政府都会更愿
意与美国的敌人对话[ 19 ] 。多极世界回归的另一表征
是俄罗斯的复兴。无论是伊朗核问题,还是科索沃问
题背后,都有美俄对抗和猜忌的影子。俄罗斯与中国
一道坚持外交解决伊核问题的立场,是制衡加速来临
的新的明证。
冷战后日本作为不遵循均势规则的国家扰乱了国
际力量格局,日本外交趋向独立正在成为制衡来临的
风向标。
战后日本充当美国亚洲战略的基石。美日同盟的
实质是日本把防御权交给美国,换来美国保护的承诺。
由于缺少独立的国防力量,日本因此也丧失了外交决
策权。防御和外交权的丧失,保证了日本在重大国际
事务中听命于美国,制约了日本自主军事力量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不对等的同盟,为日本套
上了无形枷锁。日本谋求“正常国家”的战略与美国
“全球领袖”战略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美国正在与
多极化潮流的正面冲突中后退,美国越来越需要日本,
日本因此在单极与多极的对抗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
位,日本的向背成为单极体系向多极均势过渡的分野。
日本不可能永远接受被占领体制而不拥有军队,不可
能永远仰赖美国的保护。日本防务政策悄然改变,正
在打开和平宪法的枷锁,日本的国家安全组织和政策
框架日益迈出大步伐。日本与中国和解正在展现独立
外交的战略气概。
中日政治和解与战略靠拢是传统大国联合制衡行
动的依稀再现。中国作为新的制衡中心的成长蕴藏着
某种契机,必将成为日本顺应均势、变换联盟的突破口。
冷战后由于日本逃避制衡责任、追随美国而导致的中日
对抗期已经结束,均势法则所缔造的共同战略纽带正在
拉近中日关系,实施遏制霸权力量的制衡行动。出于对
战略利益的基本判断,目前日本朝野两党的外交政策均
向中国倾斜。福田首相称“强化日美同盟和推进亚洲外
交共鸣”,他表示日本决不支持台湾独立;而反对党党首
小泽提出,日本的安保和国际支援活动应在联合国框架
内进行,反对“一味亲美”和单边主义[ 20 ] 。美国赫德森
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撰文称,指望与日本一道来对付中
国,“只不过是幻想”,“日美安保体制处于崩溃边
缘。”[ 21 ]日本学者高原明生称,战后日本外交应以联合
国为核心,由于此一理想破灭,对美关系因此成为日本
外交的核心。他认为,与中国发展关系无疑是最重要
的。“东亚将以经济作为先导,向统一方向迈进,这是必
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2 ]均势潮流将不可避
免地驱动日本外交政策急剧转向。
作者: 独孤铸剑    时间: 2008-12-4 16:36
标题: 回复:制衡一直在悄然进行
确如其言,高明,佩服。
作者: 墙里秋千    时间: 2008-12-10 23:13
标题: 回复
感觉就象在看时殷弘的东西,丝毫不带意识形态的偏见,难得
作者: wzhmao    时间: 2008-12-21 10:28
能否告知,这是谁写的,谢谢。。。
作者: wlqcjw    时间: 2008-12-21 20:26
很有道理。
作者: 韩含    时间: 2008-12-25 14:26
当然,制衡自二战后就一直存在。
作者: 游离者    时间: 2009-1-28 22:59
制衡术是一种战略策略方式,非常的有效,不仅是国家之间,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会存在,但是必须要伴随一种思想指导核心。
作者: tonet1982    时间: 2009-2-3 15:39
不错 不错
作者: Minson    时间: 2009-4-22 11:42
古已有之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