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论通常都有其合理性与不足之处,“软
均势论”也是如此。它反映了变化了的世界,对美
国的单边主义提出了批评。但是,在理论建构方面,
它还存在概念界定不够严谨及缺乏事实依据和有说
服力的推演等问题。
从合理性的一面来看,“软均势论”首先反映了
世界政治的变化:行为体之间复合性相互依赖日益
加强,国际制度和外交等非军事手段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复合性相互依赖源于下列多方面的因
素: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相互依赖
网络密度的增强、转播成本的降低和跨国参与的加
深。它主要有三个特征: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
各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以及军事力量起着次要作
用。 在复合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国家之间的关系
没有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之分,国家之间关注的首
要问题并不必然是安全问题,国家之间也无需使用
武力或武力相威胁,外交和谈判成为解决国家之间
各种矛盾的主要手段,国际法和国际制度对国家行
为和国家关系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软权力更显重
要。军事和武力的作用相对降低,以经济和科技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时代主流,使得那种
以军备竞赛和结盟为内容的均势战略显得不合时
宜。主张不诉诸武力的软均势成为国际斗争的一种
不可避免地服务于特定的国际政治现实。
当然,“软均势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第
一,软均势概念的界定不严谨,以致难以与正常外交
摩擦区分开来,是一个非证伪的命题。④ 传统的均
势政策以军备扩大和结盟为特征,而软均势行为主
要表现为外交折冲。但是,我们无法区分哪些外交
行为是软均势、哪些不是。以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
战争作为例证是缺少说服力的,类似的情况历史上
比比皆是:上世纪5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60年代法
国建立独立的核力量以及FaGuo退出北约、70年代世
界范围的反越战运动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为
武器反对美国的中东政策、80年代中美洲反美抗议
活动,还有90年代菲律宾要求美军撤离苏比克湾基
地,等等。⑤ 同时,软均势论者所说的那些在伊拉克
战争问题上制约美国的外交行为,在一些批评者看
来,也不是出于平衡美国的目的,而是根源于经济利
益、对地区安全的担忧、政策分歧和国内政治的驱动
等。⑥ 这并不符合均势的本质特征———平衡强国,
所以不能看作是一种均势行为。因此,软均势是一
个非证伪性的概念,缺乏严谨的学理性。
第二,“软均势论”缺少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从“软均势论”列举的四种手段看,软均势现实并不
成立。从领土否决看,在伊拉克战争中,土耳其拒绝
美国利用其领土开辟北方战线,并没有引发德国、日
本和韩国等国政府要求美国减少在其领土的驻军,
或对其驻军设置新的限制。在某些时候一些国家的
民意尽管显示出对美驻军的反对,但也显示出不愿
意看到美军撤离。美军又重返了苏比克湾;美军撤
离韩国的计划引起了反对,也引起了对美国在朝鲜
美国解决伊朗核问题,中国则在帮助美国解决朝鲜
核问题。俄在科索沃战争之后将加强独联体内部联
系作为外交的优先点,但是在近两年的“颜色革命”
中,一些独联体国家却倒向了西方。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