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反美主义产生缘由的认识。对此,舆论与学界大概不外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它或者是因为“美国是什么”(what America is) ,抑或是由于“美国做了什么”(what America does) 。换言之,反美主义既可能是对美国政府及其政策作为的反感和DIZHI,也可能是对整体上的美国社会的拒斥。处于不同的立场,人们解释问题的视角往往有所不同。西方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就称得上泾渭分明。在美国政府与学界的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是右翼保守派)看来, 反美主义来源于强烈仇视、嫉妒美国的心理,或出于对美国实力地位的嫉妒,或出于对美国价值信仰的敌视,“反美主义者”反对的是“美国”,而与美国的现实外交政策无关。而另一部分人(大部分政治立场居中或偏左)则认为,现时反美主义的兴起更多是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反应。[6] 国内研究也普遍集中于反美主义的“客观现实根源”,即美国在“反恐战争”以来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与霸权主义作风。[7]
[1] 这一点在近年多国范围开展的舆论调查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其中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系列调查结果更被广泛征引。正如该中心负责人安德鲁•科胡特在其新书《美国对抗世界》(Andrew Kohut,Bruce Stokes, Am erica Against theW orld: How We A re D ifferent and W hy W e A re D isliked, New York:TimesBooks, 2006)中所总结的:“反美情绪比过去更加深厚,并且发生质的变化。”详细调查数据收入该书各处及附录,最新数据也可在该中心网页( http: / /pewglobal. org/ reports)找到。
[2] 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聚集美国国际关系和外交研究领域众多精英的“普林斯顿国家安全项目”( Princeton Project on National Security)专门设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研讨“反美主义”问题,关于该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成果,可参见其网页: http: / /www. wws. p rinceton. edu /ppns/group s/AntiAmericanism / index. html。
[3] 考虑到“反美主义”多样复杂的构成,或许恰当的指称应该是“诸种反美主义”(AntiAmericanisms) ,如同基欧汉和卡赞斯坦在新近合编的一本关于反美主义的专著中对标题的处理。见Peter J. Katzenstein andRobert O. Keohane, eds. , Anti2Am ericanism s inWorld Politics, Ithaca, N. Y. : CornellUniversity Press, 200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书目前在国内尚难见到,本文撰写过程中主要参看的是基欧汉发布在其普林斯顿大学个人教学网页( http: / /www. p rinceton. edu /~rkeohane /publications. html)上的书稿。征引请参阅原书。
[4] 近来国内分析“反美主义”的几篇论文都注意了概念的辨析,本文在此多有参考。参看:颜剑英:《浅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反美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第9—13页;赵可金:《世界反美主义及其命运》,《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4—169页;刘丰:《美国的“反恐战争”与反美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3—116页。
[5] 值得一提的是,卡赞斯坦和基欧汉引入心理学视角对这一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将反美主义视为广义上的一种对美国政府(主要针对其政策)以及整体上的美国社会(美国民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持负面看法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对美国的不满态度( unfavorable attitude) 。它有不同层次的具体体现。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O. Keohane, “Varieties ofAntiAmericanism: A Framework forAnalysis”, in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eds. , AntiAm ericanism s in World Politics, pp.9—38.
[6] 相关讨论介绍见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O. Keohane,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s ofAnti2Americanisms”, in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O. Keohane, eds. , Anti2Am ericanism s inWorld Politics, pp.1—6。
[7] 他们还区分了几种类型的反美主义。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Varieties of AntiAmerican ism: A Framework forAnalysis”, pp.9—38.
[8] 国内学者的论述,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篇论文,另可参看龚泽宣:《论“反美主义”的客观现实根源》,《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第70—73页。
[9] 举个例子,学者们指出,在韩国,反美主义从表面上主要针对的是驻韩美军的各种犯罪行径与美国对韩单边主义经济政策,其实背后折射出与韩国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主义不断加强相适应的某些政治诉求。见Seung2Hwan Kim, “Anti2Americanism in Kore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Vol. 26, No11, pp.109—122;Gi2Wook Shin, “South Korean Anti2Americanis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sian Survey, Vol. 36, No. 8(Aug. , 1996) , pp.787—803。
[10] 王缉思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全球反美主义浪潮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因而即使美国进行某些战略调整也改变不了大局。但他并没有就此深入展开分析。王缉思:《2006年美国的变化及其影响》,《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第8页。
[11] 奈将soft power定义为:“软权力则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手段,让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东西之能力”。See Joseph S. Nye, Soft Power: The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p.X; Joseph S. Nye, “Soft Powe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9, No. 2(2004) , pp.255—270。
[12] 对于soft power一词应译作“软权力”、“软力量”还是“软实力”,国内学术界尚无统一意见。笔者以为,这除了关涉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也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词汇对应上的困难。本文一般采用目前学界最为通用的“软权力”译法,在强调“资源/能力”的场合则使用“软实力”。事实上,学者们在论述这两个问题时所采用的例证往往就是一样的。参见肖欢:《冷战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及其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48—156页。
[13] 奈本人近几年的研究兴趣也集中于此。针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软权力问题,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论文和评论性专栏文章。这里希望提出讨论的一个问题是,注意到奈的软权力思想有着很强烈的政策针对性,那么随着问题语境由“美国衰落论”到“新帝国”的变迁,奈对于软权力的论述,尤其是软硬权力的区分标准是否经历了由强调实力资源构成到权力行为方式的变化。
[14] Ibid. , pp.18—20. 奈在《软力量》中用近一章的篇幅对公共外交( Public Dip lomacy)进行了讨论。
[15]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小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39页。
[16] 参见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Anti2Americanism”,in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eds. , Anti2Am ericanism s in World Politics, pp.273—305。事实上,学者们在论述这两个问题时所采用的例证往往就是一样的。参见肖欢:《冷战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及其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48—156页。
[17]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Varieties of AntiAmericanis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pp.9—38.
[18] John. G. Ikenberry, L iberal O rder and Im perial Am bition: Essays on Am erican Power and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K; Malden, MA: Polity, 2006. 但是对“霸权稳定”的讨论的一大缺失是没有把非霸权国的动机和能力考虑在内。
[19] 奈对于美国外交文化传统还是自信的。Joseph Nye, “AmericaMust Regain It ’s Soft Power”, Interna2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18, 2004.
[20] 或许有关权力问题的种种困惑与争议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本身混乱的认识与定义。权力的概念用吉尔平的话说,是“国际关系领域中最麻烦的之一”,它的恰当定义即便在沃尔兹看来也“依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难怪奈要将权力比作易于体验却难以捉摸的天气和爱情了。基欧汉与奈也多次指出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权力尤其难于衡量,特别是对权力资源和权力结果的区分。参见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Nye, J r.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2001, 3 rd Edition, pp.9—10。
[21] 沃尔兹在论及“权力的有用性和可用性”时对此问题曾有深入的论述与批评。见Kenneth N.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Reading, MA: Addison2Wesly, 1979, pp.183—193。
[22] Alexander Bohas, “The Paradox of Anti2Americanism: Reflection on the Shallow Concep t of Soft Power”,Global Society, Vol. 20, No14, 2006, pp.395—414. 本文在此思路上受到了很大启发。
[23]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J r.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pp.3—32.
[24] Kenneth S. Rogerson, “Information Interdependence: Keohane and Nye ’s comp lex interdependence in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 ation, Comm unication & Society, Vol13, No. 3, 2000, pp.415—436. 文章对复合相互依赖范式在信息时代的适用性作出了不错的说明。
[25]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26]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 r.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pp.81—94.
[27] Thomas L. Friedman, TheWorld Is Flat: A B 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2first Century, 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 2006.
[28]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J r.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pp.9—17.
[29]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分析论述的方便,本文对于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两个变量并不做明确区分。
[30] 正如不少学者指出的,中国人所说的“霸权”与西方的hegemony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采纳国内学界普遍接受的用法,并对“霸权地位”同“霸权主义”加以概念上的区分,前者指一种能力和客观局面,后者指使用强权胁迫及其他损害他国权益的手段追求霸权、维持霸权的指导思想、行为和政策。
[31] 对霸权地位和霸权主义的区分,参见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第7—8页。
[32] 西方学界对hegemony的基本认识,可参见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 ony: Cooperation and D iscord in theWorld Political Econom y,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chap.3, pp.31—46。
[33]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J r.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p.25.
[34] RobertO. Keohane and Peter J. Katzenstein, “Conclusion: Anti2Americanism and the Polyvalence ofAmerica”, in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eds. , Anti2Americanisms in World Politics, pp.306—316.
[35] 刘德斌:《软权力: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61—68页。
[36] 赵可金:《世界反美主义及其命运》,《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第163页。
[37] 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约菲( Josef Joffe)将美国的霸权比作“温顺的大象”而非“好斗的暴龙”,认为美国霸权的“后现代性”大大降低了它对其他国家的威胁。而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恰恰是,即便“温顺的大象”也照样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而引起恐惧与不满。软权力霸权同样会受到DIZHI与反抗,只是形式手段不同,而反美主义便可视作均势规律的表现之一。Josef Joffe, “Defying History and Theory: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Last Remaining Superpow er’”,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 erica Unrivalled: The Future of the B alance of Power, Ithaca, NY: CornellUni2versity Press, 2002, pp.169—170.
[38]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夏业良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3—84页。
[39]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 ation,Boston: Beacon Press, 1957.
[40] 张世鹏编译:《全球化与美国霸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1] 在沃勒斯坦看来,普遍主义与各种形式的“特殊主义”的两难悖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必然矛盾。ImmanuelWallerstein, 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e: Essays on the Changing World2system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71.
[42] 转引自王缉思:《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43] 赵可金:《世界反美主义及其命运》,第168页。
[44] Samuel P. Huntington, Am erican Politics: The Prom ise of D isharm ony ,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1981.
[45]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Conclusion: Anti2Americanism and the Polyvalence of America”, pp.306—316.这可以被视为软权力的局限所在。
[46]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12页。
[47] Alexander Bohas,“The Paradox of Anti2Americanism: Reflection on the Shallow Concep t of Soft Power”,pp.399—414.
[48] Steven Lukes, Power: A RadicalV iew, 2nd ed. , Basingstoke: PalgraveMacmillan, 2005; “Power and theBattle for Hearts andMinds”, M 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 tudies, Vol. 33, No. 3, June 2005, pp.477—494.
[49] 关于意识操纵问题的经典论述,参看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0] 关于国际规范的构成性作用,参见Martha Finnemore, N 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N. Y. : CornellUniversity Press, 1996.
[51] G. John Ikenberry and CharlesA. Kupchan, “Socialization and Hegemonic Power”, InternationalO rganization, Vol144, No. 3, Summer 1990, pp.283—315.
[52] 葛兰西指出,霸权其核心在于将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成功地塑造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建立霸权也就是塑造共识与认可的过程。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发展了葛兰西的分析模式,指出霸权是一种关于秩序的“价值与理解结构”,意味着支配性大国建立起一种以观念意识的广泛共识为基础的统治秩序。参见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 tate and World O rder:B 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Keohane, ed. , N eorealism and Its Crit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2ty Press, 1986, pp.217—248; Approaches toWorld O rder,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6;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Essay inMethod”, M illennium , Vol112, No. 2, 1983, p.164.
[53] 结构性权力是指“形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政治经济结构的权力”, “是决定办事方法的权力,是构造关系框架的权力。”在论说结构性权力的过程中,斯特兰奇一再表达对奈提出“软权力”批评“美国衰弱论”的欣赏。参见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 Kenneth N. Waltz,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1, Summer 2000, pp.5—41; “America as aModel for theWorld? A Foreign Policy Perspective”,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4, No. 4, December 1991, pp.667—670.
[55] 这里我们看到的或许是权力或者说支配关系的另一面,即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弱者面对权力支配时的DIZHI与反抗策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分析,参见James C. Scott, Dom ination and the A rts of Resistance:Hidden Transcript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Stephen M. Walt, Tam ing Am erican Power: TheGlobal Response to U. S. Prim acy, New York: Norton, 2006。
[56] 刘德斌:《软权力: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第65页。
[57] 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页;《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载《美国年鉴200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05—223页。
[58] ArthurMeier Schlesinger, J r. ,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 NewYork: W. W. Norton, 1998.
[59] Michael H. Hunt, Ideology and U. S. Foreign Polic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171.
[60] 国内学界也多有讨论。此处参考王晓德:《“美国例外论”与美国文化全球扩张的根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另参见王晓德:《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61] Stanley Hoffmann, “American Excep tionalism: The New Version”, in Michael Ignatieff, ed. , Am 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Human Righ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225—240.
[62] 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第22页。
[63] 关于美国的信息霸权与软力量,参见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 美国学者对此不乏讨论和忧虑。StephenM. Walt, Tam ing Am erican Power: The Global Response to U.S. Prim acy.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65] 关于“帝国传播时代”,参见李希光:《帝国传播时代朝我们走来》,《对外大传播》2004年第1期。
[66] 参看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丁一凡:《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 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第23页。
[68] Allan Bloom,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7.
[69] 其实,这种意识形态单一僵化导致的“想象力匮乏”在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中得到了最鲜明的表现。福山在书中其实用了相当篇幅论述西方式****的内在矛盾和面临的当代困境,却寄望于其“最终落实”,而拒绝存在替代方案的可能,从而得出历史终结式的结论。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 New York:Avon Books, 1992.
[70] 国内学者在讨论中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这种期待。参见前引刘丰《美国的“反恐战争”与反美主义的兴起》与赵可金《世界反美主义及其命运》两文。
[71] Ziauddin Sardar andMerrylWyn Davies, Why Do People Hate Am erica? Cambridge: Icon Books, 2002,p.55.
[72] 托克维尔有“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一语,参见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3] 在笔者看来,或许那种认为自我文化“优越独特”,具有普世性的情感倾向其实在各人类社群都存在着,只是其程度与能力大小有别罢了。既追求普遍又在意区隔,这或许是“文化”的本来属性。
[74]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70—172页。作者: sabrina1986 时间: 2010-4-5 18:03
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