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经济基础与政治障碍 [打印本页]

作者: lingq2080    时间: 2008-11-3 09:46
标题: 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经济基础与政治障碍
  「内容提要」东亚共同体正在由理想变为现实。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着这一历史进程:积极推动因素主要来自经济层面,包括区内经济开放性与内聚力的增强、现有合作机制的进展与不足、主要经济体对外战略的转变、来自区外一体化加速的压力以及多边贸易体制的困境和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等;消极阻碍因素主要来自政治层面,包括目标定位的模糊、社会制度的差异、主导力量的错位、美国因素的干扰以及政治关系的滞后等。前者说明构建东亚共同体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后者说明构建东亚共同体尚待跨越一道道政治障碍。同时,构建东亚共同体,与中国和平发展也存在多层面的良性互动关系。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关键词」东亚共同体;经济基础;政治障碍

  东亚共同体正经历着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着这一进程:既有积极推动因素,也有消极阻碍因素。从目前的总体态势看,积极推动因素主要来自经济层面,这意味着构建东亚共同体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而消极阻碍因素主要来自政治层面,这又意味着构建东亚共同体尚待跨越一道道政治障碍。扭转东亚共同体构建中的这种"政冷经热"的不良状态,营造并推进东亚区域内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的良性互动,是加速构建东亚共同体进程的必要条件,东亚各方尚需为此付出艰苦努力,尤其需要中国积极参与。

  一、构建东亚共同体的经济基础: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

  东亚共同体的目标模式尚不十分清晰,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即它必然首先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因此必须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从目前东亚区域内部的基本条件与区域外部的相关环境看,这一经济基础正在逐步形成并趋于强化。作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经济基础,如下几个层面应是最重要的。

  (一)区内经济的开放性与内聚力

  依据区域一体化的一般理论与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具体实践,构建区域共同体,首先要求区内主要经济体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其国内经济运行已被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其次要求区内主要经济体在高度开放条件下形成的对外经济联系,有较大部分是在区内主要经济体相互之间展开的,以致形成区内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足够内聚力。从东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现实状况看,基本具备了这一开放性与内聚力条件,这是构建东亚共同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在以往很长时间里,东亚主要经济体所选择的大多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是国内经济运行与国际经济循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其主要表现首先是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迅速增长,从而带动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的迅速提高。表1是2000年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数据,从中不难看出,目前东亚主要经济体进出口占其GDP 的比重,都已达到极高水平。而且更加重要的是,东亚主要经济体对外贸和外资的高度依存,还主要表现为区内各经济体相互之间的高度依存。

  表2给出的数据能够充分证明这一判断。表2显示,在2002年,东亚10个经济体①[含中国、日本、东亚"四小"(韩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和东盟4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相互之间的贸易,在其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高达47.3%,其中比重最高的新加坡达到56.0%,印度尼西亚也达到55.7%,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分别为54.3%、53.7%和53.5%.同时,东亚经济体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每年平均已达1003.45亿美元,后半期更增至1227.59亿美元,而且来自东亚区域内部的直接投资比重还在提高。

  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东亚10个经济体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年均为271.37亿美元,占其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7.0%,而到90年代后半期相应数字又进一步增加为351.36亿美元和28.6%.其中日本对其他9个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同期由104.5亿美元增长为135.83亿美元,增长了29.98%,进入东亚其他经济体的日资企业在1990年为2862家,到2000年已增至6919家;东亚"四小"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更由142.33亿美元增长为177.12亿美元,增长了24.4%.②[据日本经济产业省《通商白皮书》2003年版第二章第一节数据计算;转引自日本经济产业省官方网站:http://www.meti .go.jp/report/tsuhaku2003/index.html.]



  (二)现有合作机制的进展与不足

  东亚区域内经济相互依存度与内聚力越提高,越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规范空前扩大和深化的经贸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制度障碍。正是基于这种需要,东亚区域内部的各种合作机制才获得明显进展。其主要进展包括:(1)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组成的"10+3"合作机制的建立与进展。该机制从1997年底开始启动,目前已举办了七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外交、外贸、财政等部长级会晤机制也趋于经常化和稳定化,在货币金融合作、"反恐"合作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如2000年在"10+3"框架下达成推动东亚货币互换机制的《清迈协议》后,截止到2003年底货币互换额度累计已达到265亿美元,其中与中国相关的有105亿美元。(2)东盟自身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与进展。尤其是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启动后,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增加),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也一再提速,在2003年10月举行的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上,又拟定了于2020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宏伟目标。(3)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之一组成的"10+1"合作框架的建立与进展。其中"中国-东盟"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均已正式启动,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开始实施"早期收获"计划部分项目。(4)中日韩三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与进展。在形成一种较稳定"对话"机制的基础上,2003年10月7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正式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进一步明确了三方合作的方向和目标。(5)其他双边合作机制的启动与进展。尤其是2002年初日本已与新加坡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FTA ),日本与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双边FTA 谈判也已启动,中国内地则与香港和澳门特区分别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

  东亚区域内部各种层次的合作机制的明显进展,为层次更高的东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在另一方面,所有这些层次的合作机制又存在明显不足,很难满足东亚区域内经济依存度与内聚力迅速增强对合作机制或制度建设的强烈需求,这也构成东亚各方进一步发展区域合作、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基础。东亚现有合作机制存在的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涵盖地域不足。即便是涵盖地域最大的"10+3"机制,香港、台湾等重要的东亚经济体也未能包括进来。(2)涵盖领域不足。目前尚主要停留在经贸层面上,政治、安全及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缓慢,停滞不前。(3)制度化建设滞后。如最重要的"10+3"机制迄今仍局限在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层面上。(4)主导力量的错位。如最重要的"10+3"机制迄今仍是以东盟为中心展开的,作为区域经济、政治大国的日本和中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下文拟做进一步论述。

  (三)日本对外战略的转变

  在东亚主要经济体中,日本对外战略的转变推动了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无论从东亚经济崛起的历史进程看,还是从东亚经济格局的现有构造看,日本都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亚经济奇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日本经济奇迹来带动的,以日本为主导的"雁行模式",曾在很长时期构成东亚地缘经济格局的主体。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2年东亚10个经济体的GDP 总量为66630亿美元,其中日本的GDP 即达39920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9.9%!①[IMF,World Economic 0utlook ,Database,September 2003.]日本还是许多东亚经济体最大的经贸伙伴,2002年对日出口占东亚9个经济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4%,其中中国和东盟4国更占到14.9%和14.5%.②[日本贸易振兴会网站:http://www.jetro.go.jp/ec/j/trad/dxcel/matrix 2002.xls.]总之,基于日本在东亚经济格局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态度如何,势必直接影响到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与方向。

  二战后很长时期,日本的对外战略始终是围绕日美同盟和全球多边体制展开的,对东亚区域合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东亚合作长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最近几年,日本的对外战略已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越来越重视东亚区域合作,并接连采取了颇具影响的几大措施。尤其是小泉纯一郎首相在2002年初访问东盟5国时,明确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之后日本政府又多次予以重申和强调,在2003年12月12日日本与东盟各国首脑签署的《东京宣言》中进一步写明今后合作的目标是"构筑东亚共同体".加之日本与新加坡已经签署FTA ,与韩国、东盟和几个东盟成员国的FTA 谈判也在进展之中。日本对外战略的转变正在对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四)来自东亚区域以外的区域一体化加速的压力

  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空前加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潮流。在欧洲,欧盟(EU)框架下的区域一体化在扩大规模与提升层次两大方面都取得空前进展。2004年5月1日,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个东欧国家已正式加入欧盟,欧盟已成为一个涵盖25个国家、4.53亿人口、45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GDP 总量达到8万亿美元、外贸总量达到4万亿美元的一体化组织。

  1999年1月1日欧元成功启动,已将EU框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在美洲,到2005年也将建成一个涵盖除古巴以外所有美洲国家在内的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欧美两大世界经济核心地区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及其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一体化进程明显滞后的东亚各经济体产生了巨大压力,迫使东亚主要经济体不得不考虑通过强化区内合作来弥补由于区外的区域一体化进展对其造成的损失,可谓"堤外损失堤内补"",失之欧美、得之东亚".

  (五)多边贸易体制的困境

  东亚经济发展的出口导向型特点,势必导致其对自由贸易投资体制的高度依赖。长期以来,东亚各经济体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诉求,主要倚重WTO 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对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体制不够重视,中国则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加入WTO 的长期、不懈努力上。这也是东亚地区的一体化未能得到应有进展的主要原因。但在近期,WTO 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上一轮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历尽艰难曲折,直到1993年底才最终完成谈判,而新一轮贸易谈判又迟迟未能启动,很难在2005年如期结束。这也迫使东亚各经济体不得不对其对外经贸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由片面倚重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转向加快推进区域经贸合作,以此来满足其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迫切要求。

  (六)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

  众所周知,东亚"10+3"合作机制是于1997年12月开始启动的,这与几个月前开始爆发、当时仍在恶化的东亚金融危机有着直接关系。金融危机给东亚提供的教训主要包括:(1)单靠东亚各个经济体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和抵御日趋加大的国际经济金融风险。(2)没有各经济体之间的积极配合与协调互助,还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事实上,危机爆发后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的货币贬值的"恶性攀比",本身即是恶化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3)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等国际经济组织,既不能避免危机发生,也难以协助爆发危机的东亚经济体尽快摆脱困境。正是在全球化不断提速导致国际经济风险空前加大的背景下,东亚各方从上述惨痛教训中得到启示,只有通过有效的区内合作,才能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

  二、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政治阻力:历史难题与现实障碍

  从近前既有事实和未来发展趋向看,东亚共同体的确正在由理想变成现实,但笔者对其前景仍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因为在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尚需解决一个个历史难题、跨越一道道现实障碍,且这些难题与障碍又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东亚各方必须为此付出艰苦的政治努力。

  (一)目标定位的模糊

  构建东亚共同体,首先应该确立能使东亚各方达成共识的目标模式,然后才谈得上如何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一致目标。但迄今关于东亚共同体的目标定位依然模糊,甚至还从未能在正式场合严肃讨论过这一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话题,不经过有关各方艰苦的政治协调和外交斡旋,是很难达成共识的。众所周知,东盟合作首先是从政治层面起步的,迄今政治层面的合作仍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10+3"体制,却是从经济合作开始的,迄今获得的进展也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虽然近年来开始涉入安全领域,但要形成一个类似欧盟的"政经合一"的超国家组织,很难在有关各方达成一致。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将其中的"共同"解释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更加模糊不清。东亚各方要在构建东亚共同体过程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尚待通过复杂、艰苦的政治协调和外交斡旋,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

  (二)社会制度的差异

  在欧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框架下的区域一体化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重要条件之一是内部各成员在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的高度同质性。但在这一层面上,东亚各成员之间却存有巨大差异,其中最难弥合的如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差异。此外,还有君主立宪政体、议会民主政体与人民民主政体之间的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而在民族、宗教、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远比欧美更大。所有这些差异都势必构成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巨大障碍。

  (三)主导力量的错位

  众所周知,EU框架下的区域一体化以法德联盟为主导,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后来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区域一体化又以美国为主导。而法德联盟对于欧洲、美国对于北美和美洲,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所有重要层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当重任。而在迄今为止的东亚合作进程中,无论是"10+3"框架,还是"10+1"框架,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东盟来主导的,中国也明确表示支持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与中国、日本相比,东盟在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等所有层面都有很大差距,明显处于劣势,很难真正担当起主导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重任。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实力强大的中国和日本却未能携起手来,形成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主导力量。如就经济实力看,目前东盟10国的GDP 总量尚不及中日韩3国的1P10,2001年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3国的GDP 总量为63125亿美元,其中东盟10国合计只有7173亿美元,仅占13国总量的8.8%,而中日韩3国则达57570亿美元,占到13国总量的91.2%,其中中日两国即达53350亿美元,占13国总量的84.5%.①[根据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Database,September 2003以及陆建人:《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与问题》(载《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的相关资料计算。]

  (四)美国因素的干扰

  与区内中国和日本两大国未能发挥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作用形成鲜明对照,区外大国美国却在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排除美国的东亚共同体建设,势必受到美国因素的严重干扰。事实上,此前东亚有关国家已经提出过多种有利于东亚共同体建设的设想,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圈构想"、日本政府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构想等,就都因屈服于美国的强大压力而被迫流产。表3是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对美出口依存度数据,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因素在东亚经济运行与发展中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



  (五)政治关系的滞后

  在东亚地区多个层面的双边关系中,都存在着所谓"政冷经热"的问题,政治关系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东亚各个层面合作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障碍。在这方面,以下几点尤其值得关注:(1)以两国首脑长时间没有正式互访为主要特征的中日政治关系的"冰冷"状态,使双方难以通过合作,担当起主导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重任。(2)"台独"势力兴风作浪导致的台海两岸关系的紧张状态,成为东亚区域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推进。(3)围绕朝鲜核问题引发的东亚政治动荡。(4)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东亚经济格局与实力对比关系的重大调整及其引发的东亚政治摩擦等等。

  三、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一)东亚共同体构建离不开中国积极参与

  中国和平发展,已经并仍将带来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最近数年在全球经济出现波动背景下依旧保持了稳定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经济地位已得到明显提升。从东亚层面来观察尤其如此。能够证明这一判断的数据很多,如在1997年,中国在东亚10个经济体GDP 总量中占13.2%,而在短短5年后的2002年已提升至18.5%.②[根据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Database,September 2003的资料计算。]中国在东亚10个经济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2002年更达到20.9%.③[日本贸易振兴会网站:http://www.jetro.go.jp/ec/j/trad/dxcel/matrix2002.xls.]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还是与不断扩大开放同步展开的,结果必然是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相互联系日趋密切,在东亚经济与中国经济之间更是如此。

  由表4不难看出,在8个主要东亚经济体的出口总额中,对华出口所占的比重已达到较高水平,在2002年这一比重达到8.8%.其中韩国对华出口已占到其出口总额的14.7%,增长最快的菲律宾在2002年对华出口增长了200%,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3%提高到2002年的6.2%.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东亚经济体对华出口的迅速扩大,还使中国越来越成为高度依赖外需的东亚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和动力。即便是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的日本,其目前的经济回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对华出口来带动的。如在2002年度,日本实际GDP 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外需贡献了0.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66.7%;同期,日本出口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对华出口增长贡献了2.2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84.6%!综合两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对华出口迅猛增长对2002年日本经济走向回升的贡献率达到了56.4%.①[参见江瑞平:《中日贸易增长刺激日本经济复苏》,载《国际金融报》,2004年4月2日。]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实力的空前提升,东亚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日趋深广,对华出口迅猛增长导致东亚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不断增强,说明离开中国的积极参与,东亚共同体建设很难取得顺利进展,而中国的积极参与又将构成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这是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共同体构建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

  (二)东亚共同体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共同体构建互动关系的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同样离不开东亚经济合作,东亚共同体建设同样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第一,东亚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经济增长对东亚依存度极高,构建东亚共同体势将促进中国对东亚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扩展。如在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来直接投资中,引自东亚9个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占到60.56%.2003年中国对东亚16个经济体的贸易额要占到其对外贸易总额的49.7%.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www.mofcom.gov.cn/jinchukou2003.shtml )公布的统计资料。]有研究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使对东盟出口增长55.1%.第二,1997~1998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与2001年出现的全球经济衰退,都使中国经济遭到巨大冲击,1998年和2001年中国出口增幅分别下降20.5%和21%.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gcs.mofcom.gov.cn/article/200405/20040500218164-1.xml.]构建东亚共同体,增强东亚经济体抵御国际风险的整体能力,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构建东亚共同体,将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东亚国际分工体系,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地区结构失衡、基础原材料短缺等结构性问题。如作为东亚合作重要内容的湄公河流域开发项目,既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机遇,也有利于缓解目前中国电力资源不足问题。第四,构建东亚共同体,强化东亚经济合作,使其他东亚经济体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分享更多的利益,有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

  第五,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需要以东亚为依托,构建东亚共同体将为此创造有利条件。第六,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东亚周边更是关键所在,而构建东亚共同体显然有利于东亚区域局势的稳定。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