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美国外交政策单边或多边的取向,美国国际关系学术界亦有相当充分的讨论。【注释】参见Joseph S. Nye, Jr., address in the FPA on May 10th on the topic of his most recent book,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http://www.fpa.org/usr_doc/Nyetranscript.pdf, “Unilateralism vs. Multilateralism: America Can’t Go It Alon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une 13, 2002;Zbigniew Brzezinski,“Face Reality,”The New Republic, May 28, 2004, http://www.informationclearinghouse.info/article6265.htm,以及Bruce W. Jentleson, “Tough Love Multilateralism”,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3~2004, pp.7~24.【注尾】本文拟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考察美国外交政策中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相互转换,分析当前美国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未来走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多边主义在新一届美国政府外交政策中回归的可能性。
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在对外政策中以多边主义取代孤立主义与下述几个因素相关联:首先,威尔逊主义在美国外交理念上的重大影响;其次,美国在战后成为西方超级大国;第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坚持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第四,战后不久冷战迅速爆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面的争夺和对抗。其中第四个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为了在与苏联东欧集团激烈对抗中取得优势,美国一方面在政治军事方面通过北约军事联盟组织加强西方各国之间的多边政治和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充分地发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自身的领导和干预,建立和运行多边主义的贸易体系,维护和保障市场的充分开放、促进经济的高度自由化,从而竭力地防止再度产生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避免重新出现经济上四分五裂,政治上法西斯崛起的灾难性局面。正如E.A.布雷特所指出,“美国运用其经济力量向(西方集团内)较弱的国家提供短期的帮助,以换取它们愿意将自由化长期保持在体系内部的承诺。”【注释】E. A. Brett, The World Economy since the War: The Politics of Uneven Development (London: Macmillan, 1985),pp.63~64.【注尾】 也正是通过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多边合作,美国维持了西方联盟的团结,为最终在冷战中战胜对手奠定了基础。
其次,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经过较长时间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准备后推出的。美国的新保守主义理论自其始作俑者列奥·斯特劳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至80年代开始风行美国,为共和党保守派所接受。由于新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因此在外交思想上斯特劳斯的再传弟子们,如珀尔、沃尔福威茨和阿布拉姆斯等人,反对自由主义所倡导的通过国际多边合作来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争取世界和平,坚持认为美国作为一有着领导世界使命的天定民主大国,应该利用自己的实力在国际体系中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就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新保守主义学者威廉·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凯根便提出:“今日世界不可避免的现实就是美国的权力具有多种形式,”同时,“我们警告人们随着冷战的结束对美国和平的威胁有增无减,因此,必须倡导通过推行‘慈善霸权’外交政策来争取和平和推进在全世界实现美国的利益和原则。”【注释】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gan ed., Present Dangers: 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 Encounter Books, 2000), Preface.【注尾】 1992年,在一份内部的防务计划文件中,现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而当时还仅为国防部低级官员的新保守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沃尔福威茨则更为大胆地提出: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主宰着世界,而要保持美国这样的地位,美国“必须维持各种机制以阻止潜在的竞争对手哪怕是仅仅希望在区域和全球扮演更大角色。” 沃尔福威茨还在该报告中故意不谈通过联合国实施集体安全,而是建议美国“应将未来的联盟都视为特殊的集合,其通常维持的时间不应超过所应付的危机”【注释】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8, 1992.【注尾】 由此可见,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实际上早已就有了非常充分的理论准备。
第三,传统的强权政治论也是布什政府否定多边主义,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很大的程度上强权政治论是西方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流,美国也不例外,在19世纪推行完全的孤立主义时期,美国十分强调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只是否定与欧洲强权结盟而已。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门罗主义”,1898年美国挑起美西战争,以及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大棒政策”和建立白色大舰队等都是强权政治的杰作。这也就意味着孤立主义需要强权的支持,而强权政治论则与孤立主义原则以及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相辅相成。实际上,即使在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之后,强权政治论依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主导着美国的外交实践和处理各种国际问题,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国的利益,美国在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十年中比较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作用。毫无疑问,强权政治与多边主义之间确实不时地会出现不协调,如在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的问题上,强权政治的逻辑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应该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而多边主义则认为即使拥有超强权力的美国也应该受多边国际机制的约束。由于强权政治论所强调的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绝对作用,因此当美国在冷战之后成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之后,其逻辑的结论就是美国应该放弃多边主义而完全实行单边主义,正如美国持单边主义的保守派人士所经常引用的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说的那样:“强者用他们拥有的权力行事,而弱者只有接受他们所必须接受的一切。”【注释】Thucydides , “Melian Dialogu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he strong do what they have the power to do and the weak accept what they have to accept.” 本段文字在中译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译为:“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力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中译本,第414页)【注尾】 根据强权政治的逻辑,拥有超强军事权力的美国有什么理由不单边行事而要受多边的挈肘呢?
其次,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仅导致布什政府处理伊拉克问题失当,而且给反恐战争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倡导者和实践者的观点,由于美国在冷战后拥有超强的权力,尤其是拥有举世无双的军事实力,因此国际体系中的其他行为者除了跟从之外没有其他选择。【注释】明确表达这种观点的是《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Charles Krauthammer,而布什政府对此完全认同。参见Joseph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Source:FPA Event http://www.fpa.org/topics_info2414/topics_info_show.htm?doc_id=225504【注尾】 然而,客观的现实则是,当美国利用惟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在反恐战争中先发制人四处出击时,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国际社会全力的支持。当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受剧烈的恐怖袭击后,FaGuo人坚定地站到美国一边,FaGuo报章上赫然出现了“我们都是美国人”的声援美国的动人话语。但是,随着美国在反恐战争中愈来愈强硬地推行单边主义的政策,FaGuo人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虽然这并不意味FaGuo反对反恐战争,但是却显然降低了对美国反恐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由于国际恐怖组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体系中的行为者,因此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通过国际合作而是单打独斗地四面出击,不仅不能使国际恐怖分子屈服,反而因其不可一世的作派普遍引起世人反感。这显然对美国取得反恐战争的全面胜利及其不利。
第三,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也因推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而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后两极国际体系和一系列新的国际事务的议事日程,其中包括全球化的挑战、新地缘政治的显现、政治民主化浪潮和人权问题等。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甚至某种程度上在老布什政府时期,美国主要通过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保持自己在后冷战或后两极时期,处理上述国际事务新议事日程的主导地位和领导权。然而,小布什政府则从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主义理念出发,认为这些后冷战时期国际事务新议程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美国是否能运用自身的霸权,通过单边行动来建立一有序的美国统治下的和平。随着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出现,布什政府更是只专注于反恐战争,以为只要用先发制人的战略,采用武力征服的方式就能建立新型的美利坚帝国,战胜国际恐怖组织,迫使敌手将要么终止敌对行动要么就跟着美国这一强者走(jump on the American bandwagon),同时还能向外输出民主,从而从根本上树立起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严酷的现实却是,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仅没有能顺利解决国际恐怖主义问题,而且无助于解决后冷战时期的国际事务新议程。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及其形象也因此而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国际性的民意测验显示,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之后,西欧各国公众对美国的支持率平均下降了30个百分点。在伊斯兰世界公众对美国的支持率则下降得更多。【注释】Joseph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注尾】
首先美国国际关系学术界对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批评日益深入。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认为:“如果我们考虑超越边界并在各国政府控制之外的各种跨国关系现象,不管是毒品贸易,还是国际犯罪,或是国际恐怖活动,权力结构就不存在了。把这种跨国关系说成是单极结构或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或美国的霸权都没意义。由于它的结构混乱不堪,因此我们在存在着上述新的非国家行为者的跨国关系领域中处理各种问题的惟一途径是通过与别人的合作。” 奈还指出:“当我们遭遇在50或60个国家中的国际恐怖分子网络时,我们不可能用轰炸来全部解决他们。有些恐怖单元就设在根本不可能去轰炸的汉堡或底特律,因此对付这种类型威胁的惟一方法就是通过紧密的民间合作。”【注释】Joseph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注尾】
其次,相当多的美国退休职业外交官和退休将军们对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提出了严肃地批评,并且要求政府改变单边主义外交的政策导向。美国前情报与研究助理国务卿菲利斯·奥克莱指出:“今天我们见到,在行政当局因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对周围世界冷酷无情而盲目行动的作用下,国际结构在崩溃。我们过去从未像现在那样深感必须改变我们外交政策的方向。”【注释】Associated Press News, June 13, 2004. 【注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