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种问题视角出发,首先所做的工作就是对国际学术界各种已有的地区主义理论解释进行总结和回顾。笔者曾根据西方几位学者的综述,主要是沃尔特·迈特利(Walter Mattli)的《地区一体化的逻辑》(The Logic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Europe and Beyo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路易斯·福西特与安德鲁·赫里尔(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合编的《世界政治中的地区主义》(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997)一书和爱德华·曼斯菲尔德与海伦·米尔纳(Edward Mansfield and Helen Milner)两人合写的著名文章《地区主义的新浪潮》( “The New Wave of Reg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3, Summer 1999),对此作过系统的梳理。我认为,从理论上看,出现过国际经济学学者们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最佳货币区理论和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以及国际政治学者们提出的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政府间主义和自由政府间主义理论;从方法上看,则主要有历史的、规范的和比较的三种类型。通过梳理这些理论和方法,还注意到,在国际学术界正在出现一种综合政治与经济等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思路,笔者把它总结为“结构分析的国际政治经济学”。[1] 但总体而言,国际关系学界长期以来缺乏任何真正的地区主义宏理论,有关地区一体化现象的解释只存在于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宏理论的框架之下,因而只有地区主义中层理论而没有宏理论,这也导致了地区主义理论的边缘化。当然,对现有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介,对于刚刚兴起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而言还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王逸舟教授认为陈玉刚博士的《国家与超国家》、肖欢容博士的《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和笔者的《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三部著作“代表着中国学术界研究地区主义的兴起”的缘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