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战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概念演变的角度讲,国家安全战略来源于军事战略,在内涵和外延上涵盖军事战略,但其根本特性并没有完全脱离军事战略所规定的战略特性。从学理角度讲,在无政府社会中,军事战略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但对无政府的不同理解,导致军事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存在差异。从实践角度讲,在和平状态下,军事战略只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并不突出。在非战非和状态下,军事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占据主导地位。在全面战争状态下,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合二为一,或者说国家安全战略从属于军事战略。
关键词 战略 军事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 无政府状态 和平 战争
现代社会,战略似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许多其他方面,战略这个名词都经常出现。[1]战略已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2]战略概念是战略研究的起点,在众多战略概念中,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推进战略研究的深化,首先要明晰各类战略概念,特别要厘清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因为两者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战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3]
一
今天,战略这个词已成为没有特定意义的通用词汇,能够在众多领域和场合使用, [4]但该词的本义是“将道”或“统帅艺术”,其内涵只限于军事领域,甚至只限于作战。从词源上讲,它来源于希腊语,希腊语中有“stratos”一词,意为军队。从这个词衍生出“strategos”,意为将军或领袖,以及“strategia”,意为战役或将道。公元580年前后,东罗马皇帝毛里斯著S trategikon 一书以教育其将领,意为“将军之学”。1770年,FaGuo人梅齐乐在翻译该书时,根据其书名创出“strategy”一词,并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这即为“战略”这一现代军语的起源。[5]
战略概念产生后并没有很快与战术概念区分开。17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迪特里希.比洛在《最新战法要旨》一书中第一次对战略和战术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6] 其后FaGuo大革命丰富的军事实践推动了战略理论的发展,“当时革命的FaGuo人民不但在国内第一次表现出了几百年来没有过的巨大革命毅力,而且在十八世纪末战争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巨大的革命创造精神,他们改造了全部的战略体系。”[7]在FaGuo大革命军事实践的基础上,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对战略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区的最重要点上去的一种艺术”。[8] 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9] 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定义影响巨大,此后的众多学者、思想家和统帅虽然对战略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界定,但基本上以两者的为基础,都强调战略关注的主要是武力使用的问题,局限于军事领域特别是战争问题。
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英国学者和军方基本上将战略看成是一种军事艺术,认为战略是指挥和领导战争、运用兵力使敌人遭受彻底失败的艺术。[10] 苏联学者和军方认为战略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科学。苏联1966年的《军语释义辞典》认为战略是军事学术的高级领域,是为一定阶级谋利益的武装斗争———战争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11] 美国学者和军方则将前述两者结合起来,认为战略既是艺术也是科学,“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12]
实际上,军事战略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无论何种定义,军事战略作为军语,包括以下一些要素:一是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战略所要实现的结果,是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一般说来,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赢得战争。二是所涉及的领域。军事战略主要以战争为研究对象和活动领域,虽然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密切相关,但不能以它们为主要领域。在军事战略中,军事领域是核心和主导,而政治、经济和文化必须从属于它。三是战略手段。战略手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物质力量,军事战略的手段主要是武力或军事力量。在确定领域后,战略的要素主要由目标和手段构成。所以,博福尔就认为战略涉及的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一种运用力量使之对于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