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者,比如肯尼思·沃尔兹教授,强调两极国际体系的稳定性是冷战持续相当长时间以及冷战没有发展成热战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两极国际体系是最稳定的。也有的学者,包括沃尔兹本人,从核威慑的视角来解释冷战没有变成热战的原因。他们指出,核武器的巨大毁灭性消除了发动战争的欲望,因而维持了世界和平。换句话说,美苏之间的核恐怖平衡,保证了世界的持久和平。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核武器同"持久和平"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比如约翰·米勒教授在1988年发表的一篇很有争议的论文中,努力论证这么一个观点:"尽管核武器可能对政治辩论、公众思想以及国防预算和计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不能肯定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事务施加了重大的影响。核武器似乎并不是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决定联盟模式或者导致美国和苏联行为谨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声称,"……如果没有核武器,战后世界大概也会是这样的。即使没有核武器,人们对二战的记忆、超级大国对战后世界现状的满足、苏联意识形态的性质以及害怕冲突升级的心理等等因素,也会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武器看来并不是影响冷战的发展、联盟的模式或者大国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John Mueller, "The Essential Irrelevance of Nuclear Weapons: Stability in the Postw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all 1988. )应该指出的是,米勒教授的思路同建构主义者的思路有相似之处,比如,很重视观念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加迪斯教授在其198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则从两极国际体系、核武器的作用、科技进步、意识形态、超级大国的"游戏规则"等等多个方面解释"持久和平"。这是一篇颇有说服力的文章。(John Lewis Gaddis, "The Long Peace: Elements of Stability in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Syste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pring 1986.)
四 冷战的结束
我要谈的最后一个冷战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冷战的结束了。
冷战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于上个世纪末突然走向终结。很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没有人预见到冷战会在这个时候结束,也没有一个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预测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正因为如此,冷战史学家加迪斯教授在冷战结束后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结束》的长文,质疑国际关系理论的预见力。(John Lewis Gadd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inter 1992/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