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 [打印本页] 作者: 岸上的猪 时间: 2008-10-30 19:48 标题: 美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 在美国历史学的学科分类中,几乎没有欧洲那种以问题为主体、涉及多国多边关系的国际关系史(international history),有的只是美国外交史(U.S. Diplomatic history)。当国际关系史在欧洲已经成为各大学历史系和政治系的必修课时,美国学者还在为外交史这个史学界"后娘养的孩子"的学科地位,(stepchild,语出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 S. Maier 1970年代末为美国史学家参加国际历史学家大会准备的文章Marking Time: the Histor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后收录在Michael Kammen主编的美国代表团论文集 The Past Before Us: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究竟是属于美国国史(national history)还是属于国际关系史而争论不休?(参见Michael Hogan and Thomas Paterson, eds.,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对美国外交史学者的狭隘视野,欧洲学者也批评挖苦之能事。在生前一篇出色的学术综述中,英国著名国际关系史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苏塞克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多佛·索恩(Christopher Thorne)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学者的外交史写作充满了"地方主义"的狭隘气息,一切以美国为主,形成了"美国与XX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XX paradigm)的美国外交史写作范式。他甚至建议美国对外关系史学会(th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SHAFR)应该改名为美国国际关系史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ians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其会刊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则改名为国际关系史评论(Review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参见Christopher Thorne, " After the Europeans: American Designs fro the Remaking of Southeast Asia", Diplomatic History, Spring 1988)顺便提一句,索恩虽然以研究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见长,但是,最令学界敬佩的,是他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是他不遗余力地追求国际关系研究新方法和新领域的热情。在学术界日益专门化,各学科间画地为牢的潮流中,这位牛津大学培养出来的通才,却反潮流而动,试图打通历史学、国际关系和社会学之间的人为篱笆,建立一种一般学者连想都不敢想的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ociology),"将国际关系引入历史社会学,把社会学引入国际关系史,由此,他开拓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社会探究方式(mode of social enquiry)"(参见,Jan Aart Scholte, "New Border Crossing: Christopher Thorne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 The SHAFR Newsletter, June, 1994)。1992年他因病去世,年仅58岁。索恩的英年早逝曾引起了大西洋两岸外交史学者的一片哀悼之声。他的著述和史学思想理应受到我们更多地关注。
从目前美国外交史学界的现状来看,国际史仍然还是学者们所追求的一个高贵梦想而非真正的现实。对美国学者来说,要建立真正的国际史决非一蹴而就的事业,仅仅是掌握和精通一门非西方语言,就不知要耗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是毕生的心血,因此,对每个个体而言,国际史的实践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过来,非西方学者也是如此。显然,国际史的构建绝非个体努力所能实现的目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各方、特别是各国学者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优势,对一个共同的课题,在完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平行或合作的研究。在这方面,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国际冷战史项目(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CWIHP),就是成功的典范。在过去的十年中,它利用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等财团的资助,组织曾经是相互对立的东西方国家以及南北方国家的众多学者,共同发掘冷战铁幕两边的外交档案和口述资料,对冷战起源、中国内战、中苏同盟、朝鲜战争、波匈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安哥拉冲突和冷战结束等重大冷战课题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史研究,其多视角、多中心、多层次、多国档案文献、多国学者合作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特点,打破了美国学者一度垄断的单向度冷战研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全景式国际冷战史。
国际冷战史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外交史的掌门人之一、原俄亥俄大学教授盖迪斯(John Gaddis)。盖迪斯以研究美国对苏冷战的遏制战略一举成名。虽然他以研究美苏关系见长,但他却根本不通俄语。不过,他擅于扬长避短,大量借鉴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理论,并自觉地把它们应用到外交史研究,再加上他研究的美苏关系是当时的"显学",因此,其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权威地位很快得到确立和巩固。在入江昭和韩德倡导外交史的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同时,盖迪斯则不遗余力推动跨学科研究法(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参见Gaddis, New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Stud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Diplomatic History, Summer,1990)因为在以往对传统外交史的批评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视野狭窄,只关注双边关系,而在双边关系中,又忽视美国政策对象国文化历史及其对美国反应这样的批评外,还有就是批评外交史学者坚持外交史的人文学科特性,不注意研究方法,不善于向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及其分支国际关系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