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种规范研究的路径,理想主义学派认为国际组织就是一种超国家的机构和组织,它以“理性”和“道德”为基石,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巩固国际秩序,保障世界永久和平。把世界和平寄望于国际联盟组织是理想主义学派理论在实践上的折射。显然,理想主义把国际组织或者说国际联盟组织定义为类似“世界政府”的机构,而在实践中,国联的破产则告示了理想主义国际组织观的乌托邦色彩。理论上的反思促使了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的兴起。卡尔(E. H. Carr) 依据国联的实践指出权力的重要性,在其理论框架中,权力是分析的逻辑起点,同时又不排斥道德的因素,认为“既有权力,又有道德准则,才是健全的政治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5]。经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国际组织看作是维持势力均衡的由盟约约定的联盟,其实就是将国际组织架构为一种“保持权力、增加权力和显示权力”的手段,同时,权力也是国际组织的目的。
1.名称分析——语言和言语层次的国际组织名称从语言和言语的层次来反映概念,所以本文的分析从国际组织的名称开始。按照台湾学者朱建民的认识,国际组织是一种制度(institution),也是一个过程(process)。就其名称而言,可分为组织和国际两部分。组织,构成之义,许多分子结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秩序而联为一体者。组织必为团体,能持续表达独立意志,以别与其组成分子的意志。组织含有持久性与独立意志两个特性。国际是介于国家之间(between the states or among the states),不是国家之上(above the states),有别于世界政府等超国家组织。国际组织原则上以国家为组成分子,因此中文“国际”较恰当,英文“international”应为“inter-state/inter-government”。国家参加或以政府为国家代表而参加的,根据政府间协定而成立的组织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非依政府间协定而成立的组织乃非政府间组织(NGOs)。但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沿用已久,已为人们所接受,这里指出并无改变之意。[18]
3.结构分析——微观层次的内描述方法在对国际组织的历史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将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对此拟从两个方面着手,即静态外延分析和动态运行机制分析。有的学者把国际组织的概念,分为广义的、狭义的以及法律上的。依据这样的分类,国际组织的外延依次缩减。但是这种分类显然是历史沿革的产物,是一种思想上的滞留现象,不能代表现实。因而本文所要界定的国际组织是最一般的所谓“广义的”国际组织。但是这种国际组织并不等同于某些学者所说的“跨国组织”,因为跨国组织内在的还包括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只是其下的一个种概念。关于国际组织的外延,一般的主要根据主体构成的不同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IGO)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INGO)。《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对国际组织的定义为:“两个以上国家政府通过签署符合国际法的协议而组成的国家联盟(Union of States)或国家联合体(Association of States),具有常设体系和组织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合作实现共同目标。”[20]这一定义从五个方面概述了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特征,即主体构成、形成形式、组织机构和宗旨性质。这些特征我们均可从联合国、欧盟和东盟等全球性和地区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中看到。但是国际组织还包括非政府间组织,《国际组织年鉴》也对其特征做了描述:宗旨目标具有国际性;主体构成是国际性的;成员均有投票权的个人或集团;具有正式机制以便保持连续性;工作人员实行轮换制;经费来自三个以上国家,不为成员谋利;必须独立存在,具备当前正在进行活动的证据等[21]。
注释: [1] 概念从哲学层面可以定义为:一种抽象的和归纳性的概括,它有助于我们为理解研究的目的而组织知识。见Theodre A. Couloumbis, James H. Wolfe,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wer and Justice, Second edition, New-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2, p. 4. 我们根据形式逻辑原理,认为定义概念可以遵循现象主义质定义两条路径,本文第二部分将详细描述这两种路径。 [2] Lawrence Ziring 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political dictionary, the 5th edition, Abc-clzo Inc., 1995, P.327. [3] Melquiades J. Gamboa ed., A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plomacy, New York: Oceana Publications, 1973, p.156. [4] Steve Smith, “Paradigm Domi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Social Science”, in Hugh C. Dyer and Leon Mangarian eds,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tate of the Art,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p.6. [5] 叶宗奎、王杏芳主编:《国际组织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6] [美]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林茂辉等译,《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7]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pp.3~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9] 蓝良明:《国际组织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10] 梁西:《现代国际组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1] 郑建邦:《国际关系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12]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13] 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14] 胡德辉等:《现代心理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15] Marianne Weber, Max Weber, Tuebingen: J. C. B. Mohr, 1926, pp. 347~8. 转引自Hans J. Morgenthau (Revised by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rief Edition, cGraw-Hill, Inc., 1993, p.11. [16]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42页。 [17]细心地读者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舍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纯粹本质主义式定义方式。此外,就概念定义理论而言,通常所见的概念定义,或者是真实定义或者是语词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或说明词语的意义的定义。具体请参阅: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第44,48页。由于语词定义属于技术范畴,本文对此不予涉及,本文所使用的现象主义和本质主义定义都是指真实定义。 [18] 参见朱建民:《国际组织新论》,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3页; Clive Arc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p.1~3. [19] Hans J. Morgenthau (Revised by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p.299. [20]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30th edition, 1993-1994, p.1690~1692. [21] Ibid. [22] 参见:Leroy Bennet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6th edition, Prentice-Hall, 1995 ,p.3. [23] 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九章第三节关于恐怖主义的论述。 [24] 时殷弘:“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期,第44-47页。[25] Charles Pent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Roles”, Paul F. Diehl e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atterns and Insights, Richard D. Irwin Inc., 1989, p.14. [26] 参见蒲俜:《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7]参见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