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有弗兰克(Gunder Frank)、阿明(Samir Amin)等。弗兰克最重要的理论是提出了“不发达的发展理论”(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他认为两种结构的存在使得处于外围的国家日益走向贫困:宗主——卫星的全球体系和卫星国的中心——农村的结构,而“外围”的发展与“外围”与“中心”的联系是成反比的。因此,他主张一种“脱钩论”。相对于弗兰克而言,阿明的理论更为系统,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外围”发展的一种制约与剥削性质。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体系。矛盾并不存在于各个孤立考虑的国家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而是存在于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之间。”[3]
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现实上分析,依附论似乎也遭到了挑战。苏联和东欧的变革无疑是对绝大多数依附论坚持者的一个动摇,而冷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力量的弱化以及处境的艰难更是让依附论似乎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论。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卡尔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理论也受到怀疑。总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国际关系的现实都对依附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从另一方面说,对于现在所谓的不发达国家而言,不管是加入世界经济的过程还是与其隔离,这些都不能保证一国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一国改造自己国家经济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战略、财政体系以及经济和政治领导人是至关重要的。[1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瑟尔瓦尔(A. P. Thirlwall) 则强调发展中国家运用计划比市场机制更为重要。[16]
[1] Robert Gilpin,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Investment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75, p.27.
[2] 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4页。吉尔平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剥削论”、“帝国主义疏忽论”以及依附发展论。具体见: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