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批判理论或反思主义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主流建构主义等;二是指国际政治中的社会学理论,包括英国学派、FaGuo学派、北欧学派以及第一种含义中的学派等;三是包括强式建构主义和弱式(主流)建构主义,其代表学者有温特、奥勒夫、费丽莫、卡赞斯坦等,尤指以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本文基本上采用第三种含义。
[2]参见Jeffrey T. Chechel,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orld Politics 50(Summer1998), pp. 324-348.Ted Holf, "The Prom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1(Summer 1998),pp.171-200.
[3]关于温特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见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1,1987, pp. 335-370;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 1992, pp. 391-425;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4, special issue,1994, pp. 101-117;"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1995, pp. 71-81.有关对温特理论的讨论:David Dessler, "Review: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Dec 2000;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6,2000,建构主义特刊。
[4]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论文中包括《欧洲》2001年第3期、《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的建构主义专题讨论文章各4篇。
[5]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年版。
[6] [美]艾伦·卡尔森:"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结构理论",《欧洲》2001年第3期,第19-25页。
[7] [美]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袁正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 [美]迈克尔·巴内特、玛莎·费丽莫:"政治、权力与国际组织的病症",刘东编译,《国际论坛》第3卷第6期,2001年12月,第72-78页。
[9] [美]彼得·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李小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0] [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莱斯勒:"世界政治研究50年:探索与争鸣(二)--冷战后的开端:理性主义和社会学的回归",肖欢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第15-20页。
[11] [英]威廉姆·卡拉汉:"文明与跨国关系--中国外交政策及其认同的一种建构主义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第76-80页。
[12]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7-218页。
[13]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学派、论战、理论",《复旦学报(社科版)》,第18-23页。
[14]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章第6节"建构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19-230页。
[15]邹三明:"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1-6页。
[16]李少军:"国际政治学科与国外最新研究情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第69-75页。
[17]刘永涛:"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1期,第26-30页。
[18]刘永涛:"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取向评析",《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9期,第37-40页。
[19]陈玉刚、陈志敏:"构建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第28-33页。
[20]彭召昌等:"当代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多维分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战争观要览",《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第48-52页。
[21]郭树永:"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和平论"",《欧洲》2001年第2期,第18-25页。
[22]于铁军:"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进展与争论",《欧洲》1999年,第5期,第14-25页。
[23]门洪华:"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的比较",《欧洲》2000年第2期,第12-18页。
[24]罗晓云:"国际制度理论流派及其争论",《岭南学刊》2001年第6期,第68-70页。
[25]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第5-10页。
[26]邢继盛:"试论建构主义的结构观",《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91-96页。
[27]刘武通:"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方法质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第45-48页。
[28]对于该文的观点,笔者并不赞同。该文认为"国际社会结构是具有观念内容的物质结构",但是他提出的论据并不能支撑其论点。尽管"温特观念结构观具有三个模糊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证国际社会结构本身的观念性。更何况作者在文中还提到"国际社会结构是一个多棱柱体,既有物质实力的侧面,也有观念文化的侧面"。到底哪个重要,作者并未提出有说服力的论据。如果说是因为"共有观念发展进程的真正推动力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所以结构就是具有观念内容的物质结构,那么为什么不能说"由于物质结构只有通过观念的认知才具有意义、观念结构对国际社会具有更直接的解释意义",所以"结构就是具有物质内容的观念结构"呢?见胡学雷:"国际社会结构是观念结构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第16-20页。
[29]杨广:"国际体系的形成、稳定和变化--《图解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欧洲》2002年第5期,第62-73页。
[30]乔卫兵:"认同理论与国家行为",《欧洲》2001年第3期,第26-35页。
[31]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30-35页。
[32]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欧洲》2001年第3期,第4-11页。
[33]张小明:"革命、修正、补充--评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及其建构主义学说",《欧洲》2001年第3期,第12-18页。
[34]王公龙:"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与缺失",《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第34-39页。
[35]范菊华:"对建构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1期,第56-61页。
[36]袁正清:"国家利益分析的两种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第14-18页。
[37]方长平:《国际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尽管秦亚青认为该书"应是我国学者用国际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国家利益进行研究的第一部实证性专著",但是该书作者却说"本书的主体是建立理论框架,个案在本书中只是作为对建构主义框架的检验",而且笔者通读全书也认为本书主要应是为理论机制的建构而作,所以把该书放入"理论研究"部分。
[38]方长平:"国家利益分析的建构主义视角",《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第62-67页。
[39]方长平:"国家利益建构的国内层次研究",《欧洲》2002年第3期,第21-26页。
[40]方长平,冯秀珍:"国家利益研究的范式之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论坛》2002年第4卷,第3期,第53-59页。
[41]郭树勇、叶凡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第1-6页。
[42]郭树永:"国际政治社会学初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1期,第10-11页。
[43]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44]刘永涛:"规范、认同和中美安全合作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期,第33-37页。
[45]刘永涛:"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认同政治:一个案例分析",《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第11-14页。
[46]唐小松:"建构主义:解读外交政策决策的一种方法--以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为例",《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第7-10页。
[47]黄刚:"冷战后美日同盟:建构主义的解释",《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第15-18页。
[48]于铁军:"观念与实力:美国"修正主义"对日观的兴衰",《美国研究》2002年第1期,第57-69页。
[49]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和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0-15页。
[50]周宝根:"中国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一种建构主义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第23-27页。
[51]陈东晓:"浅议建构主义对东亚安全前景的在认识",《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第30-34页。
[52]胡学雷:"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2期,第62-65页。
[53]田文林、林海红:"伊斯兰与西方的冲突:一个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期,第3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