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简评《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六个方面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水煮音
时间:
2008-10-29 10:16
标题:
简评《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六个方面
简评《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六个方面
为一部标准的商业大片写影评的难处就是——你不能往故作深奥里发挥,不能考虑那些“文化背景中的人性”与“思想价值”云云。娱乐片就是娱乐片,再怎么装大瓣蒜也顶多糊弄个“雅俗共赏”的名头,在豪华画面之内,让人稍微思考一些非视觉的东西,其实就已经获得了票房以外的成功。
动作片、娱乐片之所以备受观众爱戴,关键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真正地放松,工作上劳累一天,总要给予普通人一个靠做梦缓解自己情绪的机会。每一分钟都是享受尽60秒的过程,每一个天马行空的镜头都能带给人宛如亲身经历般的快感。
所以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比喻的想法:购票看科幻动作电影,欣赏导演在胶片上架造的虚拟世界,无异于在“买梦”。
《加勒比海盗3》就是这样一部标准的、美国式的、梦幻般的娱乐大片。
像所有构成系列的三部曲一样(《黑客帝国》、《指环王》),影片本身充满了各种吸引人的要素:跨年巨制、水准精良、景象宏阔、电脑特技、众星云集等方面。如果按长期被好莱坞耳濡目染的观影习惯来打分的话,《加3》在娱乐指数这项上足可以得满分。
看完了,热闹过后,记忆里竟几乎空白。在影片略显复杂的情节脉络下,我只想起那些鬼船上狰狞的鱼怪面目,那通VIP包间里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其他相关任何头绪却剪不断理还乱,脑海中只有零碎的拼贴画,这也许是动作片的一大通病吧,快乐只限于影院里,出门后,没有任何回味的余地。
网络上搜过几篇关于《加3》的影评,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影评界的著名写手也均在此作上观点寥寥,都是围绕着影片去写些最外在的部分,比如画面、特技、音乐等,片面有之,笼统有之,难以挖深剖横。有一个报纸撰稿者甚至写了近千字的北欧海盗史凑字数。
下面我也简单谈谈这部影片几个值得关注的点,想到哪,写到哪。
1.海盗的题材
“加勒比海盗”这一故事的立意确实构建于欧洲历史,海盗在当年也是一份受群众理解但终属非正规的职业,类似于中国的梁山好汉和美国的印地安土著。海盗在欧美国家一直是传奇效果大于实际效果的,各种风云轶事及骇人听闻的说法更增加了这门职业的神秘感,而这种夸张地演绎往往会吸引去大部分儿童的关注力,这就是我们在看美国七、八十年代的卡通片或肥皂剧时,为什么配角里老有孩子带着独眼龙眼罩、手拿钩子或学印地安人“哇哇”怪叫、头上插羽毛地跑来跑去了。
03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盗1》据我所知,创意也是受到了迪斯尼乐园内一个经典同名游艺项目的启发,也就是这么一部奇幻甚至恐怖的影片,它的出品方为什么是在美国八大影业公司中以“温和”、“平朴”而闻名的迪斯尼影业的原因了。
2.影片的情节
《加3》在叙事上,完美地解释了《加2》遗留下来的许多疑点,包括黑珍珠号的杰克船长被海怪吞食后究竟去了哪里?《加2》结尾处巴布索老坏蛋出现的意义——在《加3》里变善良以便助杰克一臂之力。还有那为了吸引青年观众、扩充剧情张力而编的杰克、特纳、伊丽莎白之间的三角恋。
《加3》的剧本肯定比前两部要更有可品位性,除却探险故事里所必须的解开上集之悬疑外,人物间错综复杂的情仇关系也增添不少,这使影片终于找到了切入点可以探讨一下貌似深刻的人性方面,比如背叛、忠诚、父子亲情和生死边缘的爱等等,甚至连“章鱼脸”和“海妖女”这两个在第二集里看不出任何端倪的角色之间都有了“事儿”。
而思想涵量的过大也造成了一部娱乐片不该有的臃肿包袱,每位看完《加3》的人,都会对其剧情产生芜杂的感觉。杰克和特纳在互相勾心斗角中又各自心怀鬼胎,章鱼脸和FaGuo官船的总督仿佛是同级别的两大反派头目,一部电影的反派超员难免让观众不知该憎恨谁更多些,九大世界级海盗王的会议虽然增加了影片的新鲜看点,但同时也有明显为凑戏的嫌疑,因为九人开会的目的只是讨论一人海妖的去留,而这位在《加2》里名不见经传的小配角在《加3》里竟是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
一切一切,很乱很乱。
第三集的副标题叫“世界的尽头”,我觉得应该改作“传奇的开始”,因为《加3》的结尾处,已经通过混乱不堪的剧情,给第四集埋下了无数伏笔。
我们可以在此大胆设想一回下集的情节主线。杰克之父与和自己同样邋遢的儿子合成战线联盟,一起继续冒险;特纳接任鬼船的船长后,大变心性,反过来与主角们战斗;伊丽莎白和杰克最终化为连理,恩恩爱爱;巴布索老坏蛋会在第四集刚开始时死去,因为他身上已经没有任何可利用价值了。
3.导演和制片人
《加勒比海盗》目前三集的导演唯是一人——戈尔沃宾.斯基,这位并不算太有名气的导演我通过百度才知道他拍过一部《午夜凶铃 美国版》,曾大获成功,在美国创下过亿票房。而海盗这套大部头的作品足以使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未来的事业中更上几层楼。
许多外行对“导演”这身份有误解,认为只是个喊“开拍”、“结束”的肉喇叭,其实导演任职着对一部影片所有细节方面的审查工作,基本像某种工程的总指挥官。他们要为演员说戏,告诉演员怎样按照统一的风格表演,他们要亲自试看摄影师的机位和角度,让摄影师变得像单纯付出体力的技工,一些大导演甚至有改编剧本和重新剪接的特权。
就更不用提导演身上肩负多少投资方的信任和资金能否换回票房的压力了。
《加3》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设计,看出导演掌控全局风格的能力。正片阴冷、残酷、又不失美式幽默的格调在戈尔沃宾.斯基手下,节奏合适地进行着演绎。章鱼脸刚刚恐怖地用触角活活把FaGuo海军大副插死,黑珍珠船上两个胖瘦海盗又耍起了活宝。巴布索在第一集里坏到令人咬牙切齿,第三集里却流露出温情的一面,给特纳和伊丽莎白当起了证婚人。如果把特纳边和鬼船怪物们战斗边向伊丽莎白求婚这场戏放在普通的动作片里,肯定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庸俗噱头,但在导演一个360度慢镜头的处理下,竟表现出让人震撼、感动的效果。
海盗三部曲的制片人也是雷打不动的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布鲁克.海默,他亲自持导筒拍摄的若干“追车戏”其火爆程度可以说名震寰宇,如果你不相信,去看看《绝地战警2》和《逃出克隆岛》就知道了。
以致于在《加3》中,依然可以从船体的破坏、爆炸时,看到海默那特有的刚硬痕迹。动作场面如果有他加盟,几乎是成功的保证。
4.主要演员
在《加3》的户外海报上,吸引我们中国观众的演员面孔,莫过于闯荡美国多时的周润发。
好莱坞最近几年劲吹东风,只要融合亚洲元素的任何影片,基本都能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也频频在票房上小有建树。《哈里波特4》里,四眼儿魔法师会和他暗恋的中国女孩接吻。《蜘蛛侠1》里,克莉斯滕.邓斯特穿着一身极为与情景不符的旗袍。《加3》里的发哥还算争气,扮演了一位左右女主角命运、将将算进主演阵容的——萧风。
我所莫名的是中宣部为什么以“辱华”的名义删掉了他的大部分情节?从电影院回家后,我特意下载了网络内流传的全版《加3》,对照看完,发现影片开头近15分钟的萧风戏被完全剪掉。其实被删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辱华的成分,只是包含些萧风所在堂口的景色和中式海盗的日常生活。当然,“忠义堂”确实显得脏乱差,难道表现中国特色的场景,就必须要一派宫殿化的金砖壁瓦么?君不见其他几国的海盗住处都是什么肮脏德性?而发哥那一身怪里怪气的装束既可看出是美国妖魔化中国的外表遗存,一提唐人,一律是八字胡、斗笠帽的形象,这也仅仅是为了电影整体的魔幻风格服务。
混“DVD收集界”的朋友都知道一个戏谑术语——“阉割版”,形容非常痛恨这种牺牲观众利益而无谓删减影片的做法,换来的删减后影片像太监一样不得全身,此刻,中宣部又无耻地充当了一次“净身官”。
约翰尼.德普是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御用男主角,《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已经把德普的表演道路基本定向了,既怪诞、绅士化,外加一点儿无厘头。
开始刚看《加1》里德普的扮相,曾让我大失所望,活脱一个娘娘腔的邋遢鬼,但了解剧情后,才知道那是为烘托杰克船长性格的必须要求,通过外表也能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永远处在利益边缘的好色海盗的形象。《加3》里,杰克更神经质,经常出语不逊,做些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危险动作,在导演充分显示其想象才华的“石蟹运船”这场戏里,德普的演技达到顶峰,一人分饰N角,一位神经质不算稀奇,一帮神经质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里,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可想而知。
而片尾处的漩涡大战中,杰克在船帆上飞檐走壁般的勇敢行为,又让我们见识到德普表演风格的迅速转变也能博得观众信服的优秀一面。
奥兰多.布鲁姆可能会在好莱坞当一辈子偶像派,如果不幸被我言中的话。
他有个绰号,叫“精灵王子”,源自《指环王》。而那个演霍比特人的第一男主角伊利亚.伍德如今已经落到了根本没戏演的境地,其实伍德的帅气程度决不比布鲁姆低,只是布鲁姆演精灵弓箭手时,按角色外型需要,留了一头在女孩眼里代表酷的长发。
布鲁姆本身也是个幸运儿,一夜成名后,超级大制作的影片便纷纷向他抛来邀请函,比如《特洛伊》和《伊丽莎白镇》,而他的演技从《指》到现在的《加》,也就没有增长过半点,仍然纠缠在类似软弱的亡国昏君或被情所困的奶油小生间。
《加3》里,布鲁姆经过扑朔迷离的身世调查,由一个一脸熊样的英国铁匠终于成长为仍旧是一脸熊样的鬼船船长,我发现他的表情从第一集到第三集几乎就没变过,什么时候都是严肃、不卑不亢,甚至对伊丽莎白求婚时,我都没发现一丝一毫应该具有的温柔。
凯拉.耐特利在《加1》里,是一个标准的“花瓶”。想必她自己也意识到这么发展下去等于自封前途,所以尔后马上拍了几部转型的作品以正视听,在《多米诺》中,我们看到了悍气十足的女赏金猎人,在《亚瑟王》里,我们看到了野性妖艳的异族武士。
而在《加3》中,伊丽莎白如同一股清新的暖流贯穿在整部影片内,区别于那些猥琐的海盗。回忆第一集和第二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手无缚鸡之力的淑女转变成眉宇间都透露出领袖气质的将领的过程,凯拉在本篇最后的大海战时,登上网绳向黑珍珠号海盗们训话鼓舞士气时,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吕克.贝松导演的《圣女贞德》。
5.音乐
《加勒比海盗1-3》的作曲家都是汉斯.基莫。
喜欢电影原声的朋友都知道,美国电影的OST界有“三强”,分别是詹姆斯.霍纳、约翰.威廉姆斯和汉斯.基莫。我觉得他们每人各有优缺点,汉斯基莫的曲风是刚毅有余,阴柔不足,比如《角斗士》的第3首“战斗”,全长9分多,长而不缀,高低起伏,让人听得有滋有味;约翰威廉姆斯是阴柔有余,刚毅不足,比如《人工智能》的主题歌,男女生深情对唱,把我听得掉了眼泪,《辛德勒的名单》里那曲小提琴更是被哄抬成当代世界名曲的地位;而詹姆斯霍纳是曲风大气,但刚毅和阴柔两方面都没达到极致。
汉斯.基莫一直倍受王牌制作人布鲁克.海默的器重,而在他导演或制作的影片里屡次担任配乐工作。以火爆戏出名的导演加上以雄健乐风出名的作曲家,倒是很合拍。其实在《角斗士》后,汉斯的艺术生命一直在渐渐地衰退,我一直不相信一年包揽那么多部电影原声的工作量,质量还能保证曲曲优秀,这不合逻辑,除非你是天才。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从《珍珠港》的OST中,我已经感觉到一丝千篇一律的味道,而到《加》三部曲系列,这种味道快发霉得令人恶心。三集的主旋律几乎同样,换了配器而已,只是很悦耳的“口水”调,任何人初次听恨不得能马上跟着哼唱出来,填上词就是恶俗不堪的港台流行歌曲。第三集我在影院里看,唯一留有印象的是巴布索的船进入冰天雪地里的山洞时那段旋律,弦琴齐奏,配合凄冷的画面,确实很到位,比较能渲染影片当下的悲凉氛围。回家后马上下了套MP3,一听,原来就那一首不错,其他都是垃圾,主题曲(theme)还是汉斯擅长那股刚强的乐风,只是怎么听怎么品出一种心虚的雄壮,没有什么转成契合的美感,全是不知所云的曲句堆砌。
6.电脑特技(CG)
形式是内容的外化。
神乎其神的电脑特技是科幻片、动作片的点睛之笔,商业大制作在此方面狂砸钱投资时,再也不是区分于艺术片的庸俗标志,而是确保影片质量的提前注明。70年代的科幻片只有简单的模拟音效和粗陋的蓝幕特技,现在看来,难免有喜剧片的额外效果。彼得.杰克逊的《金刚》和黑白片的《金刚》,你会真心觉得哪部精彩?
对三维动画有基础知识的人都明白,CG里最难表现的就是水的特效,《加3》在这道难题面前几乎做至完美,不论是开篇的海盗船从水底跃出还是结尾大戏的海面漩涡之战,都到了乱真的地步。而鬼船上那些半鱼半人的怪兽,除了形象设计师的高明外,还要感谢三维动画师赋予了它们生命。
高投资必然换来高收益,票房过亿的功劳中,有多少要归功于电脑特级的精彩呢。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