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亞洲式民主」概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所涉及的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政體(如台灣、韓國和新加坡)實際上是「半民主、半威權」(semidemocracy and semiauthoritarianism)的,43因此,它的提出,肯定了東亞地區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衝擊下出現的****成分。同時,也提醒學者,東亞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對民主化有著深厚的影響,研究東亞民主化,除了經濟取向和政治取向之外,必須十分重視文化取向。韓國學者注意到了這點,他們指出,在韓國,「民主是從這樣的價值土壤(指****理念)中成長起來的,但民主的長期發展卻需要某種混合土壤,這種土壤包含了看似矛盾的儒家思想價值和自由理念價值」。44換句話說,在東亞「民主鞏固」時期,需要本土文化積極介入,完成將本土文化傳統與****價值有機結合的艱巨任務。
2 宣言的基本內容是:迅速改憲,實行直接選舉總統制;釋放政治犯;擴大和保障國民的基本人權;只要不妨害國家安全,一切言論自由;實施地方自治;推行對話政治;消除流言蜚語,進行社會淨化。參見 James Cotton, Korea Under Roh Tae-woo: Democratisation, Northen Policy, and Inter-Korea Relations (St Leonards: Allen & Unwin Pty Ltd., 1993), 317-321.
3 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 劉軍寧譯:《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頁202-260。
4 許慶復:《邁向21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1994),頁31。
5 卓南生:《漢城20年風雲錄》(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頁94。
6 Seymour Martin Lipset,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3, No.1 (1959): 69-105.
7 亨廷頓:《第三波》,頁82。
8 Larry Diamond, "Universal Democracy?", Policy Review119 (2003): 3-25.
9 華世平:《政治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頁104。
10 隅穀三幸男等著,汪慕恒等譯:《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新興工業化經濟群體的典例分析》(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頁359。
11 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從事專業技術、管理、佐理、買賣等非體力性行業的人口群體。台灣經濟發展模式最突出的特徵是,中小企業逐漸成為台灣工業組織的主體,支撐了台灣經濟的增長。中小企業的壯大,為中產階級的出現提供了經濟基礎。參見Joseph Wong, "Dynamic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0, No.27(2001): 339-362.
12 這些標準是:(1)家庭收入是法定最低收入的2.5倍;(2)擁有獨立的住所,或者繳納一筆押金後租房居住;(3)有一份全職工作或擁有自己的公司;(4)接受過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
13 Wonmo Dong, "The Democratization of South Korea: What Role Does the Middle Class Play?", Korea Observer XXII, No. 2(1991): 259.
14 Choi Sang-yong, "Asian Democracy and South Korea's Experience" (Autumn 1999),
15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著,韋民譯:《亞洲人會思考嗎?》(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頁96。
16 《與台灣關係法》第二條C項規定,「本法中任何規定,在人權方面都不能與美國的利益相抵觸,特別是有關大約一千八百萬台灣居民的人權方面。本法案特重申維護與提高台灣所有人民的人權,為美國的目標」,這條規定是經過彭明敏等「台獨」分子積極遊說後,由親「台獨」的美國議員加上的。 參見若林正丈:《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頁154。
17 據郝柏村披露,「美國的壓力當然是有,比方美眾議院亞太小組主席索拉茲,他要求我們要解除戒嚴……」郝柏村:《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頁334。
18 何卓恩:《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頁141-142。
19 「要塞民族主義」是學術界用以描述朝鮮戰爭結束以後韓國統治者政治意識的理論:韓國統治者強調,由於面臨外部威脅和民族***,韓國社會是一個隨時處於危機中的社會;只有絕對效忠(威權)政府和領導,韓國人才能生存。參見Becky Shelley,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5), 56.
20 Hooshang Amirahmadi, "Development Paradigms at a Crossroad and the South Kore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19, No. 2(1989: 182).
21 James C. F. Wang, Comparative Asian Politics: Power, Policy, and Chang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4), 121.
22 台灣島內有人認為,不設置「大陸代表」是民進黨人力爭的結果,但事實並非如此。據馬英九(時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兼蔣經國英文秘書)回憶,早在1987年11月,蔣經國就作出決定,「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中華民國的法統。依照憲法選出來的中央民意代表,就可以代表中華民國的法統,不必再增設大陸代表了。」(「法統在法不在人」的觀點)。也就是說,是蔣經國以他的權威和獨斷性格否決了設置「大陸代表」的建議。參見馬英九:(中國國民黨第16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59次會議專題報告:蔣經國時代的啟示-一個經國先生晚年部屬的追憶),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23 台灣」憲政困境」是指:在實現中國統一之前,「國會」不全面改選是「違憲」的,因為定期選舉是****政體的最基本特徵;但是,「國會」全面改選也是「違憲」的,因為,「中華民國的國會議員『依照』憲法」,必須在整個「中華民國」範圍內選出,不能只在台灣選出。不堅持「一個中國」而堅持台灣是主權國家,這個「憲政困境」就會始終無解,無論台灣如何頻繁地「修憲」,都擺脫不了「違憲」的宿命。參見林震:《中國台灣和韓國民主化進程--一項批判性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頁231-232。
24 李炳南、藍莉涵:〈台灣」憲改」內容的回顧〉,載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編:《台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刊稿,2006)。
25 包淳亮:〈台灣」修憲」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啟示〉,載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編:《台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刊稿,2006)。
26 Lien Chan, "PACIFYING THE PAST: As it heals an old wound, Taipei should beware new injuries", Asiaweek, Mar 11,1997.
27 陳婉真等「立委」對此表示反對,要求「比照納粹戰犯終身追究的判例,公平審判」。 參見《「立法院」公報》,82卷40期,頁3。
28 《「立法院」公報》,75卷85期,頁24。
29 全政權誕生前後,共有一萬餘名韓人被送進「三清教育隊」,強迫從事鋪路、修路等重體力工作,其中有50人死亡。
30 大韓民國國會:《國會本會議實錄》(韓文),Vol. 148-149(1990),頁67。
31 大韓民國國會:《國會本會議實錄》,頁55。
32 亨廷頓:《第三波》,頁154。
33 亨廷頓:《第三波》,頁51。
34 拉裏?戴蒙德:〈第三波過去了嗎?〉,載劉軍寧編:《民主與民主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398。
35 基爾摩?奧唐奈:《論委任制民主》,載於劉軍寧編:《民主與民主化》,頁53-58。
36 亨廷頓:《第三波》,頁181。
37 Jae Joung Kim, "Game Theory, Democracy and Presidential Candidacy in Korea, 1987", Korea Observer xxiii, No. 4(1992): 223-243.
38 亨廷頓:《第三波》,頁50。
39 Juan J. Linz, "The Perils of Presidential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Winter (1990): 51-69.
40 吳輝:(「亞洲式民主」:功能及其限度),《太平洋學報》,2001年第2期,頁45-50。
41 霍華德?威亞爾達(Howard J.Wiarda)主編,榕遠譯:《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1。
42 Steven J. Hood, "The Myth of Asian-Style Democracy", Asian Survey XXXVIII, NO. 9(1998):853-866.
43 Clark D. Neher, "Asian Style Democracy", Asian Survey XXXIV, NO. 11(1994): 949-961.
44 Yung-Myung Kim, "Asian-Style Democracy: A Critique from East Asia", Asian Survey XXXVII, NO. 12(1997): 1119-1134.
45 威亞爾達主編:《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頁105。
46 Dankwart A. Rustow,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 in Lisa Anderson, ed.,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9), 26.
47 「第三波」民主化進程中,一般會產生三類問題:轉型問題、情境問題和體制問題。情境問題產生於該社會的性質及經濟、文化和歷史,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這個國家(地區)所特有的,包括叛亂、社會衝突、社會經濟不平等、低經濟增長率等。參見亨廷頓:《第三波》,頁262-263。
48 戴蒙德將****政體的基本特徵歸納如下:有獨立的、立場中立的司法體系,以確保有活力的法治;有充分的個人自由(諸如信仰、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強有力地保護不同種族、文化、宗教和其他少數群體的權利;有多元的公民社會,以提供公民除了選舉之外可以參與、表達利益和價值的多元管道;由文官掌控軍隊。參見 Larry Diamond, "Universal Democracy?", Policy Review 119 (2003): 3-25.
49 威亞爾達主編:《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