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下季能不能赚回来
[打印本页]
作者:
lingq2080
时间:
2008-10-14 14:20
标题:
下季能不能赚回来
农产品卖难,让农民兄弟很心痛。前一段时间,贵州省一些地方的西红柿大面积滞销,每斤降到1角5分钱,还是很难卖出去,不少农民眼巴巴看着丰收的西红柿烂在了地里。这一季亏了,下一季能不能赚回来呢?
不独今年贵州的西红柿,其实,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卖难,这几年一直就没有停过。去年,陕西的芹菜、广东的香蕉,今年广西的龙眼、荔枝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卖难。其原因并不复杂:产品价格高了,农民都去种;产品丰收了,供大于求,就导致卖难。这在营销学中叫丰收悖论。以贵州的一个县为例,今年西红柿由去年的2000多亩增长到11200亩,市场没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了近5倍,怎能不卖难?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卖难却克服不了。农民最着急上火:“不种西红柿,你说种什么?”市场信息不畅、缺乏有效指导,农民还是只能“看今天的价定明天的产量”。一次又一次卖难,让农民交了不少学费,可靠他们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丰收悖论的怪圈。
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地方应该反思一下。有的地方靠下指标,一种什么就是几万亩、几十万亩,而市场需求、产品销路又没做调研和预先安排,结果,种植风险都让农民背上了。严格意义上讲,这是政府职能不适当的越位。有的地方在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规模过度扩张时,没有预警措施,提供的信息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农民想查的信息找不到。这些都说明,当前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速度,还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于政府职能,该强化的要强化,该弱化的要弱化,而很多方面要转化。
政府部门应转化职能,引导农民适应市场、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好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把增产变为实实在在的增收,这也是农业经济在适应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是制约鲜活农产品营销的一大软肋。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畅通、准确、实用的农产品信息体系,指导农民生产销售。同时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另外,要建立畅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让生产与消费实现有效衔接。要支持那些真正能够紧密联系农民的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以及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流通主体,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他们直接参与流通,减少流通环节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使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产供销“一路通畅”。只要政府部门在市场中扮好“角色”,做好服务,相信下一季,农民会赚回来。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