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英文标识~~~~~
[打印本页]
作者:
Lepapillon0311
时间:
2006-7-13 01:10
标题:
英文标识~~~~~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一个地名三种翻译</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昨天,乘坐地铁到雍和宫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师刘永利发现,在地铁内、地铁口和大门口对“雍和宫”一词竟然有三种翻译方式,分别是“yonghe gong,lama temple”、“yonghe gong”和“lama temple”。 <br />“距离不过1里地,翻译的方式却都不一样,这样会给外国游客造成误导,其中拼音翻译中间有空格,也不符合拼音规则。”刘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身边的几个外国朋友对这些标识也都感到疑惑。 </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错误标识随处可见 </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逛街、散步、购物,只要刘先生走出家门,他的眼光就自然地集中到道路上随处可见的公共标识牌上。“每天都有无数错误撞击我的眼球,最多的一天我发现了40处错误。”刘先生对记者说。为把这些错误保留下来,他特地购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刚半年时间,拍到的错误就有100多个了。”刘先生表示,几乎没有不闹笑话的地方。 </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大酒店里价格表写成“room price”,应该是“room rate”;建材城停止收款口翻译成“stop”,而“closed”更恰当;汽车城的出口标识为“export”,这是进出口贸易的表达,正确的是“exit”;立交桥翻译成“bridge”,应该是“overpass”。刘先生向记者一一介绍这些标识,“这些错误或者不恰当的标识立在路边,不仅不能给外国游客指导,反而造成误导。” </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刘先生指出,出错标识也出现在著名景点,包括颐和园、北海等,外语院校里同样存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 </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英语教学存在弊端 </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关于造成标识混乱的原因,刘先生说:“首先是外语教学存在问题,学生只会做选择题,写作和翻译都很弱。其次,目前国家没有统一标识,制作英文标识的学生又缺乏准确的表达能力,所以容易出错。” </font></p><p><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标识会让很多英语初学者自然模仿,它出错是一种不慎重的做法,同时外国游客也没有从中受益。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统一英语在公共标识上的表达。”刘先生说,他和一些英语老师正致力于公共标识的纠错工作。</font></p>
作者:
Lepapillon0311
时间:
2006-7-13 01:11
“桥”是写成“Qiao”还是“bridge”?公厕翻译成“public toilet(公共公厕)”,“保持车距”译成“keep space(保持空间)”……对北京市民来说,街头公共标识牌上这些英文可以视而不见,但对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却是无形的信息障碍。“我们硬件设施已经和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差无几,但这些英文标识却停留在小城市的水平,露了‘国际化’的怯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永利说:“英文标识是给外国人看的,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 <br /> 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怎么才能管好这几尺见方的标识牌,让在京的20多万外国人能“一目了然”呢? <br /> 几个“婆婆”管一块标识牌 <br /> “市政府对英文标识非常重视。现在的问题在于‘婆婆’太多了,反而形成了意见难以统一的局面,将问题搁置下来。”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据介绍,目前与此有关的几个最主要部门就包括市外办、市语委、市交管局以及市旅游局等。 <br /> 管理的部门多,相互之间又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便导致了英文标识混乱和自相矛盾。市交管局设施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全市范围内一大批蓝色路牌都已需要更换,但由于对一些译法的争议而暂时延迟了。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桥”的翻译,到底用拼音“Qiao”还是英文词“bridge”争论得很激烈。拼音“Qiao”有点不尽意,“bridge”则专指底下有水的桥;还有些“桥”和地名紧密相连,如洋桥、白石桥等,有些桥却是新建的立交桥。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前,设施处颇感为难。像这样为难的事情,在饭店、公园同样存在。 <br /> 据介绍,从一块几尺见方到数米见方的标识牌,造价达几十、几百乃至上千元。目前北京仅蓝色的交通牌就有数万块之多,而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地的标识牌数量只多不少,更换的成本不是一个小数字。从这个角度考虑,解决公共英文标识错误问题,已是不容迟缓。 <br /> “二把刀”替专家上阵 <br /> 从地铁站进入东方新天地,穿过几道一尘不染的玻璃门后,眼前是“扶梯暂停使用”告示牌,汉字下是一串密密麻麻的英文字“Thises-calatoristemporarilyshutdown”。一位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请专业公司制作的!但在刘永利等人眼中,这种有板有眼的翻译其实“非常不专业,远不如用简单的closed、shutdown地道”。 <br /> 据记者了解,物业工作人员所说的“专业公司”其实是美术馆、琉璃厂附近常见的标识牌制作店。在琉璃厂一家因拆迁尚未重做店名的标识牌制作店里,记者甚至连基本的英文工具书都没有看到。王姓老板告诉记者,东家一般会自己附上必要的英文说明;万一需要自己翻译,就问问自己大专毕业的亲戚。工商部门审批营业执照时也没有对语言水平提出特殊要求。 <br /> “不是谁都能做翻译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是和英语学院并列的。”刘永利在对英文标识翻译现状初步调查后感慨,现在几乎是读过英语的就敢翻译公共英文标识。“这相当让幼儿园的孩子写完整的文章!”中国译协资深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炯说:“很多英文标识牌只是把英文字母和单词堆在一起,还不能说是‘英文’语言。” <br /> 王文炯教授建议,对于重要的公共英文标识,应该有专门的专家组织机构来把关,杜绝英文“二把刀”参与;只有通过专家审核后才能与公众见面。 <br /> 亟待依法统一管理 <br /> 不久前在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包括中国翻译学会、各高校翻译教学老师在内的专家们都纷纷表示,管理好公共英文标识,亟待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应该依据具体实际,制定地方法规条例。 <br /> 据刘永利介绍,目前东南沿海个别大城市就已经出台了公共场所英文翻译的相关“规则”,包括对相同事物的英译名统一、音译和汉语拼音使用、意译等进行了规范,总共有30款之多。出台规则以后,当地街头公共英文标识的拼写硬伤几乎消失,不规范的用语也大大减少。 <br /> 专家们建议,对英文标识进行统一管理,首先需要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所有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都应该送至该部门进行免费审核;制作英文标识的单位应当有参照规范和相应的资格认证。依据本地法规,应该成立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专家委员会,对有争议或者中国特有的名称翻译进行统一。这样才能消除分歧和混乱,使整个城市的语言环境趋于和谐。 <br /> 照搬国外惯用标识最简便实用 <br /> “最简便而实用的办法,其实莫过于直接‘照搬’国外的惯用标识。”刘永利提出一项改进管理的建议。他表示,英文标识必须照顾到说英语、使用英语的人的感受。而那些约定俗成的公共标识,最“原汁原味”,也最容易让老外明白其中三味。像“re-funds(退货)”这样的单词,就不是对比汉语能翻译出来的。 <br /> 有专家表示,在“照搬”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使用习惯、风格的统一,最好选取其中一个使用较规范的国家作为参照。也有专家表示,应该在全球英语国家中进行比较选择,选用各国最准确的移植过来。
作者:
Lepapillon0311
时间:
2006-7-13 01:12
街头英文标志亟待规范 <br /> 近来,本报陆续接到热心读者电话,反映北京有许多错误或不规范的英文标志,分布在宾馆、饭店、超市、银行乃至大街小巷。这些原本应该带来方便的指示牌,却常常令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看不明白,与北京的大都市形象很不匹配。昨天,记者就此展开追踪调查,果然发现许多英文标志让人晕。 <br /> 240张照片追踪英文错处 <br /> “你们看,这种说法可笑不可笑?”昨天,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老师刘永利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数码作品”。两年多来,他在京城街头巷尾拍下240多张照片,记录了许多标错的英文标志。 <br /> 电脑屏幕上,出现一块标志牌。中文是:宾客止步。英文:Guest go no further。刘老师说,这是他在呼家楼宾馆里拍到的。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吓了一跳,分明就是警匪片里警察抓坏人的台词嘛!口气强硬地制止、就如“不许动”。实际上,只要换成Staff only就可以,既简单又明白。 <br /> 在刘老师的指点下,记者来到东方基业汽车城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出口处,一块写着“EXPORT”的出口指示牌格外明显。“这个词的本意是出口,用在这儿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因为它指的是外贸出口,这不就意味着逛市场的人都要被当成商品卖到国外吗?”刘老师一边摇头一边说:“正确的用法应该写成EXIT呀!” <br /> 作为英语老师,刘永利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很留意与英文有关的事物。然而,发现错误后纠正起来却不容易。有一回,他在光华路一家小超市发现提示语有错误,刚举起相机便被工作人员制止。得知他的意图后,工作人员非但不虚心请教,反而讥讽他:“你懂英语吗?我们可是请专业人士翻译的……”对此,刘老师十分无奈。他说,错误的英文标志好像一种“视觉污染”,如果不加治理,将对初学英语者造成不良影响。 <br /> 错误标志令外国人糊涂 <br />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北京的英文标志也在日渐增多,这些错误或不规范的英文标志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外国人因此而遇到过麻烦或尴尬。 <br /> 一位在国际学校教书的英籍老师说,北京的桥多,并且很有特色,但令人奇怪的是英文名字却翻译得很乱,有的是Bridge,有的却是Qiao。果不其然,记者驾车沿二环、三环、四环转了转,发现许多名称不同的桥。同为“六里桥”,西四环辅路的牌子上写的是“LIULI Bridge”,而广安门附近的牌子上却是“LIULIQIAO”。在同一个位置,“国贸桥”被翻译成“GUOMAOQIAO”,“京广桥”却被译成“JINGGUANG Bridge”。在京石路岳各庄桥旁,记者还发现了一种新写法:“YUEGEZHUANG Br.”这些不统一的翻译方法即使中国人看了都觉得奇怪,更别提人生地不熟的外国人了。难怪这位英籍老师说,出门前需要反复确认才能放心,因为许多英文标志我无法搞懂。 <br /> 让人犯蒙的还有旅游景点的英文标志。在雍和宫桥附近,记者遇到一对迷路的外国夫妇。他们说,地铁站里的指示牌写的是YONGHEGONGLAMATEMPLE,出站后发现汽车站牌上写着YONGHEGONG。俩人正打算问问路,想确定一下两个名字是不是一个地方。 <br /> 混乱的标志带来麻烦,错误的翻译引发歧义。在北京生活了两年的韩国留学生申恩熙回忆,前不久他和同学去公园玩,忽然发现湖边有个标志牌写着“Be Careful:Falling Water”。他们赶紧抬头往上看,以为如牌子上所说,上面会有水洒落下来。“可是,上面什么都没有,我们的举动却引得过往游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后来我们终于明白,那句话的意思是‘小心落水’。”原本是提醒注意脚下,经过翻译后却南辕北辙了,申恩熙想起这事来就觉得好笑。 <br /> 北京市民发起纠错活动 <br /> 和外国人相比,北京市民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得多,特别是一些曾在国外生活过或有着涉外工作经验的人。他们认为,北京是对外交流的窗口,英文标志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形象,不应该出现类似错误。 <br /> 2008年AOYUNHUI的临近,北京市民学外语的热情也越发高涨。有关专家称,公众场合之所以出现让人看着别扭的英文标志,是犯了“对号入座”的毛病。比如把“退货处”翻译成“GOODSRETURN”(应为REFUNDS),将“存包处”翻译成“BAGKEEPING”(应为LEFTLUGGAGE),这种把英文单词按照中文习惯排列的方式就会闹出笑话。在美国生活了10年的金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在北京饭店门口看到有标语写着“Beijing welcome you”,当时第一个反应是,连中学生都知道应该写成“Welcome to Beijing”,在著名的长安街上居然出现这种错误用法,实在丢人。 <br />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记者在北京市中医医院看到,这里的“电话预约”被翻译成:TELEPHONEBESPEAK。一些英文老师看后,都说“不知道是何用意。” <br /> 随着规范英文标志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对错误英文标志进行纠正,而北京市民讲外语网站还连续数月发起了英文标志纠错活动。 <br />
作者:
Lepapillon0311
时间:
2006-7-13 01:12
北京英文标示牌错误百出闹成国际笑话 <br /><br /> ■核心提示 <br /> 一些外国人在网上讲述他们在北京的见闻,说看到“休息室”他会认为是“厕所”,进入“北京的蚂蚁店”却发现是卖艺术品的…… <br />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目前各种标示牌,错误多达一千多处,这些原本应该给外国人带来方便的标示牌,却成了外国人口口相传的“国际玩笑”。 <br /> 日前,有学者发现,有的标示牌错误已被国外网站或者个人编为笑话集,“广为流传”。 <br /> “作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标示牌上的英文错误百出,成了影响北京形象的重要因素。”昨天,中国翻译协会资深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王文炯老师痛心地说。 <br /><br />面对全部用汉语拼音写成的路牌,“老外”一脸茫然。 <br /><br />这是什么地方?难道是“有电的房间”吗? <br /><br />“export”原意为“外贸出口”,“exit”才是出口。 <br /><br />“servce”少一个“i”字母,属拼写错误。 <br /><br />存包处惯用语为“locker service” <br /><br />“一个男人的卫生间(MAN'S)”,我能用吗? <br /><br />“park”是公园的意思,“parking”才是停车场。 <br /><br />“staffonly”才是“宾客止步”,“tourist stops”英文中无此说法。 <br /><br />总服务台惯用语是“information”一个单词。 <br /><br />■国外网站发帖 <br /> <br />错误标示牌让老外到厕所领钱 <br /><br /> 不久前,专门从事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刘永利接到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邮件转述了国际翻译家联盟网站(网址:<a href="http://www.fitfit.org/en/news-en.php" target="_blank"><a href="http://www.fitfit.org/en/news-en.php" target="_blank">www.fitfit.org/en/news-en.php</a></a>)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由于标示翻译错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西方人最难找到方位的国家。” <br /> “看来,北京的标示牌英文翻译错误,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刘永利这样回复朋友。从那天起,刘永利便开始留心国外网站有关北京标示牌错误的文章,竟然发现,北京的某些标示牌错误在国外被编成了笑话集“广为流传”。 <br /> <br />“到北京的厕所领钱去” <br /> 北京的一家收费厕所,门口的标示牌为“fee-paying public toilet”。在国外,除了美国,其余国家的厕所都是收费的,一般情况下,厕所只需标明“toilet”,大家都知是收费的。而此标示语除前面的一大串修饰性定语多余外,还出了错,“fee-paying public toilet”,按字面解释,不是“厕所收费”,而是“上完厕所可以给钱”。 <br /> <br />“北京的休息室” <br /> 一位英国朋友来到北京时尿急,看见一个标有“厕所”的地方就跑了进去,结果却看见一个女服务员走上前来和他热情地搭话。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该地是供旅客休息的地方,而门口的标示牌为“restroom”。在英语中,“restroom”是厕所的意思,而此休息室的翻译者却望文生义,将“rest”(休息)和“room”(房间)按中文习惯合并在了一起,开了一个“国际玩笑”。 <br /> <br />“北京的蚂蚁店” <br /> 在首都机场,售货厅手工艺品部的英文牌子是“Antsand Crafts”。据说,国外的某游客刚来到中国,一下飞机就看到该标示,心里直纳闷儿,“China”真了不起,还有卖蚂蚁的地方,结果走进去一看,没发现一个“Ant”。原来,该标示牌误将“Art”(工艺品)写成了“Ant”(蚂蚁),成了卖“蚂蚁和手工艺品”的地方。 <br /> “北京的出口” <br /> 关于“出口”,应该是在国外流传最广的一个笑话了。在北京某汽车城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出口处,一块写着“Export”的出口指示牌格外明显。而“Export”的本意是“外贸出口”,如果用在这里,就意味着“逛市场的人都要被当成商品被卖到国外”。 <br /> <br />■专业人士直言 <br /> <br />错误标示牌就像粗糙的盗版书 <br /><br /> 提起标示牌的英文翻译错误,中国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范守义更是感由心发,他说:“看北京的英文标示牌,就好比是看一本很粗糙的盗版书,到处都能发现错误,而且是各式各样的错误。” <br /> 根据范守义等人的总结,北京标示牌的错误主要有五种情况。第一种是拼写单词错误,比如,首都机场“宾馆预订服务”的标示牌,下面的英文翻译为“Hotelreservation servce”,其中“servce”一词就明显地少了一个字母“i”。 <br /> 第二种是语法错误或用词错误。刘永利老师手头有一张标示四环路通往民族园的路标照片,照片上清楚地表明,民族园曾被翻译成“Racist park”,而“Racist”一词在英文中是一个贬义词,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这种标示牌会被外国人笑话的。”范守义说。 <br /> 第三种是标示内容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或不符合国际惯例。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禁止吸烟”。在北京乃至全国,一般都被译成“Nosmoking”,而国际惯用的表述为“Thankyou for notsmoking”。 <br /> 第四种是胡译乱译。比如,北京的某家医院,西药房门口的标示牌为“Western pharmacy”,而“Western pharmacy”实际的意思是“西边的药店”,这显然是不符合本意的。 <br /> 第五种是英文表达不统一,造成了概念混乱。这种现象在北京举不胜举。 <br /> 范守义说:“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错误,也有人提过很多次,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纠正,管理不规范是错误的源头。” <br /> <br />■学者调查发现 <br /> <br />只要读过英语就敢翻译标示牌 <br /><br /> 连首都机场这么重要的展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窗口都出了错,让人不禁想问:首都机场知道这些错误吗?如何面对“国际玩笑”? <br /> “你所说的几处错误都出自机场的特许经营商,他们的英文标示牌如何出台的,我也不清楚。我们自己的标示牌,不用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批,首都机场本身就可以作决定。机场作为首都的窗口单位,在制作标示牌的过程中会相当慎重,一般都要经过重重审查。”首都机场咨询处的孙女士告诉记者。 <br />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北京市的英文标示牌的出台,一般不需要经过上级的审批,这就使得标示牌的使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记者从一家琉璃厂标识牌制作店了解到,他们连基本的英文工具书都没有。“做活儿的伙计万一需要自己翻译时,就问问自己大专毕业的亲戚。”该琉璃厂的老板解释说,工商部门审批他们的营业执照时,也没有对语言水平提出特殊的要求。 <br /> 刘永利曾对英文标识翻译现状做过初步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是读过英语的人就敢翻译公共英文标识,“这是一件很可笑也很可怕的事情”。 <br /> 中国翻译协会资深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王文炯说:“除了翻译水平的问题,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导致标示牌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比如雍和宫标示牌不统一的例子就很典型。如果地铁管理方面能找到一个人翻译所有的地铁站名称,公交公司找同一个人翻译所有的公交站牌,雍和宫内部管理人员也找同一个人翻译有关雍和宫的简介,就不会出错。现在的情况是,3个翻译人员都不互相接触,他们都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所以就出现了‘雍和宫有三种叫法’的问题。” <br /> <br />■政府应对态度 <br /> <br />聘请专家消灭所有错误英文标示牌 <br /><br /> “改正标示牌翻译错误的迫切性几乎不用多说。我们应争取到2008年,不让外国人看见标示牌这方面的任何错误。”王文炯教授说。而关于如何纠正这些错误,学者们的意见也是一致的,“成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并制定统一的翻译规范版本”。 <br /> 一位被指责标示牌翻译出现严重错误的医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标示牌挂在那里已经很长时间了,自己竟不知那里悬挂着“一个天大的笑话”,“如果有个规范小册子,我们一对照,就可以马上纠正了,但是现在权威的翻译规范版本哪里去找啊?” <br /> 在采访中,刘永利老师透露,他曾编写了一本《北京市规范公示语》小册子,由于不知道应归哪个部门管理,至今小册子还锁在家里。 <br /> 公示语规范工作到底该由哪个部门管理呢?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国家语言文字管理司的电话,一位姓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事应与北京市政府外事办联系。 <br /> 几经周折,记者从市民讲外语办公室的有关网站上了解到,目前,为了迎接2008年AOYUNHUI,他们专门成立了外文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中除了有十多位各大院校的知名英文教授,还有3位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外国专家,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消灭北京所有的英语标示错误。现在正在联合多个部门共同治理英语标示错误,相信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北京英语标示错误将会消失。 <br /> <br />■华夏专访 <br /> <br />规范标示牌不能只靠学者“干着急” <br /><br /> 就北京英文标示牌错误百出一事,记者专访了中国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范守义。他说,规范标示牌现在最迫切的是政府必须站出来说话,加强规范力度,投入资金,把标示牌错误彻底清除。 <br />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很多英文标示牌的错误,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您认为设立英文标示牌应遵循什么原则? <br /> 范守义:设立英文标示牌,是为了给外国朋友或游人提供便利,绝对不是为了赶时髦,从这个角度说,不是每个牌子上都需要加注英文,证明是在“与国际接轨”。设立英文标示牌,首先要参照国际惯例,国外加注英文标注的,我们也加注,比如像“请勿随地吐痰”、“上车请排队”等标示是不用翻译成英文的,因为在国外,这些礼节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标注出来,反而会出笑话。 <br /> 华夏时报:您认为出现这些错误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br /> 范守义:与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有关,包括大学本科在内的教育都出现一定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整体英语素质低下。公共标示牌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而我们的标示牌居然错误地出现了,而且会长时间没人知晓。 <br /> 华夏时报:您觉得这种错误的出现与政府管理缺失有关吗? <br /> 范守义:面对标示牌漏洞百出的局面,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只有学校和学术界着急,也就是说关注的目光只是存在于一群懂外语的知识分子当中,而这群人只能“干着急”,没办法。我们只能不停地呐喊,以引起社会上有关人员的重视,但是现实是更多的社会人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他们对周围的标示牌是不是有错误,并不在意,这是政府管理的缺失。 <br /> 华夏时报:规范标示牌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吗? <br /> 范守义:不是,规范标示牌和提高国民英语素质是两个概念,现在迫切的是,政府必须站出来说话,加强规范力度,投入资金,把标示牌错误彻底清除。如果想做这件事,根本不需要用太长的时间。 <br /> 华夏时报:政府站出来?要采取哪些措施? <br /> 范守义:比如给制作标示牌的单位下达通知,让他们从技术层面上加以改进,政府同时加强管理和审查,对不符合制作标示牌的企业吊销资质,以免错误的标示牌流入社会。 <br /> 但我认为政府最主要的还是要投入资金,尽快设立一个机构,成立英语术语规范委员会等机构,收集各行业的专业英语术语,汇成文集供大家使用,当然,这个集子出来,并不只限于北京,这对全国都是有借鉴意义的。不过,这是一个很宏大的工程,难度大、琐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我说必须有政府投入资金。
作者:
Lepapillon0311
时间:
2006-7-13 01:13
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英文的双语标识随处可见,而从今年5月份开展双语标识纠错活动以来,北京市民已经从交通路牌和单位标牌等处纠出了140多处错误。据了解,双语标牌没有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很多部门都可以自行制作,“没有管理必然会出错,而出错影响的是整个城市的印象。”一直活跃在纠错前沿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刘永利说。 <br /> 双语标牌的英语翻译出错,最直接受影响的是外国朋友,为此,记者走上街头和外国朋友中间,调查京城双语标牌的问题和他们的感受。 <br /> 反应:多数外国人看不懂 <br /> ●英语提示逗乐老外 <br /> 来北京上学两年的加拿大朋友克莱瑟被大街上的英文标识逗乐过很多次。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看到英文标识他不明白意思,但经过问询身边的中国朋友再对比后,他明白这些双语标牌都存在错译和滥译的毛病。 <br /> 克莱瑟给记者举例说,他乘坐地铁,“After on,over off”的标语就让他摸不着头脑,“后来问了一些朋友才知道意思是‘先下后上’,可是我们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克莱瑟告诉记者,他还看到一些自己就能看出来的错误词语,“有个酒店里防火指示中‘evacuate(疏散)’错用成‘scatter(驱散)’。” <br /> ●上“W.C”进退两难 <br /> 英国人路丁告诉记者,半年前他刚来到北京时就被厕所搞晕过。在某个度假酒店的洗手间前,路丁徘徊了半天,就是不敢进去,一直等到洗手间里另一位男士走出来,路丁用手势询问后才走进洗手间。“因为这个洗手间英文标识牌上写着‘W.C’,然后画了一个红色的男性头像,而在国际标准中,红色表示男性禁用此洗手间。”路丁说,大街上英文标识的错误经常出现,但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br /> 与路丁一样在厕所问题上有疑问的还有美国人杰克。杰克看到很多公共场所都悬挂了英文“W.C”字样的标牌,表示是洗手间。杰克认为这样的标识用在公共场合非常不雅,因为在英国英语中,“W.C”类似中文所说“茅厕”,是比较粗俗的说法,而在外国表示厕所时多用“Restroom”,意思为“洗手间”。 <br /> ●满街“Hotel”难理解 <br />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校园里,随时可以见到三三两两走过来的外国朋友。面对记者的询问,这几位外国朋友说多数英文标牌他们看不懂。苏珊娜表示,她前几天到东方家园买东西,其中一个收款台上树着“Stopcashier(暂停收款)”的标牌,苏珊娜说用“Closed”就可以了,可当时她就被弄糊涂了。 <br /> 英国人路丁说自己不理解北京有那么多“Hotel”,任何一家普通的餐馆也冠上这个名头。在他看来“Hotel”应该是上一定档次的,可以住宿、提供饮食的地方,而大多数普通的餐馆应该叫做“Restaurant”。 <br /> 调查:记者查出六大问题 <br /> ●问题一:逐字翻译 <br /> 在宽街路口的一个公共厕所,记者看到上面标注着“Public toilet”。刘永利说这是典型的对号入座,把中文逐字翻译成英文,实际上只需要“Toilet”就可以了。 <br /> 类似问题: <br /> 光华路移动营业厅“业务受理台”,翻译成了“Business Reception Desk”,实际上“Reception”就可以;人民大会堂“游人止步”,翻译成了“Notice To Visitors”,实际上“Notice”就可以;光华路移动营业厅“暂停服务”,翻译成“Business Suspended”,实际上“No Service”就可以了;东直门某写字楼“前台”,翻译成了“Front desk”,实际上“Reception”就可以了。 <br /> ●问题二:拼音和英语混用 <br /> 记者在北京多处道路指示牌上看到,英文标识时而用英语时而用汉语。在新东路看到标识翻译为“Xindong Road”,而朝阳北路则翻译成“ChaoYangBeilu”。同样的问题还包括立交桥的翻译,比如农展桥标成“nongzhan bridge”,其中“bridge”应该是水上之桥的概念,立交桥应该是“overpass”。 <br /> 类似问题: <br /> 在朝阳北路相隔几百米距离中相继出现“辅路”的两个不同标识:“fulu”、“service road”。标牌上拼音和英语混用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交通指示牌上,如雍和宫大街标成“yong he gong da jie”,望京桥标成“wangjing bridge”,东直门桥标成“dong zhi men qiao”。 <br /> ●问题三:画蛇添足 <br /> 刘永利说自己看到西客站警务工作站的牌子时就乐了:“牌子上写着‘Police Affairs Station’,可是在英文翻译中要有适当的增减,不需要对照汉语生硬地翻译,所以‘Police 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突然在中间加上一些词语,外国人反而不明白了。” <br /> 类似问题: <br /> 东方家园的“停车”牌翻译成了“Parking This Way”,实际上用“Parking”即可;爱家家居的“收银台”,翻译成了“Cashier Desk”,实际上可用“Cashier”;在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院内“警务工作站”,被译成“Police Work station”,实际上用“Police Station”就行了。 <br /> ●问题四:不符合表达习惯 <br /> 在国子监,“游客止步”翻译成了“No Visitors”,刘永利说这种翻译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非常生硬,只需要翻译成“Staff Only”即可。 <br /> 类似问题: <br /> “男厕所”用“Gentleman”较恰当。但国子监和西客站的“男厕所”分别译成了“W.C men”和“man toilet”。东方家园“退货处”翻译成了“Goods Return”,实际上用“Refundment”就行。呼家楼某公园“游客止步”,翻译成了“Guest Go No Further”,实际上用“Staff Only”即可。 <br /> ●问题五:不符合表达规律 <br /> 在朝阳医院内,“无烟”的标识被译为“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is Hospital”,属于较严厉限制性公示语。可用静态提示性公示语“Smoke Free”。 <br /> 类似问题: <br /> 东直门某大厦“专用车位”,翻译成“Appropriate Parking”,实际上“Reserved Parking”就行。“留学生”公寓,翻译成了“Foreign Students”,实际上“International Students”更符合表达规律。 <br /> ●问题六:拼写错误 <br /> 在刘永利家附近的某个餐厅里,服务员将菜单递给记者时,记者看到封面写着一个大的“Weicome”,刘永利说自己第一次带单位同事来到这里,大家都是英语教师,想了老半天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我琢磨出来是‘Welcome’。” <br /> 类似问题: <br /> 雍和宫“售票处”:翻译成“T.O”,正确应是“Ticket Office”;某休闲中心“娱乐”:标成了“Enter Tainment”,应该是“Entertainment”;东方基业交易市场“出口”,翻译成“Export”,正确是“Exit”。 <br /> 部门说法: <br />市交管局设施处:要求不一导致混用 <br /> 交通标识上英语、汉语拼音混用的情况最严重。树立交通牌的市交管局设施处负责人表示:“国家语委让我们用汉语拼音,北京市民讲英语办公室让我们使用英语。”市民讲外语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坚持指示牌标识用英文翻译,是从北京的国际化形象考虑的。“北京市民讲英语办公室出具了要求并盖章,交管局应按我们的要求执行。” <br /> 但同时,国家语委教育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条例里规定,道路标识要用汉语拼音。“我们坚持路标用汉语拼音,主要是考虑既不懂英语也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其次是只认识繁体字的人,还有不认识汉字只能用拼音的半文盲。如果用英文标注,反而会给以上人群造成不便。”这位负责人表示,全国统一的道路标识是汉语拼音,所以北京也应该遵守。 <br /> 最新进展 <br /> 北京市民讲英语办公室:标识纠错已经开始 <br /> 记者从北京市民讲英语办公室了解到,目前对双语标识纠错的工作已经有了进展。“我们对道路交通、公园简介几个方面都开始了改错工作。”负责交通纠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9月6日开始,市交管局对二、三环主辅路的英文标识进行统一,同时对4A级的旅游景点、风景区进行检查,把错误的地方汇总,然后逐渐完成纠错工作。” <br />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双语标识存在的错误问题近期将有质的改变。”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br /> 问题标牌•原因 <br /> 缺乏专业制作 导致错误百出 <br /> 市民讲英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把错误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翻译的人水平不高,导致出现错误;另一种是在制作标识牌的过程中排版人员发生失误,导致拼写错误或者多余空格等。” <br /> 工作人员举例说,很多景点自己找翻译公司制作英文标识,但翻译公司良莠不齐,人员也没有受过特殊训练,所以翻译出来的英文都有问题。 <br /> “没有专业的人来进行这项翻译工作,是出错的原因,”戴教授表示,“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标识语言有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国外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来做这项工作,比如交通部门就有专门的使用语言,同时下达使用手册,在商品分类中也有特殊的标识语言。”“但我国的英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阶段,课本远离生活,”戴教授说,“很多人都误以为把中文和英文相对应就可以翻译,这样的想法往往导致老外看不懂英文标识牌。” <br /> 问题标牌影响:城市牛皮癣影响北京形象 <br /> 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戴宗显教授一直致力于公共英文标识的纠错工作。戴教授对城市的英文标识错误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城市牛皮癣”。 <br /> 负责这项工作的北京市民讲英语办公室表示,影响城市国际形象是错误英文标识产生的最大弊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外国人到这里看到蹩脚的英文,一种感觉是不懂,英语提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种感觉是看懂了,同时也会感到竖立标牌的国家缺乏教育,对中国人使用外语的水平产生质疑。” <br /> 戴教授认为:“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不好,一个城市的硬件做得很漂亮,大厦林立,但公共标识牌出现那么多错误,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软件没有跟上。” <br /> 同时,英语初学者会对公共标识牌产生信任感,错误的英文标识也会让初学者自然而然地模仿,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 <br /> ●纠错: <br /> 交通标识实行“拿来主义” <br /> 针对这些错误标识的纠正,戴教授说,尽管现在有很多学者以及热心读者在网上对这些不规范以及错误英语标识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正确的改正方法。但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监管和提供相应的指导。“如果有管理部门来统一标识,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br /> 在解决这些英文标识错误的问题上,戴教授提出了几点看法:“对待交通等国内外可以一致的标识,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找一些专家到国外把他们的表达用语拿过来使用。” <br /> “专业中文”标识翻译应慎重 <br /> 而在另一类蕴涵中国文化的公共标识语中,戴教授认为目前分歧仍然很大,佛教用语是最大的一个例子。有的专家主张直译,但这样中国文化的底蕴就损失了,但按照中文原意来翻译,外国人又看不懂。戴教授举例说自己曾经帮助某旅游景点翻译,但中文意思他都没有弄懂,更别提外国人明白了。“中文过于专业化是这类翻译的难点所在,因为标识牌不同于书籍,要简单平民化,所以从中文的标识牌开始就应该简化意思,这样英文翻译也能清楚了。” <br /> 2002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成立,组委会召集权威教授和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等专家加入“消灭”不规范英语的行列。“像我一样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人不多,但我们的队伍在逐步壮大。”刘永利告诉记者。 <br /> 同时,参加过北京重要景点英文指南修改工作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表示:“很多国家都在寻找解决双语路标的规范和国际化问题的办法,中国也要在这方面下力气。”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