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震后游四川 [打印本页]

作者: tauringhuang.    时间: 2008-9-2 21:52
标题: 震后游四川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昕杰 2008-09-01
汶川地震后一百天,我坐上了飞往成都的班机。在全中国人民热烈关注奥运比赛的时候,本是旅游旺季的8月今年成了淡季。对四川而言,这个从五月就开始的淡季显得尤为漫长。来自九寨沟的数据统计表明,震前每天接待万余人的九寨沟,目前每天进沟游客仅两千多。就在我出发前一周,距离九寨沟不远的青川发生了6.1级余震,心中不免有些疑虑,去四川旅行真的安全吗?

游四川就是支持灾区

从成都双流机场直接转机前往九寨沟,短短35分钟之后我已经站在海拔3500米的九黄机场那云雾缭绕的停机坪。和当地导游接上头,我们的车直奔黄龙而去。沿途可见藏民在田中耕作,一群群牦牛在斜坡上吃草,远处山脊缓缓地在天幕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好一派高原田园风光。司机杨师傅是四川茂县人,在大地震中家里房屋倒塌,受了很大的财物损失,所幸家人都还平安。一路上他和我们聊起地震之后的惨状,仍是不胜唏嘘。他和导游王小姐都非常感激我们在这时候选择来四川旅游,说这是对灾区最实在的支持。

往黄龙途中要经过海拔4000多米的盘山公路,只觉头晕胸闷,呼吸急促,这就是传说中的高原反应了。所幸在黄龙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处有免费吸氧,只要花一块钱买个吸氧管即可。黄龙最出名的就是钙化彩池,悬空修建的栈道让游客能置身于仙境中,又避免了与景观直接产生亲密接触。随处可见的告示牌告诉游客,彩池需要几百万年方能形成,而一次轻轻的触摸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修复。我走过不少发达国家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的旅游设施与环保意识相形之下也是毫不逊色的。

天色渐暗,在山路上弯过著名的“九道拐”,眼前赫然就是九寨沟的沟口。道路两边几乎全是密密麻麻的酒店和客栈,绵延数公里。我们住在拥有200多间客房的中旅大酒店,当天的入住率大约是四成。事先听说九寨沟所有的食物补给都是从成都运来的,因此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没想到不仅餐厅的内部设施现代化程度堪比沿海一线城市的大酒店,连食物也颇为可口。牦牛肉和手抓羊肉肉质紧实,入口没有腥膻味,清炒野菜也是格外爽口,木桶蒸饭不一会儿就底朝天了。为了照顾本地少数民族就业,酒店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当地的藏族。服务员的服务意识显然有待提高,拨一拨才动一动,且面带不快,与富丽堂皇的餐厅环境形成明显的反差。

九寨沟美丽依旧

次日全天都在九寨沟内游览,据说景区内步行栈道总长有100多公里,因此游人多靠观光游览车代步。90块钱买一张汽车通票,到景点上下车,和搭乘公共汽车一样方便。漫步沟内,潺潺的溪水,金黄的柏杨,藏寨散落其间。那大片的芦苇海,如此绚烂,似乎把整个天空都渲染了,不愧是人间仙境,童话世界!尤为神奇的是,湖泊(当地人称“海子”)中竟然有鱼。由于水极清澈,俯视那些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显然地震没有给这里的自然生态造成大的影响,九寨沟依然是动植物乐园。由于地震后游客稀少,给了常年人头攒动的九寨沟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部分栈道上长出了杂生野花,拍照也不需要排队等候。在九寨沟里,沿着水流步行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享受。从箭竹海、熊猫海、五花海、孔雀河到珍珠滩,看着水流穿林过滩慢悠悠地流来,再凌空而下成瀑布,银花四溅,那种纯净的色彩真是令人心醉。环视四周,银白、金黄、湛蓝、碧绿,和着那流畅的色彩和线条,恍如置身油画之中。
作者: tauringhuang.    时间: 2008-9-2 21:52
从九寨沟回到成都,武侯祠隔壁的锦里“好吃街”不可错过。锦里的小吃种类包罗万象,在这里你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融入成都。体验休闲原味成都,则要去最近开发的宽巷子窄巷子。叫了辆人力三轮车直奔宽巷子。路上,车夫说,仍然保留着老成都民居建筑的就只有宽窄巷子一带了。这里大概是最能表现成都人的安逸和闲适了,聊天,喝茶的人把茶馆坐得满满的。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这几天城中热门话题显然非奥运莫属。漫步成都,春熙路的繁华一如往昔。街上行人表情轻松,曾经的愁云惨雾,已经被坚强的四川人抛在了脑后。去机场的路上,看到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成都,依旧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