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源自山西刀削面 [打印本页]

作者: 入主中原    时间: 2008-8-28 08:52
标题: 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源自山西刀削面
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源自山西刀削面

2008年08月26日 10:14:38  来源:新华网





“武士”击缶而歌[资料图片]

新华网消息,据太原日报报道,2008年8月8日晚,2008名“武士”击缶而歌,拉开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幕。

在这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绝美演绎背后,凝结着山西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艰辛努力。他,就是军队打击乐专家、武警山西总队文工团团长——李建平。

缶乐创排的灵魂人物

从1998年开始,李建平已三次带领他的团队参加了全国“双拥”晚会节目编创工作,其独具特色的鼓乐《金鼓催春》、《丰收的喜悦》和《中华喜迎门》等节目受到了晚会总导演、时任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张继刚的格外关注,并给出了“全军一流、全国一流,放在世界上也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高度评价。2004年8月,李建平又参加了大型晚会《小平您好》,参演的鼓乐节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样给晚会总导演陈维亚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这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决定以“击缶而歌”作为开幕式的节目时,副总导演张继刚和陈维亚同时都想到了李建平。

于是,2007年11月15日,一纸聘书让李建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身来到了奥运会开幕式运营中心。按照导演组的分工安排,在总政歌舞团孙育鹏任组长的“击缶而歌”组,专门负责缶乐旋律和节奏这一灵魂环节的研创编排。

当时,刚刚组建一个月的“击缶而歌”大队,文艺骨干们除了进行过最基本的“以鼓代缶”击打手法训练外,所有的韵律编排和动作设计都是一片空白。为了让李建平尽快进入状态,张继刚给他找来一盘《故宫》的纪实片,让他反复研摩、悉心体味,目的就是要找准泱泱大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所特有的感觉。同时,在打法上明确规定“三不”:不能要民间手法、不能有“社火”习气、不能沿它法古。

开幕式的山西元素:“刀削面”

在艺术创作上,有一种状态叫“着魔”。这又有两种方式:先天生就的主动的兴趣嗜好和重压之下的必然反应。如果这两种方式恰巧合二为一,那将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而那个时候,李建平就处在这样的一种绝佳的状态之中——

吃饭时来了灵感,他就以碗当鼓、以筷作锤,即书即演;睡觉时有了创意,他就一个骨碌爬起来,击床而歌、谱曲如流。那段日子的每一分、每一秒,他的脑子里无不塞满了灵动的音符和神来之笔似的创意。在经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精神煎熬之后,一曲悦耳的旋律从他的心间流淌到指尖,从笔端汇聚成文案……

来北京半年多的一天晚上,李建平突然非常想吃一碗正宗的家乡刀削面。“刀削面!”李建平灵机一动,家乡做刀削面时那种流畅、利落的特殊手法猛然提醒了他!这个手法用在编排动作里是否可行呢?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这种斜削上扬的动作配上韵律进行试打,此时,上百人同时打出的那种整齐、优美的姿态顿时让在场的张继刚眼前一亮:“就是它了!”直到后来,这个在开幕式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招牌”动作从此有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刀削面”。

张艺谋:“感谢李建平支持!”

去年12月的一天,就在创作进展最艰难的时刻,一连好几个星期没和家人联系的李建平突然接到了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电话。原来,他的妻子突发肾炎,病情严重,必须尽快做肾穿刺手术,医院要他马上回去在手术单上签字。此时,他不得不向导演组请了两天假,只等妻子顺利做完手术,却来不及多陪几天,就匆匆赶了回去。

背负着前方和后方双重压力和巨大责任,永不服输、勇于担当的李建平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2008年8月8日晚8时许,浑厚凝重、精美绝伦的《击缶而歌》的成功演出,给他及其整个创作班底带来了最有分量的精神褒奖。
国际关系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回首这将近一年的艰苦时光,张继刚副总导演曾经的一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动力:“有李建平在,这个组就有了主心骨。”张艺谋总导演也专门在一张赠给他的签名奥运海报上,郑重地写下了既遒劲有力、又质朴无华的的七个大字:“感谢李建平支持!”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