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蒋泓峰:策划与发展—城市应有自己的魂 [打印本页]

作者: CampusHR    时间: 2008-8-25 08:56
标题: 蒋泓峰:策划与发展—城市应有自己的魂
蒋泓峰:策划与发展—城市应有自己的魂
“魂”是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一个城市也是生命体,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貌,也需要有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说,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文化底蕴。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聚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这就是说,一个城市的魅力,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关键在于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才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
那么,如何塑造城市的魂呢?
第一,城市历史的连续性。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说:“一个好的城市,就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边界。这些象征符号不仅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表达了共同的生命体验。”这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具有连续性,在进行城市策划时,应该尊重和保留这种连续性,而不应该破坏它、割裂它。假如人们只重视现在而轻视过去时,也不会对未来抱有希望,整个城市的风气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史上,留下了惨痛教训,各大小城市的历史遗迹几乎破坏殆尽,而且这种缺乏理性的现象至今还没有绝迹。有些人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在破坏城市历史方面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比如,2003年,北京市确定了需要保护的1261座四合院的名单,市委主要领导刘淇、王岐山亲自到东四十二条为第一座“保护院落”挂牌。不料,挂牌仪式后不久,就有多个“保护院落”被拆除。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首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尚且不能完全刹住滥拆之风,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南京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滥拆方面更是让国人痛心疾首。海默的《中国城市批判》一书把南京形容为“一个丢了魂儿的城市”,还指出了南京城建的“七大败笔”,例如拆了又重建的魁光阁;拆一半留一半的北门桥;被推土机推平的五台山;即将拆除的亚洲最大的“慰安所”——利济巷2号,等等。该书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南京城市建设的暴力是可怕的;南京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是粗糙和马虎的;南京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一片迷茫;南京绝大多数城墙都已荡然无存;南京的地位逐年下降……也许,这个城市的策划者认为自己是在建设城市,殊不知,这种“粗鲁”的做法,恰恰对城市造成了严重伤害。
一个城市的历史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形象和地位,每年有无数中外游客到北京旅游,不是因为这里有中央领导,而是因为这里有长城、Tiananmen、颐和园等众多历史名胜,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值得人们千里迢迢地跑到这里来了。
现在,中国的城市策划者在保护城市历史方面的认识已经大大提高了,比如,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不久前表示,南京作为古都,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同时,要保持她原有的古都风貌。
国际关系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江苏扬州有2500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该市的建设者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最近,扬州又出台一项新政策,以“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为原则,从现在起至2010年在城区重点实施十项文化保护与建设工作,包括保护古城遗址,开发盐商文化等,以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使扬州真正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可以作为现代城市策划的一个准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旨在于丰富现代人的生活,而不是干扰现代人的生活。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不是一切都不能动,什么都不许拆,否则就会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关键是怎么动,如何发展。保护和建设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就需要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策划。
第二,弘扬城市的人文精神。
城市的建筑是躯体,城市的文化才是灵魂。当然,好的建筑同时是“凝固的文化”。那么,城市文化的载体是什么呢?主要是人,或者说,是人文精神。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是说,人的精神气质比建筑物更重要。
搞城市策划,不能只着眼于硬件的建设,也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风气。即市民的群体个性构成的日常行为特点及风俗习惯。每个地区、每个城市的人在个性方面都有其特性。比如,一般的说法,南方人圆通,北方人豪爽。上海人小气,湖南人大气,等等。一个城市的风气直接关系到它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机遇。比如,古代有“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的说法,所以外地人跟黄陂、孝感的人尤其是跟武汉人打交道就特别谨慎。这就叫“名声在外”。
人的精神气质决定了城市的精神,这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靠简单的提倡就能建立,需要多年孕育和培养。作为策划者,在这方面应着眼于长远,不断改善文化氛围和环境,在健康、多元、理性的前提下,致力于培养城市精神。
在培养城市人文精神方面,江苏杭州的经验值得提倡。该市市委书记王国平认为: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这个城市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市民有怎样的人格形态和生活性格。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既是繁华之都,也是享乐之都,所以杭州的传统人文特色中有及时行乐的颓废色彩,民间也有“杭儿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的说法,是形容杭州人的封闭、安逸、小气、虚浮。为了树立积极进取、包容开放的城市风气,杭州的策划者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作为培养新人文精神的方向,其培养方法是,在批判和抛弃杭州人的劣根性上,鼓励勇于直面,勇于揭露,以警醒市民,以增强杭州人的自豪感、自信心、进取心与凝聚力。
二是树立文明的道德风尚。一个城市的先进或落后,往往可以从市民的道德水准上体现出来。假如一个城市到处林立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大街上跑着豪华小车,而市民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上厕所不冲水,问路不应声,过马路撞红灯,坐在车上不给老弱病残让座,那么这个城市无论如何不能评为“先进”。所以外国的调查者来到中国,往往第一步就去观察厕所,根据里面的洁净程度及气味,就可大致推测中国人的文明水准、生活质量及精神气质。所以,创建文明城市,不在于鼓励市民做多少好人好事,而在于通过制度,让市民把自己的琐屑之事搞好。
第三,美化城市的环境。
后现代建筑大师诺伯格·舒尔茨曾说:“我们认为人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他忘记了这一点,就会导致人的异化和环境的破坏。归属于某一个场所意味着以一种真实、日常的感受拥有一个存在立足点。”任何一个城市策划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城市的环境。但是,以现代城市的标准,所谓美化环境,应该是让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延续性的环境。如果人与自然分离,环境的美化就缺乏保障。
比如,中国目前的社区建设,都把公共绿地的面积列为硬性指标。楼房建好后,果然绿地成荫。然而,过不了多久,绿地或成片枯死,或杂草丛生,或被占为他用,这说明没有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让绿地常绿,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片绿地,才真正实现了环境美化。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一条被污染的河流,要达到净化,并不特别困难,难的是不再次被污染。一条脏乱的街道,要整治得焕然一新,也比较容易办到,难的是它不再次变得脏乱。所以,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是策划者的终极任务所在。
第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应该变得适于现代人生活。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全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这就是说,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给生活在这里人们以美感、新鲜感、舒适感。
为此,在进行城市策划时,除了美化城市环境外,更要重点考虑如何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比如,构建方便快捷的综合性交通体系,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系统,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满足邻里交往、儿童教育、照顾弱势群体等的需求。等等。在完善城市服务设施时,有一个要点:不但要充分考虑市民的生活需要,也要考虑市民的情感需要,在设计服务措施时,体现出人性关怀。
第五,张扬城市的个性。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象》中说:“一个可识别的城市,应该是有一定形状的、有特征的、惹人注意的,对这种环境的感知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有广度和深度的。它将是一个各具特征的、各个部分结合明确而且连续统一的城市,在任何时刻都能使人理解和感知的城市。”这就是说,城市应有自己的个性,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模仿的特色,这是城市的识别标志,也可以说是城市的品牌。比如,我们想到美国的硅谷,就会想到它是一个高科技城;想到FaGuo巴黎,就会想到它是一个艺术之都;想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就会想到它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水都。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而它们体现个性的部分又不是孤立的,跟城市其他的部分有机地融为一体。
由此我们知道,塑造一个城市的个性,是通过它最有特色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点,不断强调它的特色,发挥它的个性张力,从而增强它的吸引力。作为城市策划人,首先要对城市进行定位,确定一个最富个性的点,然后围绕它展开,以便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让外界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凯文·林奇说:“最简单的感受形式是‘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就是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个地方可以是生动的、独特的,至少是有特别之处、有自己的特点的。”搞城市建设,最忌丧失个性、千篇一律。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真正的成功(作者博客:hfabc8000.blog.sohu.com)。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